奥斯曼帝国开启改革和死敌俄罗斯帝国崛起-奥斯曼简史138

当时间进入18世纪后,曾经辉煌鼎盛、叱咤一时的奥斯曼帝国也迎来了自己停滞的命运,而在奥斯曼的滞止期,许多巴尔干属地已经落入奥地利帝国手中,而名义上归土耳其的管治的埃及、的黎波里塔尼亚(今利比亚)、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等地也已经在实际上获得独立,后来更是沦为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殖民地。

所以在18世纪,奥斯曼中央政府给予地方统治者以不同程度的地区自治,以此换取庞大奥斯曼帝国的“苟延残喘”。但“树欲静而风不止”,18世纪同样也是欧洲列强发展并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期,已经不堪一击的“退役”强国奥斯曼,终于迎来了它命运后半场的死敌——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

公元1721年彼得一世大帝加冕为皇帝后,历史上的俄罗斯帝国诞生了。历史上俄罗斯的彼得大帝不仅开启了俄罗斯帝国的历史,更是雄才大略以改革将俄罗斯帝国提升到了世界强国的档位。

彼得一世大帝

彼得大帝其人行事专制蛮横,作为“第三罗马”的皇帝,他认为自己不仅是“全俄罗斯的君主和独裁者”,更是“新君士坦丁堡的新君士坦丁大帝”。而打着双头鹰徽记的彼得大帝一直希望能够从奥斯曼土耳其人手中夺回“君士坦丁堡”。

这位军事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一心想为帝国开疆拓土,于是乎从上位之初,彼得一世就咄咄逼人地在欧洲和亚洲大肆扩张!而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俄罗斯一代代沙皇还将继续践行着他的侵略性政策,在17世纪至19世纪间,跟步入迟暮的奥斯曼帝国之间爆发一系列争夺领土、属地和霸权的战争!

彼得一世

可以说奥斯曼土耳其人从未遇到过像俄罗斯帝国这么可怕的敌人!并且俄罗斯还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它拥有广袤的领土和众多的人口,甚至还对其异教敌人的欧洲子民也有着潜在的强大感召力。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彼得大帝还积极进取、勇于改革,学习当时西欧先进制度;但奥斯曼人却还活在过去之中,迟迟不愿接受正强势崛起的西方文明。于是乎,拥有远见、决心和充沛精力的彼得大帝,开始了他征服奥斯曼帝国的步伐......

为了富国强兵,彼得大帝首先在国内推行了西化政策。他在少年时代便目睹了射击军(streltsy,相当于俄罗斯的近卫军)发动的血腥的政变。在彼得看来,射击军“根本不是军人,而是众恶之源”。

彼得大帝改革

于是在公元1698年射击军再次发动兵变时,他以同样血腥的方式将他们彻底消灭!这一点就胜过奥斯曼中后期的大部分苏丹,毕竟同样沦为“帝国毒瘤”的近卫军,可是在不断叛乱,废黜、弑杀君主后,仍能继续干涉朝政。对此历代苏丹都毫无办法。

彼得大帝清除射击军后,组建了新的卫戍部队,从而实现对俄罗斯军队的重组、扩充和现代化改造。新的卫队使用了欧洲最先进的训练方式,在军事上先进而高效,同时又在政治上认同沙皇的目标。

此后,在彼得大帝25年的征战生涯中,他竭尽俄罗斯的物质资源和军事能力,野心勃勃地想要把俄罗斯打造成一个世界性的帝国。就军事能力而言,彼得大帝的西式军队实力已经远超奥斯曼略显封建的传统部队。

当时西方具有高度机动性的野战炮已经得到迅速发展,传统骑兵在面对新式步兵时的劣势加大。并且西方坚决地在大型职业化军队的训练、装备和管理方面一掷千金,组建了可以有效应对各类骑兵突击的装备精良的步兵部队。

倚赖于弹药、武器、制服、食品和其他物资的大规模运输和供给的西方军队,已经开始全面碾压执着于过去军事传统的奥斯曼人。而落后保守的奥斯曼人也在改革的道路上举步维艰,这就导致了俄罗斯帝国越发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强大威胁......




危机与改革

从16到18世纪,欧洲人在结束中世纪后便马不停蹄的开始一系列近代化改革: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宗教改革、军事改革等等等等,所有这些军事、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上的变革,最终在18世界结出了饱满的果实。

反观奥斯曼帝国,自16世纪进入鼎盛辉煌后便不思进取,其官僚体系日渐臃肿,整个国家困在经济衰退的泥潭中,无论是商业、手工业还是农业,都举步维艰。因此,奥斯曼人既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意愿去完成近现代改革,也缺乏财政和商业方面的原始积累,更困于对自身力量和体制的盲目迷信。

当时奥斯曼帝国的经济运行主要由少数人掌控:大量的银行家和商人都是希腊人、犹太人或亚美尼亚人。这就导致奥斯曼经济在后期长期受困,事实上当时奥斯曼统治者也根本不理解为何政府机构要去与金融阶层、经济阶层密切合作。

要知道此时的欧洲,哪怕是撮尔小国也已经构建了政府和资本、人和金钱紧密联合的社会体系。而整个伊斯兰世界乃至东方文明,对于商业还是缺乏足够重视,因此奥斯曼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还停留在最低水准,面对初步工业化的欧洲,奥斯曼帝国的经济日渐萎缩。

在不断落后的现实面前,一部分奥斯曼有识之士已经觉醒了变革的想法,但长期占据统治力量的思想文化、军事政治垄断阶层,却十分保守的排斥剧烈变革,一心只想维护他们在既有的军事和经济秩序中所获得的利益。

当时的苏丹已经不再管理国家,从上至下所有替苏丹管理国家的人中,仍有不少能干的人物,以保证传统国家机器得以继续运转。其中就包括一类新的精英:他们不是武将而是文官,所以他们没有帕夏或贝伊的头衔,而被称作“阿凡提”(Effendis)

阿凡提

这些阿凡提们大多出自非传统既得利益阶层,所以他们能够任用希腊人或其他基督徒出任下级属官,也就为能为日后的奥斯曼改革积蓄力量。尤其在奥斯曼签订了《卡尔洛维茨和约》之后,无论是国内事务还是国际事务,奥斯曼帝国都进入了两次风暴间的平静期。

当时奥斯曼帝国的大维齐尔(类似宰相)是学识渊博、热心公益的科普鲁律·侯赛因,他也是科普鲁律家族的第四位大维齐尔:即冷酷的科普鲁律;谨慎的科普鲁律;善良的科普鲁律和睿智的科普鲁律(即侯赛因)。

科普鲁律·侯赛因

于是科普鲁律·侯赛因便开始推动帝国内部改革,尤其是行政机构的改革。作为当时帝国少数拥有敏锐洞察力的人,科普鲁律·侯赛因清晰地看到进行行政领域改革的必要性,于是他在帝国的财政、法律和教育领域都开展了积极的改革。

在军队方面,为了整顿部队的秩序和纪律,科普鲁律·侯赛因调整了近卫军的人员组成。他还为陆军和海军配备了更好的装备,兴建新的营房,把帝国的国防打理得井井有条。

就像奥斯曼曾经伟大的苏丹那样,侯赛因要么自掏腰包,要么动用国库,修建了一系列公共设施,包括运河、桥梁、引水渠、清真寺、学校和市场。更重要的是,他还十分关切基督教社群的福祉。

侯赛因进行一系列措施确保基督徒占主体的农民阶层对国家忠诚,因为此时俄罗斯的彼得大帝正不断蚕食奥斯曼的土地,因此获得农民阶层的支持对奥斯曼帝国十分重要。并且因为这些追求和平的政策,奥斯曼帝国与西方基督教世界之间的关系较以往有了缓和。




新发展

《卡尔洛维茨和约》签署半年后,时任奥斯曼苏丹的穆斯塔法二世在伊斯坦布尔举行了奢华而得体的仪式庆祝条约的正式批准,这一活动加强了奥斯曼帝国与西方基督教世界之间的关系。

穆斯塔法二世

在友好的氛围下,奥斯曼帝国政府又与其昔日的欧洲敌人互派了长期的大使。从18世纪初,奥斯曼人终于对西方文明和文化产生了更多的了解,也对西方国家政府运作的方式和政治上的态度也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当时奥斯曼帝国派到奥地利帝国的新大使名叫易卜拉欣帕夏,他是一位杰出的将领,曾经与卡拉·穆斯塔法一同参与1683维也纳围城战役。如今他却以大使的身份真的进入了维也纳,为哈布斯堡皇帝带去了大批礼物,其中还包括一顶用缎子制作的帐篷。

苏丹穆斯塔法

在伊斯坦布尔,奥地利大使也获得了苏丹的接见,在会见苏丹前,奥地利大使先出席了专门为他准备的宴会。宴会上他还享用了产自博斯普鲁斯海峡的炸鱼(能够享用这道佳肴象征着特别的优待,因为较低级别的使节,比如来自波兰的代表,是没有资格品尝这道菜的)。

不久之后,英格兰也派来了一位新大使:罗伯特·萨顿爵士(Sir Robert Sutton),萨顿也得到了苏丹的热烈欢迎。但苏丹唯独对俄罗斯的态度不很友好,因为彼得大帝拒绝签署《卡尔洛维茨和约》,只愿意签订为期两年的和约。

罗伯特·萨顿爵士

两年和约期满后,彼得大帝为续签和约派来了俄罗斯使节,使节乘坐了一艘新打造的战舰,这让伊斯坦布尔的人们大吃一惊并紧张万分,因为这艘全副武装战舰的40门火炮齐放好几轮来致敬苏丹,但给人的感觉却像是在传递什么信号。

就在这样的诡异氛围中,双方于1700年花了半年时间进行会谈,会议气氛十分紧张,有时甚至堪称激烈。最终奥斯曼人同意了和约的条款。根据和约,俄罗斯人同意拆毁他们在第聂伯河上的四座要塞,但俄罗斯人在亚速城周边的领土则获准向外扩展一点。

就这样,两大帝国在边界问题上达成了妥协,并且克里米亚鞑靼人以后也不得再袭扰俄罗斯领土,但可以像俄罗斯人一样在第聂伯河三角洲附近的渔场和盐场谋生,也可以在第聂伯河的两岸打猎、捕鱼、养蜂、伐木。

在双方谈拢以后,俄罗斯帝国也像其他基督教国家一样,获得了在奥斯曼帝国政府派驻永久性大使的权利。永久性大使这一职务由托尔斯泰伯爵(Count Tolstoi)担任。但这些并没有妨碍彼得大帝继续加强海军实力,并且在亚速海沿岸兴建新的要塞......

俄罗斯人在亚速海的舰队日渐壮大,这让土耳其人十分不安。为保护黑海,奥斯曼开始考虑阻断刻赤海峡,接着又在与俄国海军基地塔甘罗格隔亚速海相望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新的要塞耶尼卡莱(Yenikale)。

耶尼卡莱要塞

另一方面,在国内推动改革的大维齐尔科普鲁律·侯赛因遇到了保守派,特别是大穆夫提和黑宦官总管的阻挠。他们实施了各种阴谋诡计,迫使已然疲惫不堪、健康状况堪忧的科普鲁律·侯赛因辞职。

就这样,任职仅仅五年的侯赛因就于1702年归隐民间。在临别时,侯赛因将他最好的60匹马和全部的珠宝都献给了苏丹。短短三个月之后,科普鲁律家族最后一位大维齐尔——科普鲁律·侯赛因,就因绝症去世,结束了奥斯曼帝国历史上的科普鲁律时期(1656-1703)......

科普鲁律时期

随着科普鲁律·侯赛因的辞职,奥斯曼帝国内部再一次陷入无序之中,公元1703年,奥斯曼近卫军再次发动了叛乱,要求得到拖欠的军饷。这场骚乱共持续了六个星期,还险些酿成一场内战。

最后叛军要求苏丹穆斯塔法二世从阿德里安堡返回伊斯坦布尔,但苏丹却支支吾吾不置可否。于是在穆夫提的许可下,规模浩大的叛军和学生一起举着先知神圣的旌旗向阿德里安堡进军。

苏丹穆斯塔法二世画像

在阿德里安堡,苏丹也集结了一支忠于苏丹的部队,准备击溃叛军。结果这支部队里的近卫军却不听指挥,竟倒向了叛军一方!于是得到加强的叛军迫使穆斯塔法二世苏丹退位。

不幸的甚至都没有一点抵抗的意愿!年轻时亲自统兵作战的穆斯塔法二世,自从在战场上遭遇了灾难性的挫败之后,他的意志就彻底被摧垮了,从此变得心灰意冷,慵懒不堪。

穆斯塔法二世

而在穆斯塔法二世下台之后,叛军拥立了他的弟弟为新苏丹,即“艾哈迈德三世”。而正是在艾哈迈德三世苏丹的统治时期内,奥斯曼帝国内部才开创了改革的郁金香时期(1718-1730)......

参考资料:《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六百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9

标签:奥斯曼   帝国   俄罗斯   伊斯坦布尔   彼得   彼得大帝   叛军   和约   死敌   欧洲   简史   大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