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角读《史记》之三十六 “战国四公子”为何养士(连载三十六)

信陵君养士建功名

在战国时期,养士之风十分盛行。士,一般是指读书人,或者有一定谋略和技能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是人才。各国贵族为了成就事业,或者扩大影响,都纷纷招贤纳士。最有名的是“战国四公子”,养士数量都达到几千人。

魏国的信陵君,被司马迁推崇为“战国四公子”之首。他以富贵之身,礼贤下士,在有德之士的帮助下,完成了“窃符救赵”、“却秦存魏”大业,成就了一世功名。

《史记》记载,信陵君,名叫魏无忌,是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弟,信陵君是他的封号。信陵君为人宽厚,士人无论贫富,他都谦恭有礼,真诚地同他们交往。方圆几千里的士人,都争相归附于他,于是招揽食客三千人。信陵君知人善任,尽量发挥他们的能力特长。

有一次,信陵君与魏王正在下棋,忽然传来警报,说赵国兴兵进犯。魏王吃了一惊,跳起身来,就要去部署迎敌。信陵君却十分淡定地说:“没事,只不过是赵王打猎罢了。”

魏王半信半疑。过了一会,有消息传来,果真是赵王打猎。魏王大感惊诧,信陵君解释说:“在我的食客当中,有人潜伏在赵国。赵王的举动,我随时都会知道。”这本来是对魏国有利的事情,但魏王从此起了猜忌之心,不敢让信陵君执掌大权了。

魏国有个隐士,名叫侯嬴,已经七十多岁了。他家境贫寒,是城东门的看门人。信陵君知道侯嬴贤德,想与他交往,可送官职财物,他一概不要。信陵君心想,候嬴能够接受的,恐怕只有尊重了。

于是,信陵君摆了酒宴,自己亲自驾车,去请侯嬴。侯嬴不好推托,只好上车去赴宴。走到半路,侯嬴故意说,去街市看个朋友,让信陵君等候。信陵君手握马缰绳,在闹市耐心等待,等了好长时间。侯嬴偷眼观看,信陵君丝毫没有不悦之色。到了宴席上,信陵君恭敬地把侯嬴请到上座,郑重地向贵宾介绍,并带头向他敬酒。满堂宾客无不惊异。

这次酒宴之后,侯嬴就成了信陵君的贵客。侯嬴对信陵君说:“我在街市看望的那个朋友,名叫朱亥,虽然是个屠夫,却十分贤能。”信陵君便经常去拜访朱亥,朱亥却并不回拜答谢。

秦国在长平之战以后,整顿兵马,再次进攻赵国,围困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王命将军晋鄙,带领十万军队去救赵国。秦昭王派来使者,进行恐吓,魏王害了怕,就让晋鄙驻扎邺城,按兵不动。赵国频频告急,赵国的平原君是信陵君的姐夫,也多次给信陵君写信催促。

信陵君知道,如果赵国灭亡,魏国也就不保了。他心急如焚,屡次向魏安釐王进谏。魏王不听,仍然采取观望的态度。信陵君没有办法了,决定带领自己的食客,到赵国前线去拼命。食客们都愿意随他去死。

信陵君带领千余名食客,走过东门,向侯嬴诀别。没有想到,侯嬴的态度十分冷漠,似乎此事与他无关。信陵君走出几里地以后,越想心里越不痛快,也十分纳闷,便又返了回来。

侯嬴见他返回来,笑了,说:“我知道您会回来的。你们这样去抗击秦军,无异于向老虎嘴里送肉,没有一点意义。我有一计,可救赵国。”信陵君连忙拜谢,询问计策。

侯嬴说:“我听说,魏国兵符放在魏王的卧室里,他的宠妾如姬能够偷出来。您曾经为如姬报过杀父之仇,她一定会帮您的。有了兵符,取得晋鄙兵权,您就可以率领十万大军去救赵国了,不是比这区区千人强得多吗?”信陵君大喜,再三拜谢。

信陵君果然得到如姬帮助,如愿拿到了兵符,准备上路。侯嬴又说:“晋鄙是个精细的人,我担心,您虽然有兵符,他也不一定会把兵权交给您。朱亥是个大力士,可以随您同去,必要时就杀了晋鄙。”

信陵君一听,心中难过,流下泪来,说:“晋鄙是我国老将,屡立战功,要杀了他,心中实在不忍。”侯嬴劝道:“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到时候,您可千万不能手软。否则,会误了大事。”

临别之时,侯嬴依依不舍地说:“我老了,不能随您上阵杀敌,我会用别的方式来帮助您。”信陵君告别了侯嬴,又去街市,请朱亥一同前往。朱亥一口答应,没有丝毫犹豫。

果然不出侯嬴所料,晋鄙见了兵符,反复查看,虽然验证无误,但仍然满心狐疑,不肯交出兵权。朱亥见情况紧急,不等信陵君下令,取出铁锤,一锤砸死了晋鄙。于是,信陵君统帅了晋鄙的部队。

信陵君向军中下令说:“父子都在军队的,父亲回家;兄弟同在军队的,长兄回家;没有兄弟的独生子,也回家奉养父母。”军心大悦,人人称赞。信陵君率领整顿后的八万精兵,星夜开赴赵国前线。魏军与楚军、赵军联合作战,内外夹攻,秦军大败溃逃。

在战斗中,朱亥脱掉上衣,光着膀子,抡起大锤,杀敌无数,最后中箭而死。赵国得救之后,赵王连着两次拜谢信陵君,说:“公子大义,救人危难,自古以来的贤人,没有一个能赶上公子的。”

在信陵君夺取晋鄙兵权的时候,侯嬴在魏国自刎而死,临死前对人宣称,信陵君所为,都是他指使的,罪在他一人。侯嬴这样做,是为了把魏王怒气引到自己身上,为信陵君回国创造条件。

信陵君救赵以后,让部将把军队带回魏国,自己没敢回去,就住在赵国。几年之后,秦国攻打魏国,情况十分危急。魏安釐王派人把信陵君请回去,把上将军大印授予他,让他主持抗秦大计。各诸侯国都敬佩信陵君,纷纷出兵援助魏国。信陵君率领诸侯联军大败秦军,乘胜追击直到函谷关。信陵君的声威名震天下。

各诸侯国都进献兵书,信陵君把它们汇集在一起,签上自己的名字,称作《魏公子兵法》,流传后世。

信陵君将侯嬴、朱亥厚葬,下葬时大哭不止,几近昏厥。侯嬴和朱亥的墓地,与信陵君住处不远,便于经常祭奠。信陵君在患病去世之前,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侯嬴、朱亥的名字。

信陵君慧眼识贤才,得到贤人帮助。侯嬴、朱亥作为平凡卑贱之人,却成就了信陵君不平凡的事业。这印证了伟人那句名言:“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

在“战国四公子”当中,赵国的平原君养士也不少,可他并不识贤才,养士而不识士。

平原君养士不识士

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他以善于养士而著称,但他养的士,比起信陵君来可就差得远了,大多数是趋炎附势之辈,有些还是残忍不法之徒。

《史记》记载,赵胜曾经三次担任赵国丞相,这是因为他与赵王同宗,并非才干出众。平原君最有名的事情,是“毛遂自荐”的故事。

当时,秦国围攻邯郸,情况危急。赵王除了向魏国求救以外,还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援。平原君准备从数千食客当中,挑选二十名最贤能的人一同前去,结果只选了十九人,就再也挑不出合适的人来了。有个叫毛遂的自我推荐,平原君就充数带他去了。那十九个人互使眼色,暗中嘲笑毛遂。可见,这些所谓最贤能的人,素质也并不怎么样。

平原君见了楚王,从早晨谈到中午,说的口干舌燥,楚王就是不松口。那十九个人怂恿毛遂上去,想看他的笑话。毛遂并不推辞,一溜小跑到了殿堂上,义正词严地对楚王说:“联合抗秦不光是为了赵国,也是为了楚国,因为秦国是我们共同的敌人。您不会忘了吧,前不久,秦国攻打您的国都,还烧毁了您先祖的坟墓。您的先祖在地下都不得安宁,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大王您难道不想报仇雪恨吗?”

毛遂一席话,说得楚王面红耳赤、哑口无言,只得同意出兵援助赵国。回国之后,平原君对毛遂说:“先生一张口,能抵百万兵。您在我这里三年,我都没有发现先生贤能,我真是不识人才啊。”

平原君对自己食客中的人才,都不能发现,就更不识社会上的贤人了。当时,赵国有两个贤德之人。一个是毛公,藏身于赌徒中;一个是薛公,藏身在酒店里。信陵君在魏国的时候,就听说过两人大名,住在赵国后,就想与他们交往。毛公薛公却不肯见他,躲了起来。信陵君千方百计打听到他们的藏身之处,穿着百姓的衣服,悄悄步行前去拜访,这才得以相见。信陵君从此经常与两人畅谈,感觉受益很大。

平原君知道了这事,对夫人说:“你要好好规劝你弟弟,不要整天和赌徒酒鬼厮混。”信陵君听了,十分生气,说:“从前我听说平原君贤德,现在才知道,他与士人交往,只是为了显示富贵罢了,并不真正认识贤才啊。像毛公薛公这样的大贤,我去结交他们,还怕他们不理我呢,平原君竟然以为是耻辱。我要离开这里,不再与平原君为伍了。”平原君赶快前去,向信陵君脱帽谢罪,把他挽留下来。

士人中真正的贤人并不多,而且良莠不齐。平原君既然不识贤人,自然也分不出好坏来,他养的食客当中,有很多都不是善良之辈。

平原君住的楼房,面对着下边的民宅,民宅中有个跛子,经常出来打水。平原君的小妾住在楼上,有一天,她忽然看到跛子一瘸一拐的样子,不由得笑了起来。跛子大怒,找上门来,恶狠狠地说:“她敢取笑我,我要她的人头。”平原君急忙赔礼,教训了小妾,但并不想杀她。

有的食客劝他说:“一小妾何以足惜,您杀了她,可以得到不爱女色而重士人的美名,是很划算的。”平原君说:“因一小错而杀人,太过分了吧。”终究没有杀妾。

后来,平原君养的士陆续走了许多。平原君感到奇怪,说:“我对待各位先生,不曾有失礼的地方啊,为什么离去的人这么多呢?”

一个门客说:“那是因为您不杀小妾,所以士人离去了。”平原君无奈,为了自己的颜面,就杀了小妾,砍下她的头,自己亲自登门,将人头献给了跛子。后来,离去的人又纷纷回来了。看看,这都是些什么士啊,简直没有人性!

当时,像这类的士人还不少。廉颇也养了一些士,他被免职的时候,那些士全走光了;等他恢复职务后,又都回来了。廉颇很生气,那些士们却恬不知耻地说:“您怎么这么迂腐呢?您有权势,我们当然跟随您;您没了权势,我们自然就离开了。这本来是很普通的道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看看,这些所谓的“士”,都是些什么玩意呀!

平原君养士,只是为了装璜门面,并没有得到贤人的帮助。所以,他三次任相,都是政绩平平,没有大的作为。特别是当冯亭要将上党郡献给赵国的时候,他目光短浅,看不到危害,主张接受,结果引发了长平之战,给赵国带来了惨痛灾祸。

可见,只有像信陵君那样,做到自身贤能,才能够识别人才,得到真正的贤士。

齐国的孟尝君,也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他养士的目的,又与信陵君和平原君不同。

孟尝君养士为自己

孟尝君是齐国人,“战国四公子”之一。他礼贤下士,广揽门客,得食客三千人。不论学士、策士、方士,甚至有罪之人,统统来者不拒,由此便有了“鸡鸣狗盗”和“狡兔三窟”的故事。然而,孟尝君养士的目的,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自己。

《史记》记载,孟尝君名叫田文,他爷爷是齐威王,父亲叫田婴,是齐国的宰相。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孟尝君生于五月,田婴认为不吉祥,要把他扔掉。孟尝君的母亲不忍心,偷着把他养大了。

孟尝君长到五六岁的时候,母亲带他去见父亲。田婴很生气,说:“这孩子是五月生的,我让你把他扔掉,你竟敢养活了。”孟尝君母亲是小妾,十分害怕。

孟尝君倒很大胆,问:“您不让养活五月出生的孩子,这是为什么?”田婴回答:“五月出生的孩子,长大了身子跟门户一样高,会害父母的。”孟尝君又问:“人的命运是由上天授予呢,还是由门户授予?”田婴不知道如何回答。

孟尝君接着说:“如果是上天授予,您何必忧虑呢?如果是门户授予,您只要把门户加高,不就可以了吗?”田婴见小小孩童,如此聪明伶俐,便由怒转喜了。

孟尝君成人以后,趁空问父亲:“儿子的儿子叫孙子,孙子的儿子叫玄孙,那么,玄孙的后代叫什么?”田婴说不知道。

孟尝君成人以后,趁空问父亲:“儿子的儿子叫孙子,孙子的儿子叫玄孙,那么,玄孙的后代叫什么?”田婴说不知道。

孟尝君说:“您现在有万贯家产,难道想留给那个连叫什么都不知道的后代吗?您当宰相,已历经三代,很难说以后没有变故。您不如拿钱蓄养食客,以备急用。”田婴认为有理,就让孟尝君主持家政,负责招贤纳士。

孟尝君纳士很是用心,每次有宾客来,他都暗中记下宾客的家庭住址,宾客还没有走,礼物就送到他家里了。各国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纷纷前来投靠。孟尝君来者不拒,一概收留,而且待遇丰厚,饮食与孟尝君相同。

有一次,在吃饭的时候,有个食客怀疑孟尝君吃得比他们好,孟尝君就揣着饭碗让他看,果真是相同的食物。那位食客羞得满脸通红,感到无地自容,拔剑自刎了。

后来,来的人太多了,孟尝君就把食客分成了上中下三等。有一天,有个叫冯谖的前来投靠,孟尝君问他有何本领。冯谖说:“听说您乐于养士,我家贫寒,只想混口饭吃,没有什么本事。”

孟尝君见冯谖衣着寒酸,穿着草鞋,随身带的一把长剑,还用草绳缠着剑把,就把他安置在下等食客的住所里。

过了几天,冯谖又弹剑唱道:“长剑啊,咱们回家吧,出门没有车。”孟尝君又让他搬到上等食客的住所里。

再过几天,冯谖仍然弹着剑唱道:“长剑啊,咱们回家吧,没有办法养活家。”孟尝君不高兴了,不再理他。

孟尝君名气大了起来,齐湣王派他出使秦国。秦昭王早就听说孟尝君贤能,留下他担任了丞相。有人却谏言说:“孟尝君确实贤能,但他是齐王宗室,遇事肯定先为齐国打算,那秦国可就危险了。”

秦昭王觉得有道理,后悔了,免去孟尝君的官职,又担心他被齐国所用,就把他囚禁起来,准备杀掉他。

孟尝君派人去找秦昭王的一个宠妾求救,宠妾提出条件,想要孟尝君那件价值千金的白色狐皮裘。可那件白狐裘已经献给秦昭王了,孟尝君急得直搓手,没有办法。幸亏食客中有个会偷的人,晚上装成狗爬进王宫,盗来白裘送给宠妾。宠妾说情,秦昭王才放了孟尝君。

孟尝君害怕秦昭王反悔,连夜逃离,快马加鞭,半夜就到达了函谷关。按照规定,鸡叫以后,才能开关放行。孟尝君万分焦急,忽然,食客中有一人,学了一声鸡叫,附近的鸡都跟着叫了起来。于是,孟尝君他们出了关。不大一会儿,秦昭王派的追兵果然赶到了函谷关,真是好险!这就是著名的“鸡鸣狗盗”的故事。

孟尝君路过赵国,赵国的平原君以贵客相待。赵国人听说孟尝君来了,都出来围观,想一睹风采。大家看了以后,都感到很失望,说:“原来以为,孟尝君是个魁梧的大丈夫,没想到这么瘦小。”

这本来是平常话,孟尝君却大为恼火,和食客们跳下车来,一口气砍杀了几百人,还捣毁了一个县。《史记》记载了这件事,使孟尝君的贤德之名打了不少折扣。

孟尝君回国以后,担任了齐国宰相,食客越来越多,开支越来越大,孟尝君就派冯谖去薛邑收债。冯谖到了薛邑,见百姓生活困苦,无力还债,就把债民召集起来说:“孟尝君知道你们生活困难,无力还债,把你们的债务全免了。”说完,把债据当众烧毁。众人感动不已,连续两次行跪拜大礼。

孟尝君知道以后,十分恼怒。冯谖说:“那些借据,实际上毫无用处了,烧掉它们,为您换来好名声,有什么不好呢?”听冯谖这么一说,孟尝君的脸色才好看了一些。

过了一年,齐湣王猜忌孟尝君,免去了他的宰相职务。孟尝君回到封地,薛邑百姓扶老携幼,夹道欢迎。孟尝君十分感动,拜谢冯谖,说:“先生真有远见。”冯谖说:“狡兔都有三窟。您现在有了一窟,我再给您营造另外两窟。”

冯谖去了秦国,对秦王说:“孟尝君无故被免,心中愤怒,从此不会再为齐国打算了,但齐国人心都向着他。您要是能把他请来,齐国人心就会向着秦国了。这事一定要快,如果齐王一旦明白过来,恢复了他的职务,可就晚了。”秦王马上派遣使者,带着十辆马车,载着百镒黄金,到薛邑去请孟尝君。

冯谖立刻返回齐国,对齐湣王说:“孟尝君贤能,天下共知。听说秦国带了重礼来请他,使者正在路上。如果他去了秦国,天下人心都会向着秦国,齐国可就危险了。”

齐湣王吃了一惊。冯谖又说:“您不如赶快恢复他的职务,不然就晚了。”齐湣王听从了,让孟尝君重新当了宰相。秦王知道以后,懊恼地直拍大腿,后悔去晚了。这就是著名的“狡兔三窟”的故事。

冯谖没有说错,孟尝君自此以后,心生怨恨,不再为齐国尽心尽力。他给秦国丞相写信,泄露齐国机密,鼓动秦国去攻打齐国。后来,孟尝君又跑到魏国,当了魏国宰相。他积极参加燕国组织的五国联军,攻打齐国,差一点让齐国灭亡。

齐湣王死后,继位的齐襄王想与孟尝君和好。孟尝君并不理睬,只是保持中立,任凭齐国被别的国家攻打侵扰,他一概不管不问,似乎与己无关,这就太过分了。

孟尝君养士的目的,是为了自己,但自己的结局并不好。他死了以后,几个儿子争抢爵位财产,打得不可开交。齐魏两国趁机联合出兵,灭掉了薛邑,儿孙们都被杀光了。所以,孟尝君绝嗣,没有后代。

楚国的春申君,也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养士,更是为了装潢门面,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春申君养士摆样子

春申君是楚国人,名叫黄歇。他的封地在今天上海一带。上海就是春申君开始修建的,所以叫申城。有许多地名,都是以他的姓或号命名的,如黄浦江、黄申路等,均是为了纪念这位开申之祖。

春申君也喜欢养士,但他养士,只是为了显豪富、图虚名,并没有发挥贤士的作用,食客们也很少有人为他做过什么事情。

《史记》记载,有一次,赵国的平原君,派食客到春申君这里来访问。平原君的食客们想夸耀富有,亮出用珠玉装饰的剑鞘。春申君的门客来了,只见一个个身穿华丽服装,光鲜耀目,就连脚上穿的鞋子,都镶嵌着宝石。平原君的门客们看傻了眼,一个个自惭形秽。

春申君曾经周游各地,拜名师学习。他知识渊博,智谋过人,擅于雄辩,很有两把刷子,楚顷襄王很信任他。所以,春申君认为,用不着食客们为他出谋献策,自己就可以应对一切。

春申君曾经周游各地,拜名师学习。他知识渊博,智谋过人,擅于雄辩,很有两把刷子,楚顷襄王很信任他。所以,春申君认为,用不着食客们为他出谋献策,自己就可以应对一切。

有一次,秦国大将白起,率几十万大军进攻楚国。在这之前,白起已经率军攻占了楚国的大片领土,连都城都占领了。这次秦国再来攻打,楚国面临灭亡的危险。春申君就给秦昭王写了一封信,劝告秦国退兵。

信的大意是:天下诸侯,最强的是楚、秦两国。楚秦相互攻打,消耗实力,魏、韩、赵、齐等国就会趁机强大起来,这对楚秦两国都没有好处。即使灭了楚国,中间有魏韩相隔,秦国也得不到土地。所以,秦国应该攻打相邻而弱小的魏国和韩国,占领他们的土地。那样,秦国的实力就会大增。春申君的信,是“远交近攻”策略的最初版本。

秦昭王看了,感叹说“真好!”下令白起撤军,使楚国度过了危机。春申君的本意,是想把祸水引向魏韩而自保,结果真的被秦昭王采纳了。后来,秦国暂时把楚国放在一边,先把魏韩占领了,再回头收拾楚国。春申君的做法,是饮鸩止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楚顷襄王为了表示友好,派春申君协助太子到秦国做人质。几年以后,楚顷襄王病重,太子想回国准备继位,但秦王不放。春申君找到丞相范睢说:“太子在秦国多年,与秦友好,如果回国当了楚王,对秦是有利的;假如王位被别的公子抢了去,对秦国是不利的。”

范睢觉得有道理,向秦昭王进言。秦昭王担心楚王病情不重,太子回去了,手里的人质就没有了,于是,想让春申君一个人先回去看看。春申君怕出意外,让太子换了衣服,冒充楚国的车夫,先回国了。

估计太子安全了,春申君主动找到秦昭王,说:“太子已经回国了,我当死罪,愿大王赐我一死。”秦昭王很恼火,要杀了春申君。范睢谏言道:“杀了他,于事无补,反而把秦楚关系搞僵了。不如放他回去,他感恩大王,自然与秦国结好。”秦昭王听从了。

春申君回国三个月以后,楚顷襄王死了,太子继位,就是楚考烈王。考烈王很感激春申君,任命他为宰相。春申君任宰相二十多年,尽心尽力地辅佐楚考烈王。

楚考烈王没有儿子,春申君十分着急,四处寻找宜于生子的女人献给楚王,虽然进献了不少,却始终没有生出儿子来。看来,是楚考烈王自己的问题了,别人着急没有用。

春申君有个侍从,名叫李园。李园表面恭顺,但内心阴险,他觉得有空子可钻,便动了歪主意。他的妹妹有些姿色,李园想献给楚王,又担心仍然不能怀孕,就想先献给春申君,等怀孕以后再献给楚王。

有一次,李园请假回老家,故意回来晚了。春申君问他原因,李园说:“齐王听说我妹妹有倾城之貌,派人来提亲,所以回来晚了。”春申君好奇,想看看他妹妹是怎样的倾城之貌,见了以后,果然十分美貌,很是喜欢。李园就顺水推舟把妹妹献给了春申君。

不久,李园妹妹果真怀孕了,她按照哥哥教给的话,对春申君说:“楚王信任您,使您富贵至极。可是,以后要是其他人当了国君,您的富贵就难保了。您宠幸我的时间不长,没有人知道,您不如把我献给楚王。如果老天保佑生个儿子,那楚国不就是您的吗?这样,可以永保富贵。”春申君一时鬼迷心窍,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同意了。

楚考烈王得到了李园妹妹,满心欢喜,十分宠爱。李园妹妹不久生下一个儿子,楚考烈王大喜,封她为王后,立儿子为太子。李园也因此受到器重,加官进爵,参与朝政。

李园的阴谋实现了一半,接下来就要实施另一半了,就是伺机杀掉春申君。这样做,既是为了灭口,更是为了独揽大权。危险逼近,春申君却浑然不觉。

这个时候,他养的食客当中,终于有人进言了。有个叫朱英的人,对春申君说:“李园野心很大,听说养了不少刺客,肯定会有阴谋。您要早做防备。”

春申君不信,说:“李园是个软弱的人,我对他又很好,怎么可能呢?你不要有这种想法。”朱英见进言不听,怕祸及自身,便逃走了。

果然,过了不久,大祸就临头了。楚考烈王病重去世,李园觉得机会来临,就抢先入宫,做好了安排,在棘门埋伏下刺客。春申君毫无防备,一进棘门,刺客突然出击,锋利的刀剑从身体两侧插入。春申君一声惨叫,气绝身亡。

李园砍下春申君的头,扔到棘门外边,又派人赶到春申君家里,不分老幼一律杀死,以绝后患。可怜春申君,养士三千,却不会用,最后惨死于小人之手,而且被灭了门。

司马迁评价春申君,说他是“前智后昏”。前期书退秦军、以身殉君,是明智之举;后期的“移花接木”,则是荒唐而昏聩,以至于引祸上身。

可见,人在一生当中,都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否则,很容易造成“一失足而成千古恨”的悲剧。

春秋和战国时期,都属于东周,周王虽然势力弱小,形同虚设,但在名义上,依然是天下共主。周王的地盘已经很小了,可仍然在搞窝里斗,到了最后,东周竟然又分裂成了两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魏国   秦国   楚国   公子   史记   贤能   楚王   齐国   食客   战国   平原   儿子   新视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