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对中华文明创始和发展的贡献巨大︱求知

■ 涂文学(江汉大学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博土生导师)

河流是人类的母亲,她用她那甘甜的乳汁哺育着人类诞生和成长。两湖地区地处长江中游,万里长江天上来,穿越三峡横卧湘楚,汇聚了汉江、清江、沮漳河、滠水河、巴水河和湘江、沅江、资江、澧水等众多支流,形成了河汊纵横、湖沼密布、丘陵与平原相间的自然生态,丰富的水源,温润的气候,丘陵、岗地、平原、湖河山林,错若交织的地貌,使得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城市早发多发,不仅形成从彭头山文化至石家河文化4000余年间城市发展连绵不绝完整序列,而且在中国史前城市起源发展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

玉蟾岩——长江中游是世界稻作农业重要起源地之一。传统观点一直以为,人工栽培稻起源于印度或印度支那半岛。在中国,有人认为最早的栽培稻或在云南,或在长江下游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但20世纪末期的长江中游的考古发现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1993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道县寿雁镇玉蟾岩发现了2枚颜色呈黑色的稻壳,1995年在层位稍上的文化胶结堆积的层面中发现了2枚颜色呈灰黄色的水稻。有关农业专家对玉蟾岩稻谷进行分析研究后认为,玉蟾岩出土稻是一种兼有野、籼、粳综合特征的从普通野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类型,将其定名为“玉蟾岩古栽培稻”。玉蟾岩栽培稻的发现,不仅将中国乃至世界稻作农业发源地定格在了长江中游地区,而且将中国稻作农业起源时间提早了近3000年,即从彭头山文化遗址中发现公元前7000年的稻谷提前到玉蟾岩文化遗址中发现公元前10000年的人工栽培稻。新石器时代全国发现有栽培稻遗存的史前遗址粗略统计近100处,长江中游地区即占40%以上。“它表明长江中游地区是中国境内,乃至世界上早期稻作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八十垱——长江流域最早乃至东亚地区的环壕聚落。1993~1997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对位于湖南灃县梦溪镇五福村的八十垱聚落遗址进行了6次发掘,发现了时间距今8000年至7500年的环壕聚落。八十垱聚落的突出特色是有环绕聚落的壕沟和围墙,壕沟上宽约4米,下宽及深约2米,围墙底宽约6米,顶宽约2米,高1~2米,南北长约300米,壕沟、围墙范围内的聚落面积为37000平方米。其建筑有干栏式、台基式、地面式和半地穴式多种,其中2处高台式建筑和一批深坑,被认为可能与宗教祭祀有关。距今8000年至7500年的彭头山文化时期的八十垱聚落,无论是从起源时间还是聚落面积都应该是长江流域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环壕聚落。

城头山——中国乃至东亚最早的史前城市。一般以为,世界最早的城市起源于中东地区,与中东地区相比,中国的史前城市大约要晚3000年左右。中国最早的古城是1979年7月被发现的位于湖南澧县车溪乡城头山村的城头山古城。1991年至2011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13次发掘,发现一座外圆直径约325米,面积76000平方米,城垣存高约4~5米,城墙墙基宽约31米,顶部存宽约7米的圆形城址。城垣外有壕沟环绕,现存西南至北门长460米,宽约35米,深约4米的河道,环壕具有供水、防卫、运输等多重功能。城头山古城是一个始建于6300多年前,经过数次筑城,从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最后到石家河文化,延续近1500年的史前城市。考古文物学界一致认为,城头山古城不仅是中国甚至“东亚大陆最早的垣壕结构的城邑”。

石家河——长江流域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市。石家河古城遗址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镇北约1公里处,1954年冬在兴修水利时被发现,1987年至1991年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石家河遗址群进行了有计划的文物考古调查和9次发掘,初步揭开石家河古城遗址神秘面纱,发现石家河古城呈近方形,面积达120万平方米,其外围有宽阔的城壕,是当时我国确认的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2011年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和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石家河古城城垣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小型发掘,确认石家河古城兴建年代不早于屈家岭文化晚期,石家河聚落内存在大、小两座古城城址,大城是两湖地区其时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古城城址中最大的一座城址,打破大城城垣东北部的一座小城城址,当地称之为“土城”。考古发掘获知,大城建于屈家岭文化晚期,小城建于石家河文化时期,但都一直沿用至石家河文化晚期,距今约4600~4000年;2022年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天门市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石家河城址进行全面调查,确认石家河古城的面积,算上内城、城壕和外郭,总共348.5万平方米,较之良渚古城300万平方米还要大48.5万平方米,当为新石器时期长江流域最大的古城遗址。石家河古城是典型的壕垣结构史前城邑,古城内部功能分工明确,城内邓家湾、谭家岭、三房湾是具有不同功用的三个遗址,谭家岭是居住区,邓家湾为祭祀区、三房湾为手工业作坊区,城外的印信台则是专门的祭祀场所。石家河古城是一个以石家河为中心,周边地区分布着不同层级城邑的古城网络系统。有研究者表示,石家河古城卫星城、附属聚落众多,形成了明星的多级网络体系。正是由于石家河古城本身的规模庞大、功能齐备以及周边地区完整的城市网络体系,因此其文明发展程度已经达到相当水平。有学者认为石家河时期已进入“部落军事联盟制阶段”,有学者更指出其已为“原始国家的形成阶段”,还有学者证诸文献史料,认为石家河古城与上古传说中的“禹伐三苗”事件的时代、地理位置大致吻合,应为三苗国都,更有学者推断,石家河遗址可能是炎帝帝都抑或夏朝南都。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石家河古城遗址是否已如良渚古城一样,是一种史前国家雏型的历史存在,目前当然还只是一种推测。日本学者中村慎一从城市文明发展水平的角度,认为由于石家河存在手工作坊和类似神殿的祭祀场所,应该是一个区域中心城市。

张西湾古城——武汉地区发现的最早史前古城。2008年6月发现的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祁家湾建安村的张西湾古城遗址始筑于距今4400年的石家河文化早期,至石家河中期达到鼎盛后废弃,是一座壕垣兼具型新石器时代古城。现存城址南北长295米,东西宽335米,面积约98000平方米。张西湾古城是江汉地区乃至整个长江中游史前城市的收官之作,它的发现对于研究长江流域城市起源发展史有重要意义。首先,从地理方位来看,它是迄今为止江汉平原位置最偏东的史前城址。其次,从时间维度上看,张西湾既是兴建年代最晚的古城,也是使用时间最短的城市。第三,张西湾古城是迄今为止武汉地区发现的最早史前古城,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城市起源和兴起有一个由西徂东,向武汉渐趋靠拢逼近的缓慢过程,至夏商时代终于出现盘龙城方国都邑。第四,张西湾古城筑城的动机可能是社会组织形态等级分化的结果,只有当社会结构或者自然环境出现了重大变化,才会导致城址在短期内兴起而又差不多同时废弃。“因此,张西湾城址的发现和发掘,为我们认识史前城址的发展过程、兴废的深层动因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著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曾经指出:“从‘古文化、古城、古国’的观念,到‘古国―方国―帝国’的理论,是中国各区系由氏族到国家具有普遍意义的发展道路。”从8500年前彭头山文化到4600年前的石家河文化,长江中游完整经历了苏先生所说的古文化―古城―古国的史前文明发展道路,其中尤其在稻作农业文明发明,环壕与城垣居住方式创造与革新,社会阶层分化与原始国家的建立,长江中游对中华文明的创始和发展的巨大贡献堪称独树一帜,难能可贵,值得一书。

【编辑:张靖】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1

标签:长江   中游   长江流域   聚落   史前   遗址   古城   贡献   发现   城市   文化   华文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