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前人民日报主编马立诚,最终这般结局,真是报应

我真诚地希望您可以点个“关注”。点亮一个小小的“关注”按钮,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它不仅可以方便您跟踪和参与讨论,也给予我莫大的鼓励,让我感到被重视和支持。

前言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我国一名知名报刊的主编竟公然歪曲历史,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并为汪精卫辩护,声称其为“曲线救国”。

身为中国公民,更是一位在新闻界有一定地位的人士,他的这种行为让人震惊,难以接受。

有趣的是,马立诚,曾在《中国青年报》和《人民日报》工作的人,在日本出版了一本畅销书《脱离反日》。

此外,他的其他作品《日本无需向中国道歉》和《对日关系的新观念》在日本同样颇受欢迎,而在国内,这些书籍被禁止出售。那么,他的这些观点是什么,使得他最终被《人民日报》解雇?

尽管许多中国人对马立诚持批判态度,但他似乎并不为所动,反而选择了离开中国。那么,他是如何从一名记者变成众矢之的,被称为“汉奸”的呢?

马立诚荒谬的汉奸行为

马立诚连续推出多部“作品”,大张旗鼓地否认南京大屠杀,更宣称日本已对中国表示了25次歉意,不应再持续道歉。

他在文字中对我国的抗日英雄进行贬低,并描述爱国人士为行为极端的暴民。在贬损我国之余,他还对日本的军事威力大加赞赏,并提议我国应与日本深化合作。

他认为中日应摈弃民族情绪,共同发展东亚共同体。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竟称日本侵占东北并创建伪满洲国是为了助推东北经济,提高当地民众生活水平。

但真相是,日本在东北实施大规模的移民政策,掠夺资源,更有731部队进行的骇人听闻的实验。这些,马立诚在书中却选择性地避而不谈。

他的这种“写作”显然是背离事实的极端表现。

令人震惊的是,如此的人居然出现在我们伟大的国家中。因为他的荒唐言论,遭到了广大国民的反驳,最终只得逃至凤凰卫视担任评论员。

尽管如此,他还是没能收敛,继续发表了一些具有争议的观点,导致被当地的爱国青年围堵,并遭受了身体上的惩罚。但他仍然不知悔改,甚至贬低这些爱国青年为暴徒。

最令人愤怒的是,身为南京土地上的儿子,他竟敢公开否认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实。

一个在日军侵略下受害最深的地方长大的人,竟然不是怀着让加害者承担责任的心态,反而为其辩解。他更是提出了南京当时的居民并未达到三十万,因此日军不可能杀害三十万人的荒谬观点。

这样的论调,令人不禁思考,何等的人会有此种观点?日军对无辜生命的侵害,不是简单的数字就可以淡化的。

他们在中国的暴行,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深重罪行。难道像他这样的人能随意歪曲事实吗?

令人愤慨的是,当众人指正他的错误时,他竟然在自己的书中提到,战争本身会伴随杀戮,但并不存在大屠杀这种事情,这种言论简直是荒谬至极。

每个中国人都清楚地知道当年的暴行,日军残害的人数远超过三十万。当时的南京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居住的不只是本地居民,还有许多外来人员,真正的人口数量远超三十万。

那些幸存者在描述当时的惨景时,都提到了日军用机枪对手无寸铁的普通百姓的扫射,已有上十万人。众多描述都类似,描述的屠杀场面让人心酸,而南京大屠杀的遇难者确实超过了三十万。

但真正的焦点并不在于数字争议,而是让施暴者认识到他们所犯下的暴行,并对其进行反思和道歉。

真是令人震惊,马立诚如此歪曲历史真相。在他的书中,他竟为汪精卫辩护,称其不是卖国贼,而只是被政治背景所牵连的无辜者。

更是大胆地说汪精卫其实是爱国的,只是为了曲线救国而已。这种说法真是史无前例的荒谬。令人不解的是,他还赞誉了日本在侵占中国时期所采用的管理方式。

他认为,是游击队的存在和反抗打破了原有的秩序,从而引发了日本军队的报复,导致了更大的冲突。

在整篇文章中,他竟然避而不提日本军队对中国平民的种种暴行,只是笼统地说抗日战争是一连串的冲突。这就像被人夺走家园,却还要默默承受,不敢反抗,否则就是活该遭受伤害。

不知道他有没有思考过,日本军队为何要离开自己的国家,跑到中国来?不就是因为他们的野心和掠夺欲望吗?

这种欲望导致他们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残酷的迫害,甚至连婴儿都不放过。面对这样的侵略者,如果不反抗,我们又该如何自保?

马立诚的观点实在是令人难以理解,他居然多次指责中国在中日战争中应当承担责任,认为是因为中国官方放任了反日行动才触怒了日军。

然而,这是多么荒诞的逻辑!我们要反对日本,不正是因为他们入侵了我们的家园、伤害了无数无辜百姓吗?当侵略者站在我们家门前,我们难道不应当站出来反抗吗?

更不用说,他还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钓鱼岛的问题,持有与大众相左的观点。正是因为他的这些极端言论,导致他在网上受到众多批评,最终失业并不得不离开。

星光坦途却被打成烂牌

观察马立诚的生平,他今天的结局实在是自作自受。

1946年,当马立诚降生于这世,那是一个中国正在为战后重建而拼搏的时期。大多数家庭忙于谋生,很少有机会接受教育。

然而,当马立诚成长到应当入学的年岁,国家已逐渐恢复了秩序,并开始注重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发现了自己对文学的深厚兴趣。尽管后来的高考改革令他对上大学的期望暂时受挫,他仍未曾放弃,常沉浸在书海中。

待到国家再次实施高考,马立诚重燃了学术之志,成为了首批走进大学校园的学生。他不仅学识渊博,更是文才横溢。

受益于他的才华和老师们的看重,马立诚顺利地踏入了职场。起初,他的敬业精神和谦和态度令他受到上级的欣赏,也带给他一定的职位晋升。

但谁又能想到,这位当初备受期待的青年,后来却选择了一个如此与众不同的道路,成为众矢之的。

在1998年,马立诚出版的《交锋》掀起了巨大的轰动,销量高达数百万册,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国内,这部书连续两年占据了图书销售排行的首位,并多次重印,对两代读者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使得他在文坛声名鹊起。

2000年,他荣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荣誉市民称号。作为人民日报的代表,他被选派至日本参与媒体学术交流。不幸的是,正是这次交流促使了他对日本的过度喜好,并最终走上了亲日的道路。

到了2001年,日本首相在访问我国后,毫无顾忌地带领团队参拜靖国神社,与其在访问期间的友好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公众曾期望,作为“人民之声”的马立诚能公正地批判这一行为,然而他却违背民心,连续发表了数本带有亲日色彩的书籍,并在公共场合发表不适当的评论。这一行为令中国公众震惊和愤怒。

此事导致人民日报果断决定开除他。尽管身陷舆论风暴,马立诚似乎并未有所悔改。当凤凰卫视为他提供了平台,他作为评论员再次发表了一系列争议言论,引发当地爱国青年的强烈反感和行动。

尽管马立诚多次受到警告和批评,他仍然继续发表争议言论。而某天,一群愤怒的爱国青年在他上下班途中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施暴。

但令人惊讶的是,他并未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反而公开称爱国青年为“暴力行为者”。凤凰卫视,他的雇主,对他的此种表现感到不满,并在报道他被袭击的事件后立即终止了与他的合作。

失去工作的马立诚选择了离开中国,前往他长时间欣赏的日本。初到日本,他得到了日本高校的青睐,并被聘为教授。在日本,马立诚更是毫无节制地攻击自己的祖国,为此获得了日本部分政界人士的青睐。

但实际上,他的这些负面言论并未影响到中国人民的团结和信仰。当日本意识到马立诚已无法为他们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利益时,他们很快就与他断绝了关系。此后,马立诚无法再在日本立足,不得不尴尬地回到国内。

背叛国家之人必诛之

原本拥有一番前途的马立诚,曾是人们看好的才子,但他偏离了道德底线,淡忘了人的初心与良知。

他原可以借由卓越的文字才华在晚年获得尊重和赞誉,但因其背离了祖国,选择违背历史真相,最终走上了孤独的道路,成为了众矢之的,备受指责。

真正的成就来源于对国家、对生活和工作的热情。一旦忘记了自己从何而来,成功就会与之渐行渐远。

日本政府为了其国家形象,选择在教科书中删除了对侵华战争的描述,并在国际舞台上避免对其历史错误的承认,同时仍有部分人在公然拜访靖国神社,弘扬军国主义思想。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连我们自己也开始为他们的行为辩护,为他们历史上的罪行涂脂抹粉,那么我们的子孙可能真的会失去对这段历史的认知。

某学者曾经指出,二战期间,中国可能是少数几个汉奸人数超过敌军的国家,仅凭数名日军就能控制整个县城。

这样的现象背后是许多所谓的“伪军”出卖了自己的同胞,助纣为虐。令人遗憾的是,时过境迁,这样的奴化思想仍有人沿袭。与那些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先辈相比,如何去面对和回报他们的巨大牺牲?

马立诚的成长轨迹本是一片坦途,他所取得的成就,对很多人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国家一直看重他并予以培养,然而,在享受了国家提供的诸多好处后,他转身攻击自己的国家和同胞。

国家历史上的痛苦时刻,应被每一位中国人永远记住。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建立在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的奉献上。对于像马立诚这样的人,不管他曾经的辉煌如何,作为背叛者和帮凶,他最终会被历史和民众所唾弃。

对此次事件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注:原创不易,抄袭、洗稿必将深究。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人民日报   爱国   暴行   日本   日军   报应   中国   结局   言论   观点   国家   历史   马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