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容易被当“软柿子”欺负的孩子,通常都有三个共性

晓雯家女儿刚上幼儿园,每次接孩子,总觉得,挺不开心的。有次和女儿聊天,刚说到幼儿园的生活,女儿“哇”一声就哭了,还说,不想去幼儿园了。

晓雯感觉不对劲,等女儿情绪平复一些,晓雯才尝试跟女儿沟通,这才知道,原来,女儿在幼儿园不开心,总是被同学当“软柿子”欺负,还有个小男孩,往女儿脖子里塞东西,女儿也不敢吱声。集体活动时,女儿一个人在一旁,也没人跟她玩。

晓雯第二天到幼儿园找园长理论,结果,老师们都表示,并没有这样的事情,还说,是女儿平时不爱说话,也不会拒绝别人,小朋友很少跟她一起玩。说来说去,总之都是自家孩子的问题,晓雯一气之下,给孩子办理了转学。

但孩子的事情,一直是晓雯的心头事儿,她不知道怎么改善,女儿跟同学的关系。后来,我给了她一些建议,还把我家孩子喜欢的反霸凌绘本,也推荐给她了。

再见到她,神采奕奕,告诉我,现在女儿在幼儿园混的如鱼得水,还多亏我介绍给她的绘本呢!看来,这次帮忙,真的帮对了!

为什么孩子在学校容易被当“软柿子”欺负?

根据《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可知,遭受欺凌的孩子往往都是弱势群体,即平日里不懂得拒绝比较怯弱容易被当成被欺负也不会还手“软柿子”

认真观察那些经常被欺负的孩子,我发现,他们身上有三个共性。

1、“拒商”较低

所谓的“拒商”就是拒绝别人的一种情商,包括能大胆说“不”勇气,及哪怕拒绝他人不影响关系能力

就像晓雯家女儿,明显就是“拒商”偏低,不会拒绝人。其他孩子一看,这个小伙伴好欺负啊,就都蜂拥而至了。

2、与人交往时不懂得判断对方真正目的

心理学可知,3至9岁的孩子或多或少出现侵犯行为,更严重的很可能只是为了伤害别人。故而有些在成人看来是小孩之间的打闹,其实已涉及欺凌的地步。

如果孩子与他人交往时,不懂判断对方的真正目的被伤害不自知,那么也会在无形中助长对方欺负气焰继续欺凌举动

2、与家长、老师没有良好沟通

央视新闻发布研究报告指出,在70%遭受校园欺凌的孩子中,仅有不到一半的孩子让家长了解情况

大部分孩子因平日里没有与家长、老师保持良好沟通,哪怕受到欺负也选择隐忍不发。故而没有得到有效、及时的解决,也纵容欺凌行为持续发生

就像晓雯的女儿,如果刚开始就告诉妈妈或者老师,也许,后面的事情都不会发生,也不用转园。

《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中强调,家长要做好增强孩子自我保护意识工作,让他知道如何避免被欺负、被欺负时如何应对等。只有足够强大的自我保护意识,才能在家长不在身边时,也能保护好自己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我推荐给晓雯妈妈的那套反霸凌绘本,这套绘本,在我家俩孩子的成长路上,也起到了不小的帮助。

因为,有些“欺负”的行为,孩子是很难识别的。比如被推搡,这种肢体霸凌,是小朋友之间,经常会出现的。家长和老师可能会认为,小朋友之间,碰到很正常。但如果是频繁的推搡,就不正常了。

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做呢?故事中的小男孩,选择隐瞒,不敢告诉父母,也不敢告诉老师。还是在一次洗过澡后,被妈妈发现,身上的红印。然后,妈妈打电话告诉了老师,并且告诉他,如果他再欺负你,你就勇敢地看着他,不要怕,盯着他。

后来,老师处理了这件事,对方道了歉,小男孩也变得越来越勇敢了,再也没有人欺负他了,推搡他了!

还有被嘲笑了、被起外号了、被冤枉了、被排挤了,这些场景下,到底怎么反击,这套绘本都有详细的介绍。

进入幼儿园,就是加入了小集体,孩子们在一起,经常会有各种突发状况,有些孩子比较霸道,经常会欺负同学。如果不知道怎么处理,自家孩子就遭罪了,时间长了,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孩子还可能不想上幼儿园了!

幼儿园的孩子,还处在懵懂期,面对问题,对错很难分清楚。所以,我们不培养“熊孩子”,但也要让孩子拥有“惹不起”的能力,学会保护自己,面对被欺负的场景,大声说“不”。在那些我们家长看不到的场景里,孩子才是安全的,不是吗?

碎碎念:

没有父母愿意看到,孩子在学校受欺负,被当“软柿子”捏,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告诉孩子,如何识别被欺负的场景,培养孩子勇敢、反霸凌的品质吧!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往时   孩子   目的   共性   小朋友   幼儿园   场景   家长   女儿   妈妈   老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