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什么?为啥许多老师都不愿意告诉学生

我们都听过“凿壁偷光”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西汉经学家匡衡的励志典型。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没有蜡烛照明,只能借用邻居家的灯光来读书。他在墙上凿了一个洞,让灯光照在书上,勤奋好学,终于成为了一代文学家和政治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志气,有毅力,就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你知道吗?这个故事只是匡衡一生中的一部分,他后来的人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光彩。

他从一个寒儒变成了一位宰相,却也变成了一位弄臣和巨贪。他为了权利和利益,不惜陷害忠良,窃取田土,最终遭到贬斥和孤独。他的一生充满了奇迹和传奇,也充满了谜团和疑问。

为什么匡衡会走上这样的不归路?

一、匡衡陷害陈汤

陈汤是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他曾经率领汉军打败匈奴,杀死了匈奴单于郅支,为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他被称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代表人物。他的功绩被载入史册,被后人敬仰。

但是,在匡衡眼里,陈汤却是一个眼中钉。当时,匡衡已经代行丞相之职,位高权重。但是他却担心陈汤得到丰厚的奖赏后超过自己。于是,他与中书令宦官石显联手上书弹劾陈汤。他们指责陈汤有以下几条罪状:

父亲去世不回家奔丧,不孝;打了胜仗目中无人,傲慢;

假传圣旨,擅自出兵攻打匈奴;击杀的郅支单于是假的,欺骗朝廷。

这些罪名都是匡衡和石显捏造出来的。事实上,陈汤父亲去世时他正在执行军务,在得到消息后就立刻请假回家奔丧;

陈汤打败匈奴后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谦虚地向朝廷上报功绩;陈汤出兵攻打匈奴是按照汉元帝的旨意行事,并非擅自决定;陈汤击杀的郅支单于也是真的,并非冒牌货。

可惜的是,当时的皇帝汉成帝并不了解陈汤的真实情况,而且受到匡衡和石显的影响,对陈汤有所偏见。他没有给陈汤一个公正的审判,就轻信了匡衡和石显的奏疏,决定惩罚陈汤。

幸好,朝中还有一些正直的大臣,他们为陈汤辩护,认为他是有功于国家的忠臣,如果不奖赏他,会让天下人寒心。

汉成帝这才勉强给了陈汤一个鼓励性的奖赏,封他为关内侯,但是食邑只有三百户。这样的奖赏与陈汤的功劳相差甚远,也远低于匡衡的封地。匡衡见陈汤没有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才作罢。

二、匡衡为什么要窃取田土?

匡衡在代行丞相之职时,并没有好好治理国家,而是忙于为自己谋取私利。他在自己的封地上做了手脚,私吞多占了四万多亩田土。原本他的食邑是三十一万亩,后来却变成了三十五万亩。这样的行为,在当时是很严重的罪行。

按照西汉时期的法律规定,每个侯国都有固定的食邑和户数。如果侯王想要增加食邑或者户数,必须经过朝廷的批准,并且要缴纳相应的税赋。

如果侯王私自增加食邑或者户数,就是违法行为,要受到惩罚。而匡衡作为代行丞相之职的大臣,更应该遵守法律,维护秩序。但是他却背弃了自己的职责和信义,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擅自窃取田土,贪图无厌。

三、匡衡的结局

匡衡在代行丞相之职时,并没有得到朝野上下的尊敬和支持,而是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和厌恶。

他在朝中遇到了很多的敌人和阻力,如宦官、外戚、大臣等。他们都对匡衡的权力和贪婪感到不满和嫉妒,他们都想要削弱和打倒匡衡。

匡衡在民间也遭到了很多的指责和抵制,如士人、农民、商人等。他们都对匡衡的专横和残暴感到愤怒和恐惧,他们都想要摆脱匡衡的压迫和剥削。

在这样的环境下,匡衡渐渐失去了自己的支持和信任。

最终,在公元前74年,匡衡遭到了汉昭帝的贬斥,并被迫退位。他被赶出了长安城,并被流放到了一个偏僻的地方。在那里,他没有任何亲友和同道相伴,只有一些仆人和随从服侍。

他过着一种孤独和悲惨的生活,没有任何荣誉和尊严。在那里,他度过了自己最后的十几年。

匡衡是一个有着光辉与黑暗两面的人物,因为他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7

标签:单于   凿壁偷光   食邑   封地   宦官   丞相   匈奴   功绩   西汉   朝廷   大臣   老师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