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买办的发展史:为啥中国经济越差,买办们反而越猖狂?

“洋人得息八厘,而胡道报一分五厘”。这句话来自曾纪泽在《使英日记》中,揭露了胡光墉向外商购办军火、机器以及借款的活动中所赚取丰厚回佣的手段。这种行为是买办的典型代表。

1866年,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但是由于国家积贫积弱,无力发展民生和军事,所以计划向外国人借款,可是洋人却不愿意出借。这时胡光墉出面向洋人介绍并担保,才让左宗棠成功借款。之后,胡光墉被任命为上海采运局的负责人,负责向外商购办军火,多次代表左宗棠向外商银行借款。据估计,胡光墉通过六次外债借款,中饱的利息至少在260万两白银以上。类似胡光墉这样的买办在当时不在少数,他们为了个人利益,会与外国势力勾结,以牟取更多的私利。

买办为何会出现?为什么他们能够在国家经济越差自己越富有?其实,买办的诞生与清王朝对外贸易政策的改变密切相关。鸦片战争之前,清朝一直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是也出现过一些对外贸易的阶段。由于与洋人进行贸易时需要解决语言、制度、货币等问题,中间商也就应运而生。这些中间商在对外贸易中发挥着沟通和监督的作用,被称为行商。行商被认为是清政府值得信赖的商人,可以获得清政府的保证和洋人的信任。然而,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买办逐渐取代了行商的地位,成为洋务官僚与洋人之间的中介人,买办的利益也得到了保证。

不过,并非所有的买办都是卖国贼。在买办中也存在一些爱国的人,如唐廷枢。唐廷枢通过经营轮船招商局和其他事业,为中国的近代工业奠定了基础。他以利国利民为出发点,不仅为洋行开辟了新的经营领域,还投资创办了仁和保险公司,中国自己的第一家保险公司。他还参与了开平煤矿的经营,使之成为北洋水师最主要的军费来源之一。他的贡献被清政府和外国领事馆所赞扬。

总的来说,买办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然而,买办的存在也凸显了中国政府的无能和国家的困境。买办与外国势力相互勾结,利用洋人的人脉关系谋取自身利益。在当今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这种行为是不允许存在的。只有国家繁荣富强,才能消除买办这种欺诈国家和人民的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买办   行商   中间商   军火   中国经济   猖狂   洋人   发展史   对外贸易   外商   清政府   外国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