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聊“北道岔”,工业动力源

提起“北道岔”,一丝思旧之情油然而生,久久未能散去,于是再想叙叨叙叨“北道岔”。

路口东西向是和平路,东北向始称正定大街,西南向始称胜利路,北是工人街,东南有进出栗村一小路名字忘了

老石家庄人耳熟能详的北道岔、南道岔,其最初来源是铁路内部工作人员,对火车站南北两端铁路道岔集中区的简称。经人们口耳相传广泛流行,演变为市民大众表示地点方位的习惯用语,但并非标准地名。

在过去人们的一般意象中,北道岔指和平路、北马路(今和平西路)与京广铁路的平交道口,南道岔指大兴街(今裕华东路)、南马路(今裕华西路)与京广铁路的平交道口。1970年代前都是市区东西往来的主要通道。但南北道岔不是或只是这个道口,再说道口也不等于道岔。若将南、北道岔理解为以道口为中心的周边区域,则较接近铁路专业术语所说的道岔区。它不是一个道岔,而是多个道岔集中布置在一起的一片区域。

铁路道岔是干支分离或串接的一股轨道,可理解为支线或专线,用于改变车辆走向或不同轨道间的变轨运行。

北道岔区域形成初期,主要是货场专用线,后来依托专用线建起了工厂,如动力机械厂就是依托铁路专线建设的,生产光明肥皂的油脂化工厂,也有一条年吞吐量达4万吨的铁路专用线。京广铁路西侧原北兵营(今军械学院)的专线,也属北道岔范围。

50年代兴起的石家庄北部及东北部工业区

石家庄解放前就有一些工厂开始在北岔道区域内建设,解放后一批工厂又在此兴建。1948年建厂的石家庄动力厂,及后来的油脂化工厂、电机厂、造纸厂、水泵厂、汽车制造厂、汽车发动机厂、三机床厂、7420厂等,迅速形成石家庄北部工业区。其中通过动力厂、油脂化工厂,向东延伸与光华路同方向的铁路专用线,成为石家庄工业发展的主轴。50年代新建的国棉1-5厂及印染厂,热电厂、华北制药、华药玻璃分厂、拖拉机、拖配厂、建配厂、煤机厂,以致钢厂、焦化厂、化肥厂都座落在这条专用线或次专用线上。加上从石德铁路工业站(东货场)引出的专用线,造就了颇为壮观的石家庄东北工业区。厂前的和平路相当于生活性道路,是企业员工上下班及城市公交的通道。厂后与铁路专用线并行的光华路,则是生产性道路,承担原料和产品的运输,这里还设有纺织品仓库、外贸仓库、钢材仓库等。

本文标题即是想起“动力厂”而触发出来的

如果说上世纪初,围绕京汉、石太铁路而建的铁路大厂(车辆厂)、桥西焦化厂(后迁至钢厂附近)及大兴纱厂(棉七)是石家庄工业的生命之源的话,那么北道岔则是石家庄工业成长壮大的动力之源。

而与之相对应的南道岔区域,就是最初的南货场及枢纽编组站(大兴街与南马路道口南),周边形成石家庄铁路公路运输业、仓储业、煤炭(包括北的煤市街)交易的聚集区。后来一直向南延续,槐安桥东端一带也曾是百货、五金、石油、燃料仓库及储运公司的集中区。

石家庄人都知道南货场,但也许并不知道南货场、编组枢纽站、铁路技术站这些称谓在铁路内部,都属于一个组织系统——石家庄南站。当前石家庄新客站就是占用此位置新建的,在新客站开通当年,南站则正式迁入永壁一带,到目前也十年有余啦!

仓丰路平交道口眺望正在驶入南货场的一列货车

南二环高架桥就是跨编组站南货场而建的,所以地面道路始终未通,但这不应是责怪铁路的理由。凡事要讲个先来后到,何况铁路货场、枢纽站搬迁,而且是二次搬迁谈何容易!!!自南货场及编组站迁到这个位置以来,其东侧的仓兴街,南部的仓裕、仓丰、仓盛、仓顺路,均为各种物资的仓库区。然而“仓”字头路名的源头,最初是仓安路。

1976年修建仓安路地道桥后与桥东元南路沟通

1970年代前,中华大街南头与仓安路相交之处,是石太与京广铁路连接的位置。南是石太线的弯道,东是京广线,中华大街与仓安路是个直角弯(后成丁字路口)。因这一带设有粮食、百货、五金、土产等仓库,取“仓盈廪满、国泰民安”之意,将由此向西到振头(交于石铜路)的这段道路称为仓安路。

1976年建成的仓安路——东风路地道桥及胜利路公路桥

1976年建成下穿京广铁路的仓安路地道桥并胜利路公路桥,与桥东的东风路、元南路实现沟通。2005年又修建上跨京广铁路的槐安桥,与东南斜向的元南路(石栾路最初的起点)、槐南路沟通。此后,将仓安路改为槐安西路,将京广线以东的元南路、槐南路统称为槐安东路。之所以令许多人对“槐安”感到费解,是因它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被抽空了,一段历史记忆被抹掉了。所谓“统一路名”弄到最后,还是分成了两段,而且其历史文化内涵则化为乌有,只是个符号罢了。

乱改名称破坏地名体系扰乱城市运行秩序

说到这儿不免又想牢骚几句:庄里越来越偏好动不动就改名,几乎到了一意孤行的地步,尤其热衷“统一路名”,把城市街道的名称弄得跟高速公路一样长,原本丰富多彩、有本地历史文化内涵的街名路名,被人为更改、替代,弄得单调乏味,只剩下一个干巴巴的符号。本地人都弄不清怎么回事,外地人更是一头雾水。随着城市拆迁改造,大量历史街区消失,仅存的街道及其名称是城市变迁的记录,是一个地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珍惜保护尚且来不及,不知庄里为何总是急不可耐地把它消除掉。在所谓“统一路名”的名义下,动辄改名,反复更名,堂而皇之地阉割历史文化,全然不顾及随意改名所带来的混乱和社会成本的巨大支出。

厂子走了街还在,历史地名应珍爱。文化底蕴重传承,自贱自灭太不该。

车辆厂前街与车辆后街是原石太铁路窄轨路基上所形成的街道,前街已被隔着新华路的公里街悄悄“统一”了,预示着作为窄轨石太线最后的历史烙印,终要彻底被消除。不怕别人说没文化,就怕自己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没文化。不怕别人说没历史,就怕自己总是主动切割历史,让人唤不起乡恋、记不住乡愁、留不下记忆。真不知道为何要这样做?

2010年11月新建的南枢纽编组站

话又扯远了,还说北道岔。北道岔、南道岔,中间夹着火车站。以老火车站为中心,成就了我们这座城市核心地带,带来了中山路的商业繁华,形成了城市的商业中心。由于临近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在改革开放初期那个肩扛手提,背个袋子就能作生意谋生的年代,孕育了在桥东正东街口、大木桥东头摆地摊起家,后因影响交通而被迁入阜康路南三条胡同,成了闻名全国的“南三条市场”。在桥西,使大桥街、南大街、民族街及南花园区域繁华至今,诞生了同样享誉全国的新华集贸市场。

1987年的老车站己改为纪念馆,应保留第一站台及铁道,再摆上一台老式蒸汽机车,挂上两节綠皮车厢。既丰富了展馆内容,又增加参观者的实际体验,更是一种传承,一种记念。不要只是一味地拆,拆也要拆得有文化思考,有历史眼光。

正在拆除的站台及线路

石家庄是围绕火车站、铁路发展起来的,没有铁路就没有今天的石家庄。历史事实说明,是城市“包围”了铁路,不是铁路“分割”了城市。不是偏要抬杠较劲儿,也不是故意咬文嚼字、小题大作扯闲篇,因为两种不同认知导致的结果大相径庭。

新火车站向南远眺

“包围”论客观看待铁路与城市的关系,避免无限夸大铁路的负面影响,以包容的态度尽量调和两者矛盾,寻求城市与铁路融合发展。“分割”论则过分强调铁路的负面影响,挑剔、责难、厌弃情绪太盛,动辄让铁路拆迁、搬家、远离。铁路带来了便利和繁荣,本应抱持欢迎、包容、爱惜的态度,不可过分强调其某些负面影响,不该一味要撵走、远离它。否则,会不经意间陷入一个自我矛盾的悖论之中。赶着铁路不停地搬家,原本不应是我们的初衷吧!?

凡事有利,必然有弊。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如若形成一种社会氛围,或一种决策思维,不免贻误或迟滞一个地方的发展。铁路入地工程延宕十几年,耽误了许多要做的事。幸有现任当政者勇于担当、肯理旧事,着手处理这些烂尾工程,否则市中心地带杂草丛生、荒丘土包、垃圾堆山、满目苍凉的景象,没准儿还在晒太阳呢。一晃就是十四年啊!

抗日战争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十四年,终于胜利了。铁路入地工程因各种原因延宕了十四年,总算进入收尾,终于要“胜利”了。为纪念抗战胜利而命名的胜利路,在十四年又一甲子之际偏要改成解放,更没想到新路牌刚用了三年,又再次恢复原名,终于又“胜利”了!这种拿改名当儿戏的做法实在罕见!难怪人们善意调侃,石家庄先解放,全国后解放,终于从“胜利”走向“胜利”!

2023年8月恢复原名

如此奇葩的错乱,令人惊讶诧异,更让人哭笑不得。无论艰难也罢,曲折也罢,反复也罢,终归还是“胜利”,若是此后能消停点、少点折腾,那就为之振臂一呼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道岔   京广铁路   和平路   南货   编组站   专用线   石家庄   铁路   工业   城市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