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儿爷是如何从捣药小工变身中秋大神、嫦娥同事的?

南宋 李嵩 《月夜看潮图》

晚清、民国留下的 月光纸雕版图案

兔儿爷是北京地区中秋节的吉祥物之一。一般认为,兔儿爷的原型是神话里在月宫中捣药的玉兔。在人们惯有的印象中,玉兔的存在感并不太高,地位排在嫦娥之后,唐诗里还觉得它动不动就被神仙薅毛:“手题金简非凡笔,道是天边玉兔毛。”

那么,为什么在清代、民国时的北京,兔儿爷能一跃成为中秋大神呢?

兔儿爷最早是衣冠楚楚的端坐形象

旧时北京过中秋节前,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前门、东四、西单等繁华街市上,都可见大小不同的兔儿爷层层摞成山形的专卖摊位。兔儿爷的造型以京剧中的将相角色和生活里的市井百态为主,有的顶盔披甲,背插护旗,威风凛凛地骑着老虎、白象、麒麟、梅花鹿等瑞兽,按“老理儿”,这种武将造型的兔儿爷背后的旗子只能插一面,北京人还编了个歇后语:“兔儿爷的旗子——单挑。”也有的头戴乌纱帽,身着官袍玉带,坐在牡丹座、莲花座、宝葫芦座上;还有的扮演了各行各业的手工业者,剃头、修鞋、卖馄饨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造型应有尽有,通过它们就能看到北京生活图景。

当然,最受人们喜欢的,还是金盔金甲、背上插着单旗的骑虎兔儿爷。关于兔儿爷为何骑虎,有的解释是代表寅卯交替,但更直观的说法是证明兔儿爷神通广大,能征服百兽之王。兔儿爷胯下的坐骑总是整张脸朝向观众,因为它并不是完全的立体雕塑,背面是平的。

兔儿爷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明代纪坤所著《花王阁剩稿》,是个衣冠楚楚的端坐形象,可能当时的外观还比较单一:“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咏北京中秋的诗文中关于兔儿爷的记载多了起来:“月饼高堆尖宝塔,家家都供兔儿爷”“别有无知小儿女,烧香罗拜兔儿神”“居然人身兔斯首,士农工商无不有”……在中秋出现的兔儿爷,自然伴随着团圆、欢乐的气氛。

在北京之外的地方,我们很少见到兔儿爷了。与北京相邻的天津,虽然中秋节也有过供兔儿爷的习俗,但兔儿爷的造型不如北京的丰富,以捣药姿势为主,人们有时直接叫它“兔捣碓”,听起来不像兔儿爷那么有气势。

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兔儿爷几乎是北京中秋的主角,嫦娥和“月光菩萨”的风头都被它盖过了。不过,玉兔被抬到这么高的位置并不奇怪,若论起先来后到,玉兔才是月宫中的原住民,嫦娥吃的不死药也得仰赖它的加工。嫦娥和玉兔应为同事关系,而不是人和宠物动物的关系。

玉兔并不是嫦娥的宠物

月中玉兔的神话家喻户晓,因为月球上环形山的阴影略微像兔,并且兔的生育周期和月亮的圆缺周期较为接近。月亮的盈亏循环,还被古人和起死回生联系起来,掌管不死药的神仙西王母,居住在昆仑仙山上,在我国古代神话中,昆仑也和月亮有关,如晋代郭璞《山海经图赞》“昆仑丘”条所写:“昆仑月精,水之灵府,惟帝下都,西姥之宇。”

汉代神话里,玉兔是为西王母制作不死药的工作人员,画像中,玉兔经常出现在西王母座下。嫦娥吃的不死药当然也来自玉兔的加工。在嫦娥飞升到月亮上的广寒宫后,和玉兔一样都是西王母的下属,古诗里甚至认为她们的工作是类似的:“姮娥捣药无时已。”后来随着神仙信仰日益世俗化,嫦娥在民间的地位才越来越高。

西王母让玉兔负责捣药,而不是其他的动物,当然也有一定的想象依据:兔食百草,古人很容易将它和采药关联起来;十二生肖中兔对应的卯位居于正东,在古代道家学说看来,卯主万物生长之仁,“春生荣华,夏长其实”,能和上天的好生之德关联起来。因此,“采取神药若木端,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的形象就这样奠定下来了。

玉兔还在数百年前成功代言了商业品牌,我国最早的商标——宋代的“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中间就雕有一只捣药兔,两边还有“认门前白兔儿为记”的字样。古代针是闺阁女子必备之物,与嫦娥相伴的玉兔充当“形象代言”,正符合主要顾客群体的喜好。而且古人制针时为了增加强度,有一个环节是将针埋在松木炭土、豆豉等混合物里加热,与制药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在科技尚不发达的古代,由于人均寿命较短、疾病多发,长寿是人们共同的祈求,对掌管不死药制作技术的玉兔多加敬拜,自然是人之常情。但同是玉兔形象,为什么北京兔儿爷经常穿一身威风的将军行头,与其他地方工艺品中描绘的平平无奇捣药兔不同?

扑朔迷离的兔儿爷传说

兔儿爷虽然旧时常见,但终究不登大雅之堂,这使得关于它的来历并没有较为权威的记载。20世纪50年代初,因为时代的原因,兔儿爷在市面上消失了数十年,直到80年代才重回公众视野,但知名度和销量却已不如从前。由于“断代”的缘故,关于兔儿爷为何身穿盔甲的传说虽然有多个版本,但已经很难确定曾在什么时候流传。

较为普及的一种说法是:相传古代北京城发生瘟疫,消息上达天界,嫦娥派玉兔从广寒宫下凡送药。为了不露本来面目,玉兔向韦陀菩萨借了金盔金甲穿戴起来,将仙药送给百姓,解救了人们。为了表达感恩之情,人们塑了顶盔带甲的玉兔像,并在中秋时供奉。因为玉兔到寺庙还盔甲时累倒在山门外的旗杆下,所以兔儿爷塑像的背上有一杆旗。

在这个传说中,玉兔是女儿身。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衍生出了百行百业兔儿爷造型的解释:玉兔来到人间后,因为封建道德约束下女子不宜抛头露面,兔子也不例外,所以玉兔看到什么人就变成什么人的模样。但玉兔变成的人形一身素白打扮,担心被视为不祥,便向各家各户的百姓借来衣服穿在外面,所以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衣着造型。据说玉兔送的药有红色和白色两种,后来人们模仿仙药做成了北京特色的“自来红”和“自来白”月饼。

另一种传说与之相近,但没有突出玉兔的性别。相传,哪吒三太子帮助刘伯温建立北京城有功,成为“八臂哪吒城”北京的守护神。当北京遭遇瘟疫时,官员烧“通天符”禀报哪吒。哪吒得知人间急需仙药,但众仙都有其他任务在身,不能擅自离开天界,只有玉兔因为没有位列仙班,可以前往人间送药。但玉兔下凡需要有正式装束,不能再以兔子的造型出现在凡人面前,遇到猎人就麻烦了,于是哪吒为它置办了天将服、元帅氅、状元靴,还有神兽老虎当坐骑,让它威风凛凛地下界。之后送药的经历,就和前一个传说基本类似了。

这个与哪吒相关的传说衍生出一个更接地气的版本:兔儿爷和哪吒都拜在太乙真人门下学艺,也叫“金光洞兔儿爷”,哪吒被封为京城太上城隍,为师弟找了个最适合它的职务——位于东四豆嘴胡同的东门仓仓神,虽然官位不高,但正适合它,因为兔子爱吃毛豆,东门仓不缺这个。据说在金光洞兔儿爷的保佑下,东门仓固若金汤,心生歹念者都没有好下场:有库兵监守自盗,发现偷回去的粮食都变成了煮不熟的铁疙瘩;贪污粮款的官员不仅浑身长出奇痒无比的疮,银子也变成了砖头;还有一个在京城偷遍各大宅院的大盗供述,自己一进东门仓后,根本找不到去路,不管走到哪里,都有一位将军将他拦住,这位将军金盔金甲,威武无比,就是头盔顶上露出一双与众不同的长耳朵。大盗和大耳将军一直周旋到天亮,只得束手就擒。这个传说大大提高了兔儿爷的“武力值”,也对它的武将造型做了解释。

旧时北京对兔儿爷的祭拜,沿袭自中秋祭月的习俗,又加入了驱邪避灾的民间信仰;有趣的外表令它“走下神坛”,为孩子们增加了乐趣。文/瑶华

月夜观潮,古人玩得有多嗨

中秋之时,月圆之夜,正是钱塘江大潮涌动之时,当地就有了弄潮习俗。“钱塘观潮”最早见于东晋顾恺之的《观涛赋》中:“临浙江以北卷,壮沧海之宏流。”据顾恺之的描述,可知“钱塘观潮”在东晋时期就已成为一种被大众接受的活动。到了宋代,“钱塘观潮”成为了宋代典型的都会风俗。随着南宋的迁都,观潮又从极富地域色彩的习俗,上升为影响一时风尚的文化活动,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在内容上都达到了顶峰。苏轼曾写过一首《中秋夜看潮》,描写了观潮人数众多,及潮水汹涌之气势:“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南宋迁都临安后,背靠凤凰山,面朝钱塘江,有着卓越的地理优势,为“钱塘观潮”活动提供了优越的客观条件。《武林旧事》曾详细记载了淳熙十年(1183年)八月十八宋孝宗和太上皇宋高宗与朝中大臣以及百姓在钱塘江江畔一同观赏钱塘江潮:“淳熙十年八月十八日,上旨德寿宫恭请两殿往浙江亭观潮。”仔细观察赵伯驹的《汉宫观潮图卷》,便会发现古画上出现了大量的高台回廊,可见高台楼阁一般用来方便官家官府在中秋夜观潮赏月。站在高台上的人在皎洁的月光下观赏翻滚的钱塘江潮,忽而转头与同伴交谈,庆祝节日,好不快活。可知宋时无论是官家官府还是百姓都喜爱在高台楼阁赏月观潮。《东京梦华录》中有关于中秋节的节日庆贺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等之声,宛若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闻,至于通晓。”其中李嵩的《月夜看潮图》,古画上的题字透露出的信息也符合《梦华录》的记载。

南宋时期一直保持着官府与民同乐、参与重大节令民俗活动的传统,传统节日往往与农业生产、节气时令、庆祝活动有关,受广大百姓的喜爱。而“钱塘观潮”更是可以见于文献记载的活动。南宋官府甚至会在观潮活动中教阅水军,以此展示国力强盛。周密在《武林旧事》卷三之观潮篇云:“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而百姓也会积极响应参与其中,对弄潮儿也像接待英雄一样欢迎他们。《梦粱录·观潮》记载:“其杭人有一等无赖不惜性命之徒,以大彩旗,或小清凉伞、红绿小伞儿,各系绣色缎子满竿,伺潮出海门,百十为群,执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戏,或有手脚执五小旗浮潮头而戏弄。”有《看弄潮》诗云:“弄罢江潮晚人城,红旗飐飐白旗轻。不因会吃翻头浪,争得天街鼓乐迎。”足见百姓对观潮的喜爱之情。

中秋夜钱塘江上皓月当空,月圆时浪潮汹涌澎湃、气吞山河,似乎能听到潮水拍击岸边的撞击声;江边楼阁平台上的人们依栏观潮,欣赏着一年一度的江潮壮观景象。时至今日,“钱塘观潮”活动仍然十分受欢迎,每至农历八月中旬即观潮的最佳时间,钱塘江边都会出现人山人海的景象。文并图/梦龙(文史学者)

“男不拜月”从何而来?

中秋赏月是大家都了解的习俗,但其实古人除了赏月,还有一整套拜月礼仪。清代的富察敦崇在其著作《燕京岁时记·中秋》中提到:“京师之曰八月节者,即中秋也。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故京师谚曰:男不拜月……”中秋节之夜,为什么一般女子拜月,而男子不拜月呢?

这就要说到我国传统的阴阳思想了。古人认为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太阳自然是至阳的,而月亮是至阴的,其另外一个名字就叫“太阴”,古人一般认为祭月就是祭祀太阴星君。而月亮本身就代表“阴”,男子在一般情况下,也就不便拜月了。

但是不是古代的男子就一定不拜月呢?并不!国家级别的祭月大典是非常隆重的,自然有很多男性的礼仪人员。例如在《大明会典》里就有清晰的记载:“建夕月坛于阜成门外。以秋分祭月。亦以星辰从祭。俱不奉配。”且“夜明帝社稷,宗庙先师六奏。舞皆八佾……嘉靖九年、定文武舞生冠履佾数、俱如旧制……夕月坛用玉色罗。”关于明代国家级别的祭月大典,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读一读《大明会典·卷之八十三》里记载的全部祭月流程。

刚才简单说了一下我国古代国家级别的拜月大典,那一般性质的民间拜月又是怎样的?拜月活动在唐朝开始盛行,一直延续到后世。为什么要拜月呢?因为,古时人们觉得“月老”是掌管人们姻缘的神,古代妇女用拜月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心愿以及思念。未出嫁的闺中之女,在中秋时节,看到新月便随地而拜,乞求“月老”能给自己“牵线”,得到一份美好的爱情。而一般民间性质的祭拜活动,各地风俗虽有不同,但大多以官方简化的“释菜礼”作为一个基本参考,有的人戏称这叫“万能大释菜”。

可能大家不知道,中秋的习俗不仅仅是吃月饼、赏月,在明代中秋祭月时,要焚带有桂花树、捣药玉兔的“月光纸”。所谓“月光纸”,上面绘着月宫情景,桂树婆娑,兔杵而立。

拜月的礼仪流程一般为:

一、迎神:将月光纸与供品摆在供案上,供案正对月亮。

二、拜月:同初献礼,即拜,献爵、献香,拜礼,后读祝文。若三献拜月,则亚献、终献的礼仪同前面一致,只是亚献、终献时,不用读祝文。

三、送神:由赞引高呼送神,将月光纸与祝文焚烧。

拜月仪式寄托了古人对团聚、康乐和幸福的期盼,只是随着时代发展,这一仪式已逐渐消亡。以月寄情,无论是赏月还是拜月,古今皆然。文并图/高静(古代礼仪讲师、汉服设计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3

标签:兔儿爷   嫦娥   哪吒   钱塘江   中秋   东门   西王母   小工   玉兔   月亮   大神   北京   同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