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与淄川毕家不可不说的往事

蒲氏一生贫困,命运乖觉,以仕途为终身目标却屡试不第,除了朋友接济和家资薄产,设帐教书是他主要的收入来源。

中国古代把登门到别人家寄住开办私塾教育子弟,称作“设帐”。

“家有半碗粮,不当孩子王”。

被生活所迫的蒲松龄,却做了四十多年的教书先生,其中有三十年,是在淄川西铺毕家(今淄博周村西铺村)度过的。

淄川毕家号称名门望族,有什么辉煌显赫的过往?

蒲松龄为何能在毕府生活三十余年,他与毕家究竟有何关系?

显赫一时的淄川西鄙毕氏家族

毕氏家族以淄川西铺、万家两村为中心,形成了庞大的淄西毕家族群。

据史料,毕氏从敬贤公始迁至淄川西铺落地,繁衍生息至第五代毕恪,曾被乡民公推任淄川忠信乡里保正一职(约等于街道主任)。

相传,但凡乡里有人家举行宴会活动,一定会邀请毕恪列为首席嘉宾,“巍然为一方之望”。他一生风评甚佳,“孝弟力田,以德行著闻”,当地称为“淄西善人”,收录当地旌善亭列名。

毕忠臣为毕恪的四子,在西铺邻村万家村置业别居,忠臣育有七子,即淄西毕氏的“老七支”,即檠、架、丛、林、树、木、本,此毕氏七支中,又以第六子毕木一支最盛。

毕木,字子近,父亲毕忠臣将他送到当时淄川大儒松石先生张敬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后来受封文林郎、松江府推官等职,膝下育有八子,时人称毕氏“少八支”,即自耕、自耘、自慎、自严、自裕、自寅、自强、自肃。

毕木也是《淄西毕氏世谱》创修人,文采斐然,工书善诗,著有《黄发翁集》,被誉为“毕氏文学第一人”。他一生家训甚严,教子有方,“诸子莫不痛自砥砺,居为良士,出为良臣”。

毕自严号“白阳”,官至明崇祯年间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太子太保、户部尚书等职务,号称“白阳尚书”,署理国家经济事务,是明代著名政治家、财政家,《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四》有传,著作《石隐园藏稿》被收入《四库全书》。

八弟毕自肃曾任辽东巡抚,六弟毕自寅任南京户部主事。

毕自肃一支,九世孙毕道远,清朝道光年间进士,与晚清名臣曾国藩为同年科举,曾任清光绪年间兵部、礼部尚书,晚清四大书法家之首,事迹载入《清史稿》,其子毕念成曾任池州知府,五世外孙女即全国道德楷模、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

《淄西毕氏世谱》载,“忠臣,字廷佐,以孙自严贵。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户部尚书”

毕氏家族的真正觉醒,就是从五世祖毕恪的曾孙、七世祖毕木之子毕自严开始的。由于毕自严官仕至朝廷高位,毕家一荣俱荣,被朝廷追赠三代,毕恪、毕忠臣、毕木皆为“光禄大夫、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御赐“四世一品”匾额,“四世同升”风光一时无两。

自明清以降数百年间,淄西毕氏家族开枝散叶,迁居全国多地,严守家训、诗礼传家,据说共诞生两个尚书、五个进士、十二个举人,更有名垂史册者不知凡几。

传至今世,毕自严第十三世孙毕宝文,曾任山东省公安厅常务副厅长、党委副书记,黑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等职务,果然余荫泽被,长盛不衰。

蒲松龄三十九岁受邀前往毕家坐馆

据资料载,蒲松龄在毕家坐馆期间,毕氏子弟多受其影响教育,毕自肃的八个曾孙,都是他的学生。

关于蒲松龄与毕家的缘起,相传某日蒲松龄进省赴考回乡,途中路过淄川万家村,恰逢毕家万卷楼藏书在路边摊晒,蒲松龄一生爱书,见到许多毕家许多古籍善本,顿生爱慕之心。当时毕家家主毕际有,早闻蒲松龄大名,将其请入家中攀谈,两人相见恨晚。

之后毕家专门安排车马,前往蒲家庄行聘西席,蒲松龄欣然前往,于康熙十一年首进毕府执教一年多,而后康熙十八年(1679)二进“绰然堂”正式坐馆,康熙四十八年(1709)撤帐回家,前后三十余年之久,至蒲松龄七十一岁高龄归乡,受到毕氏两任东家毕际有、毕韦仲厚待。《聊斋志异》《蒲松龄集》中的许多名篇,即在此地完成。

毕际有,生于大明天启三年(1623),是户部尚书毕自严的仲子,清顺治二年(1645),毕际有拔贡,次年朝廷初授山西稷山知县,两年后晋升江南通州知州。康熙二年(1663),毕际有因“通州所千总解运漕粮,积年挂欠,变产赔补不及额”一事被免职归乡。由于毕际有曾任知州一职,所以蒲松龄敬称其“毕刺史”。

毕际有喜好结交文人墨客,对蒲松龄的学识文章尤其喜爱,罢职居家其间,毕际有仍然与社会名流、地方官员交往频繁,很多毕家对外交际的应酬文字,也由蒲松龄捉刀代笔完成。

蒲松龄的书房在毕氏花园西厢,毕际有特意为书房更名“聊斋”,以便蒲松龄安心创作。聊斋西侧即“绰然堂”,初为毕自严书房,后被毕际有改为塾馆,用来教授孙辈读书。东侧为“万卷楼”,楼内原有藏书近十万册,是明清时代中国八大私家藏书楼之一,与宁波“天一阁”齐名天下。

蒲松龄平日就在清幽僻静的“绰然堂”、“石隐园”等处居住、坐馆、教学,毕家对蒲松龄待若上宾,教学报酬是年金十六两,当时贡生的年俸银才不过八两。除了固定专有的西席聘金以外,毕家还经常有些文墨馈赠和额外资助,加上万卷楼的珍贵藏书,这对家境局促的蒲松龄都是不少的帮助。

蒲松龄教书闲暇时,博览毕氏万卷藏书,在聊斋内完成了惊世巨著《聊斋志异》及其他杂著。他在《聊斋志异·花神》篇中曾提及,“余馆于毕刺史公之绰然堂,公家花木最盛,暇辄从杖履,得恣游赏。

创作期间,毕际有等人成了《聊斋志异》的第一批有幸读者,不仅如此,毕际有还为聊斋故事助力不少,比如《聊斋志异》中的《鸲鹆》、《五羖大夫》两篇,蒲氏曾在末尾署名“毕载积先生记”、“毕载积先生志”字样,便是依据毕际有提供的草稿创作而成,所以于篇末注明出处留记。《杨千总》一篇中,提及“毕民部公即家起备兵洮岷时”,这里的“毕民部公”,即毕际有之父毕自严,所以这些资料也是毕际有提供。

康熙三十二年(1693)春,毕际有病逝。蒲松龄悲痛不已写诗悼念,痛悼“十年同食友”之谢世,“回首生平思不禁”,并作《征挽毕载积先生诗序启》,《哭毕刺史》十首其中有“海内更谁容我放,泉台无路望人归”之句,其中感情真挚,怀念痛楚之情,绝非官样酬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聊斋志异   聊斋   淄川   户部   刺史   太保   尚书   藏书   康熙   往事   家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