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初提出“计划生育”,却生下7个孩子,还纳女儿13岁同学为妾

文丨智史通鉴

编辑丨智史通鉴

«——【·前言·】——»

以前的人都特别能生,五个六个不嫌少,七个八个不嫌多。往往一家五个孩子是常有的事,那个时候生的越多,家里的日子过的越好。

直到计划生育的出现,这个现状被逐渐打破。从生的多被人人称羡,到生的多被人人喊打,只需要一个计划生育。

甚至开始有了“少生优生,幸福一生”这样的标语,而引起这番巨大变动的人,正是马寅初。

但很多人不知道,就是这个提出计划生育的马寅初,他自己就生了8个孩子。

这让当时的很多人都不满,凭什么他能‘严以待人,宽以待己’呢?他又为什么要这么做?

马寅初为什么提出计划生育

马寅初既是经济学家,也是人口学家,他之所以提出计划生育并非随便说说,而是做过观察和考量的。

我国在结束战争后,急需要休养生息,发展经济。而过多的人口负担,会阻碍我国的经济发展。

虽然人口是劳动力,但是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人多了,每个人用于发展的资源就会少,最后就是谁都发展不起来。

马寅初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开始关注并研究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实际问题。

并著书《新人口论》,里面系统的阐述了控制人口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要知道,战争和重大疾病会给人口带来巨大的损耗。

但在上个世纪的环境背景下,尤其那个时候的民众崇尚多子多福,如果不加以控制,只需要50年,我国人口数量就能增长近20亿。

这是一个恐怖的数字,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国家的粮食、教育、医疗、资源,显然很难跟上,尤其是科技还没有足够发达的时候。

马寅初被人诟病的原因

马寅初提出的计划生育与那时人们的思想相悖,他们普遍认为,多子多福,养儿防老,谁要是阻止他们生孩子,简直比要了他们的命还难受。

且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多生孩子可以更好的抵御孩子夭折的风险。生的多了,就算有那么几个死了,对一个家庭的打击也没有那么大。

再者,那个时候养孩子没有现在那么精细,养娃成本不高,孩子生下来,给口饭吃就成,稍微大一点,就能帮家里干活,可以说生孩子百利而无一害。

马寅初提出计划生育,显然触碰了当时很多人的利益,被人人喊打一点都不意外。

他最被人诟病的,就是又当又立,自己生了8个孩子,竟然提出让别人只生一个孩子。

大家都觉得他不要脸,自己生了那么多,生够了告诉别人你不要生那么多,这搁谁谁都受不了。自然,马寅初提的计划生育没人看好,都觉得他不是人,道貌岸然。

但马寅初真的是因为私心才提的计划生育吗?

当然不是,他曾耗时三年,去研究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就为了得到一个比较真实的数据。

因为无法以身作则,马寅初的提议不仅不被认可,还被人抨击。

因为对马寅初整个人抱有偏见,他的《新人口论》更像是一种嘲讽,仿佛在说:

“你不是鼓励少生吗?怎么自己生了这么多?”

但马寅初其实是有点冤的,他并不是自己生够了,见不得别人好才提的计划生育。

他只是在生完那么多孩子后,才看到了国家的某些问题,就算被人诟病,他也要提出自己的看法。

他身为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国家提出适合发展的策略。

就算不被认可,只要提出来了,早晚有人能看到。而他的努力,也确实没有白费。尽管这项国策开始执行的时候,他已经去世了。

而马寅初被人诟病,很大原因是他的妻子和父母造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马寅初读了很多书,思想特别开阔,从来不以多生孩子为己任。他还出国留过学,那种必生儿子和多子多福的观念受到新思想的影响,自然就比较淡薄。

但他的思想虽然革新,却架不住家里父母、妻子思想陈旧,胳膊拧不过大腿,他的某些行为,还是不可避免的受到家中人的影响。

马寅初妻子疯狂到为夫纳妾

首先就是马寅初的妻子张团妹,她非常的传统,事事以夫为天,但这种以夫为天,并非是马寅初说什么她就听什么。

而是她会自发自觉的处处维护马寅初的利益,她自己认为的那种利益。

张团妹与马寅初是包办婚姻,婚事全凭父母做主,她没有读过书,没有自己自主的想法,她所有的想法,全是那个旧社会灌输给她的。

她贤良淑德,不会嫉妒,是那个年代当之无愧的好女人。

结婚后的两人,虽然没有什么爱情,但却是相敬如宾。马寅初并没有因为自己读过很多书,就嫌弃大字不识的妻子。

相反,他因为读过书,对妻子还算是温柔体贴,也努力尽一个丈夫应尽的职责。

尽管马寅初对妻子很好,但却依然无法打消张团妹的恐慌。

张团妹想要生孩子,而且最好是儿子,这样她在这个家才算是站稳脚跟,才算是成为这个家的一份子,才算是为这个家做出了一份贡献。

她的心,也才能有片刻的安宁,她也才能抬起头来、扬眉吐气。

好在老天眷顾,她不仅很快怀孕,还一举得男。可她还没高兴多久了,这个男孩就没了,张团妹非常难过,马家人也很伤心,可最难过的,还是张团妹。

她没的不仅是自己十月怀胎的孩子,还有她在这个家的地位。

毕竟那个时候,纳妾是一件合法的事,如果没有儿子,她的丈夫早晚会纳妾。再被天天框框规矩限制的女子,都不会希望和别人共享丈夫。

温婉如张团妹,也不例外。所以在失去儿子后,张团妹进入了半疯癫状态,她太有危机感了,也太渴望能为马寅初生下一个儿子。

为此,她尝尽各种偏方,受尽各种苦楚,怀了又怀,可是,一个、二个、三个,怎么都是女儿,怎么全是女儿。

看着生下来的一个个女儿,张团妹心都要碎了。她在这个家头越来越低,整个人都像霜打的茄子,没有精气神。

马寅初安慰她,没有儿子也没什么,让她不要强求。只是马寅初绝对想不到,他的安慰不仅没起到作用,甚至还起到了副作用。

张团妹因为他的安慰,对他更加的愧疚,也越发觉得自己对不起马家。在那个年代,普遍觉得儿子金贵,生不出儿子的家庭,就是绝了后,以后去地底下,都对不起祖宗。

张团妹不想让马寅初为难,与其他以后后悔,提出纳妾的想法,不如自己主动,还能搏个大度的好名声,尽管她心里比黄连都苦。

马家对于这个上道的儿媳妇很满意,婆婆认为张团妹非常识大体,所以在纳妾一事上,她没有插手,而是让张团妹自己物色人选。

至于马寅初,他的意见并不重要,就像他第一次结婚由不得自己选一样,纳妾,也由不得他拒绝。

他可以对张团妹的决定不满,但张团妹背后站着他的母亲,所以,他无法拒绝。

张团妹找的人,虽然家世清白,但实在让人有些“无法理解”。此女年芳13,还是自己女儿的同学,名叫王仲贞。

但张团妹根本不在意这些,她只在意,新纳的妾能不能给马寅初生儿子,除此之外的事,她一概提不起兴趣。

她仿佛魔怔了一样,眼里只有生儿子一事。马寅初一天没有儿子,她的心就一天不得安宁。她被当时的思想裹挟着,做着那个时候无数好女人做的选择,挣扎不了半点。

好在她眼光毒辣,新来的妾肚子非常争气,一连给马寅初生了两个男孩。

张团妹这才松了口气,仿佛压在她身上半生的压力,就这么一下子卸去了大半,她完成了女人被赋予的任务。

后来,王仲贞又生了两个女儿,不过这都不重要了。对于他们而言,最被期待的儿子已经有了。而马寅初因为孩子过多,自己却提出少生,让人诟病。

张团妹不会想到,她的好心让马寅初饱受非议,马寅初的父母也不会想到多生孩子是错误的,那个年代的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多生孩子能有什么害处呢?

但马寅初看到了所有人继续生下去的危害,就算被千夫所指,站在所有人的对立面,他也义无反顾。外界的言论打不倒他,他依然我行我素。

在他去世的那天,国家实行了计划生育,他虽然看不到以后的盛世,我国经济的腾飞,但他的后人会看到。

那么,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计划生育的实施给我国带来了什么?

计划生育带来了什么?

因为对人口增长进行了严格的控制,每个人分到的资源多了,人均发展质量更高了。

以往那种一抓一大把的文盲现象越来越少,教育也得以有机会被普及。

从前家里兄弟姐妹多,但经济有限,读书基本是想都不要想;在计划生育普及以后,几乎每家每户的孩子都上,家里的资源足够孩子都去上学。

可以说,人口增长数量虽然少了,但人口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计划生育   通鉴   生下   女儿   孩子   妻子   家里   人口   儿子   同学   思想   我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