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离战争有多远?以史为鉴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全解析

就在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对以色列开展“阿克萨洪水”(Al-Aqsa Flood)的军事行动,以色列随即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并对哈马斯开展“铁剑”(Swords of Iron)行动。战争的阴云再次笼罩中东地区。当前国际形势下,对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讨论甚嚣尘上。

没有人喜欢战争,每个人都希望和平,但是从古至今,乃至到人类灭绝,我们也不可能消灭战争。那么在21世纪二十年代的今天,我们究竟离战争还有多远?对于这个问题,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那么我们就先来全面了解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比一下当下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对未来的走向做一个评判。

时间: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

地点:欧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东

参战双方:同盟国(德、意、奥)VS协约国(英、法、俄),后陆续波及33个国家,15亿人口。

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于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的萨拉热窝被枪杀)

序幕:1914年7月7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战争性质:帝国主义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战争背景:

一、科学技术(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六十年代年至20世纪初):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到70年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拉开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序幕;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电器时代”。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九十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推动了石油开采、化工等领域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九十年代意大利人马可尼试验无线电报取得了成功。

1879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推动了直流电的发展与应用。

1882年,法国学者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同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纽约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连接成网络。

1883年,塞尔维亚工程师特斯拉已经制造出了第一个小型交流电电动机;1885年意大利科学家法拉第提出的旋转磁场原理,对交流电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1893年1月,博览会开幕了,9万多盏特斯拉发明的交流电,点燃的电灯照亮了整个会场,这是一次伟大的成功,推动更经济、更全面的交流电逐步普及。

以内燃机电力为代表的发展和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当然,其他各学科门类,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比如一战能有如此大的破坏力,也离不开诺贝儿对炸药的改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深刻影响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

二、经济:

可以从以上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科学家的国籍来看,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较好的国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领头羊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表现在经济发展上。以下从几个方面对比一下各国实力。

1、国民收入(单位:亿美元;以1958年的美元计):

德国 120 意大利 40 奥匈 30

英国 110 法国 60 沙俄 70

美国 137 日本 20

2、国钢产量(单位:万吨):

德国1760 意大利93 奥匈261

英国778 法国468 沙俄491

美国3180 日本 32

3、煤产量:

德国2.77亿吨 意大利70万吨 奥匈5420万吨

英国2.92亿吨 法国4080万吨 沙俄3.6亿吨

美国5.3亿吨 日本1415万吨

4、各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中的份额

德国 14.8 意大利 2.4 奥匈 4.4

英国 13.6 法国 6.1 沙俄 8.2

美国 32.0 日本 1.0

从各国经济实力看,老牌帝国主义强国英国、法国已经被帝国新贵美国、德国全面超越。实力的提升,必然带来更多的利益诉求,新旧势力的更替必然带来矛盾的冲突。

三、一战前的主要矛盾:

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了这些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其实力对比发生重大的变化,列强之间的矛盾也变得更加繁复。其中,基本的矛盾有四对,即英德矛盾、俄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 四对矛盾大致内容如下:

1、英德矛盾:英国从它传统的外交政策上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势力的均衡,不愿意后起的德国过分强大。20世纪初,德国工业地位超过英国,德国对已经取得世界霸权的英帝国发起挑战,德国扩张的主要目标很明显是夺取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德国大规模地扩大海军更使英国感到德国已是它的最主要的敌人。 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一些研究者视之为当时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2、德俄矛盾:德国禁止俄国牲畜输入,又限制俄国粮食进口。俄国也对德国报复,限制德国工业品进口。 两国因这种不断的贸易摩擦,关系持续恶化。

3、法德矛盾: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且此战后,法国的洛林东部和阿尔萨斯被割让给德国,国内各个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极力扩充军备。此外,法德为争夺北非殖民地,亦关系紧张。

4、俄奥矛盾俄奥矛盾的表现是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多年来,俄罗斯帝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上南方斯拉夫人的居住地区进行扩张,地处中欧的政合国奥匈帝国也持续向巴尔干半岛西北部扩张,又担忧在自己统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受到俄国的煽动而独立。

四、一战前后实际殖民地变化 :

20世纪初,世界上的殖民地几乎被英法俄瓜分完了,英国3350万平方公里、法国1800万平方公里、俄国2240万平方公里。德国跟美国一样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后起之秀,但是没有殖民地,领土也不大,缺乏原料和市场。


帝国主义列强综合实力的急剧变化,与殖民地、世界地位的不匹配,再加上各国之间的领土冲突,导致了摩擦加剧,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就仿佛一个弹簧,越压越紧,就等一个契机,必然导致强烈的反弹。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了这一个导火索。随着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宣战,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下场参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自1914年始至1918年终,历时四年三个月,参战国家达33个(28个国家正式宣战,5个国家与一个或多个同盟国国家断绝了外交关系),投入军队超过7000万人(一说约6000万人),15亿人被卷入战争,约850万(一说接近1300万)士兵和1300万(一说超过900万)平民在战争中死亡,2100多万人受伤(其中350万人终身残疾)。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如今,经历了世界性的疫情,国际形势越发复杂。多极化继续发展,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变化,大国关系面临新的调整,互动复杂博弈加剧,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传统与非传统安全交织蔓延,全球经济重启增长,温和复苏预期加大,新科技革命蓄势待发,数字鸿沟继续扩大。如何杜绝大规模的战争,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

码字不易,希望路过的小伙伴给个赞,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巴尔干半岛   沙俄   工业革命   法国   德国   英国   殖民地   帝国主义   美国   世界大战   矛盾   战争   原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