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祖先是谁?徐福蒙冤千年,DNA结果揭开真相,与该省有关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普朗鸣

编辑 |普朗鸣

前言

古老而神秘的日本,其人民追寻祖先乃是千百年来的心之所向

日出之国,四面环海,云蒸霞蔚,自古便与中原有千丝万缕之联系,其民族渴望寻根溯源,欲明自身起源。

日本人经常称自己是徐福的后代,但是事实的真相并不是他们说的那样,不过确实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东渡日本

徐福东渡日本一事最早见于《史记·始皇本纪》,其记载了徐福两次奉秦始皇之命出海寻仙的过程。

那时,徐福上书秦始皇称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若想获得长生不老之药,需长期齐戒,并带童男童女求仙人,方能得之。

始皇听信徐福之言,派其带三千童男童女及百业工匠出海访仙,九年后,徐福空手回朝,称遇大鲛鱼难前行。

兴许是始皇年事已高,对死亡恐惧日深,竟再度相信徐福,重新派其出海,并给了一对年轻弓箭手助其成行,然则徐福此行却是一去不返,音讯全无,始皇也无缘长生不老药。

关于徐福东渡下落,历来说法不一,最引人瞩目者,乃徐福成功抵达日本,成为日本历史上神武天皇。

因为在日本神话传说中,他们的神武天皇东征时也带多童男童女,与徐福情况类似,并且在1996年日本黑发山山麓发现“阿房宫朝砚”,上有秦朝文字,推测可能为秦人所留。

还有就是日本各地存有徐福墓等遗址,显示可能有中国人迁居当地,日本人民崇拜徐福为先圣,称其为日本国祖,以示尊崇,然而更多学者认为徐福下落不明,至今不知道到了哪里,毫无根据无证可查。

综上所述,徐福去向成谜,种种猜测皆有可能,后人对此耿耿于怀,既希冀确切其迹,又无从穷尽这个历史疑点。

无论真相为何,徐福出海求仙的传奇经历,以及所反映的秦朝求仙盛况,都给后人留下丰富想象,也成为研究秦汉道教源流的重要线索。

但是在日本,徐福十分令人尊敬崇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日本神话中的徐福

日本学者根据考古发现,认为徐福抵达日本正值日本由绳文时代进入弥生时代,这一时期,日本社会出现很大变化,开始形成较发达的部落联盟,有了雏形的国家组织,与此同时,日本神话中出现了神武天皇这一人物形象。

为了加强新兴政权的合法性,日本君主制的缔造者需要一个政治神话,来作为天皇制度的起源。

于是他们将中国的徐福东渡传说,与本国的神武天皇传说相结合,制造出徐福便是神武天皇的说法,通过这个传说,可以声称日本皇室拥有与中原王朝平起平坐的地位。

在徐福传说中,徐福东渡的目的是寻找仙山,而日本恰好在东方,于是就可称日本是徐福寻找的仙山,这为日本君主号称“日出天子”提供了依据。

日本君主还通过采用独特的凤凰图腾,与中原龙象征有别,来表达其独立的君主地位。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政治神话的产生,并非是日本统治者的刻意伪造,而是基于当时日本社会的现实需要。

日本在公元前几百年确实出现了较发达的部落联盟,逐步向国家转化,考古学证据表明,这一时期日本社会出现了铜器、稻作农业、都城等文明特征,这为产生君主制奠定了经济基础。

还有就是当时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汉字、儒家思想等都通过朝鲜半岛传到日本,日本统治者希望通过仿效中原王朝的君主制度,使自己的统治更加合法化。

并且不同地域的部落联盟之间存在竞争,需要一个统一的政治象征来团结人民,神话传说可以发挥这一作用。

最后,日本由于地理环境与中原不同,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需要通过文化手段来表达这一独立性

日本神话中徐福的形象,反映了日本在公元前几百年逐步建立君主制的需要,是日本统治者根据当时现实情况,综合本土传说与外来文化而产生的政治神话。

它为日本天皇的神圣地位提供传说依据,表达日本与中原王朝平起平坐的理念,这种传说的产生,体现了日本在君主专制化过程中的政治诉求,所以徐福并非日本的祖先,只是可能对日本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国与日本人种的起源

关于中日两国人种起源的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笔者试图在不偏离已知史实的前提下,从多角度对此进行拓展和讨论。

目前日本主要居住着大和人阿伊努人琉球人三大族群,其中大和人约占总人口90%以上,是主体民族。

考古发现,早在3万年前日本岛屿上就有古人类活动,但由于年代久远,难以确定其遗传关系。

约1.6万年前,生活在日本北海道的绳文人开始出现,他们可能来自北极地区,代表的是日本最早的本土文化,绳文时代为新石器时代,人们以狩猎为生,没有文字。

公元前3世纪左右,来自东亚大陆的一群迁移者带来了农业和金属技术,与绳文人杂居日本,被称为弥生人。

弥生时代标志着日本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弥生人与中国华北和山东一带的汉族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实,在人类群体迁徙的历史长河中,不同地域之间的人口流动与融合一直在发生,这也体现了人类整体的进步

我国学者提出,弥生人的祖先可能来自中国的黄河流域,据称,陶器和稻作技术就是由中国传入日本的。

从文化渊源上看,中日两国古代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也有专家提出日本人基因结构的“二重模式”论点,即既来源于本土的绳文人,也来源于大陆的弥生人后裔,种族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自然结果。

在网络上,曾出现一些情绪化的声音,否认中国古人可能是日本先民的说法,的确,两国间存在过战争,但我们不应因此否定科研成果。

事实上,从文化传统看,中日两国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这可能来源于古代的频繁交流,具体到个人层面,两国人民本可以友好相处、互通有无。

此外,也曾有臆测认为我国的苗族人可能是日本人的先民,但至今没有发现确凿的证据,对于这类未经考证的猜测,我们仍需要保持理性和科学的态度。

所以说,日本的文化发展离不开中国的影响,在古时候,日本人对中国有着极大的崇拜之情的,经常访问中国并且学习当地文化。

日本使臣初访中国

公元57年,日本处于列国时期,派出首批使臣来到中国,这是日本与中国正式交流的开端。当时的中国正在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国力强盛,日本使臣此行目的是请求东汉皇帝授予日本国号和印玺,以彰显日本国王的权威

然而,可能由于第一次出使缺乏经验,日本使臣带来的贡品仅有两梳蕉,未能展现出日本国的礼数和诚意

这让光武帝心中略感不悦,于是,光武帝赐予日本一个意为“倭奴国”的称号,还铸造了一枚“汉倭奴国王”金印回赠,“倭奴”一词在中文里包含贬义,使这次初次正式交往蒙上一层阴影。

光武帝的做法也体现出,中国皇帝认为周边国家应当服从中原王朝,日本使臣们在回国后也意识到“倭奴国”这个国名让人难以接受,便一直等待时机重新启程来华,请求中国君主改封一个更体面的国号。

隋唐时期,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又先后统一结束长期分裂,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

与此同时,日本也进入持续稳定发展的时期,为了向中国学习先进政治制度和文化,日本开始频繁向隋唐两朝派出遣使。

据记载,从隋至盛唐期间,日本前往中原学习的遣使共有19次,实际完成的有16次,其中以8次最为著名,这次出使团由著名学者阿倍仲麻吕和吉备真备随行。

他们深入中原内地,向中国汲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知识,对日本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此期间,中国对日本的态度也更加友善,像唐太宗就嘱咐日本使臣无需每年都来朝贡,以示礼遇。

632年,唐朝还特意派高表仁出使日本回访,以加深两国了解,这标志着两国关系进入新阶段。

当时日本排场盛大地迎接高表仁,船队鼓乐喧天,充分展现对中国使节的热情,但双方在仪式问题上发生争执,一时间关系有些尴尬。

尽管有此插曲,这次回访仍标志着两国关系进入互访交流的新阶段,不再是日本单方面向中国朝贡。

到了武则天当政时期,日本又派使臣来访,想换个体面的国名,武则天有点不耐烦的回了日本使臣,赐名“日本国”

结语

人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文化的碰撞会不断推动我们进步,但基因的多样性也预示着分歧的可能,历史的答案还有待时间考验,重要的是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我们都是这个星球的一份子,理应共享她赐予的恩惠。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日本国   王朝   使臣   中原   神武   日本人   日本   天皇   君主   祖先   中国   真相   千年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