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临终前告诉儿子:刘家9代之后必出奇才,百年后果真应验了

前言

明朝洪武八年,天气渐渐转暖。冬天已经过去,街道上来来往往的百姓也越来越多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可此时的诚意伯府中却仍然如寒冬一般,府中满是来来往往的医者与神色匆忙的下人。

自诚意伯刘伯温患病已有数月,皇帝还曾派宰相胡惟庸带太医亲自去看望。可刘伯温在吃下太医开的药后病情竟然不断恶化,这时的刘伯温知道他的病已经治不好了。

初春不久的一天,刘伯温稍稍有了精神。他也意识到了什么便让下人叫来儿子对他说:“等我离开人世后,你们万万不要为争夺权力而相互争斗。

在行动上要以身作则,尽力保全自己。我们家族在九代之后会再度繁荣兴盛。”

嘱托完这些话刘伯温也耗尽了力气,不久便离世了。而这时刘伯温的儿子刘链与刘璟却没想到,在父亲去世百年之后,他留下的这最后一句话居然真的应验了。

少年天才

刘伯温出生于浙江青田。他可以说是生来便非同凡响,甚至堪称"神童"。刚刚开始启蒙教育不久,他就掌握了千字,并精通四书五经。

年仅十二岁时,他就成功考取了秀才,此后他在乡间广为人知的"神童"名号便渐渐传开。

在明史中也记载:刘伯温乃青田出炉之杰士,年幼天赋甚佳,读书时不仅能一目十行,还能过目不忘。年方十二,竟中举秀才,实非等闲之辈。

刘伯温年纪虽小却屡创辉煌,尽管有如此高的天赋但他从不骄傲并且也从未懈怠学业,宛如幼鹰展翅前行。

刘伯温成为秀才后,为了深造,他前往郡庠攻读。郡庠是官方设立的学府,这里进一步提升了刘伯温的知识水平。

与普通人相比,他的学习速度更是令人难以置信。例如,在学习《春秋》时,初学者很难理解其中的内容,而刘伯温只需要通读两遍,就能熟练背诵并做出文义上的解释。

这一奇能令整个学府震惊,毕竟这样的天才极少见,甚至连学府的教师也自愧不如。

此外刘伯温在各种技艺上都耕耘不辍,各类经史典籍皆为其所涉猎。还曾追随多位有贤良之名的老师钻研学问。

随后,当时年仅二十三的刘伯温在元朝的会试中功成名就,荣膺状元殊荣。尽管如此,由于种种原因他并没有立即进入仕途,而是三年后才被任命为江西省高安县的县丞。

辞官隐世

刘伯温在公职期间秉持正直廉洁之道,对待各类公务与百姓更是尽心尽责。但不幸的是,当时的元朝皇帝举止昏庸无能,下属的各级政府更是腐败不堪。

这令原本志向坚定的刘伯温在官场上举步维艰,难以有所作为。

虽然刘伯温才智、智略俱佳,为官清正廉洁做事勤勤恳恳。但他的官职一直未能得到提升。而这时的各地官员更是横征暴敛,民生困苦,导致民变频频发生。

面对种种挫折,刘伯温对于元朝的统治逐渐失去了信心,他深知元朝的命运已经不可挽回,于是他选择了辞去官职,归隐故乡。

在故乡的隐居岁月中,刘伯温仿效陶渊明的行径,将自己多年的心路历程倾诉成文,最终创作出了《郁离子》这部杰作。

因为元朝政府的腐败无能,百姓备受痛苦。刘伯温离任后不久,农民起义在多地迅速蔓延,此时元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

而刘伯温经在对此时的天下大势进行分析后,也开始准备出山。恰逢此时,他与带领起义军刚刚攻下浙江金华的朱元璋相遇了。

朱元璋此期早已听闻刘伯温的名望,因此多次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不过当时刘伯温并不了解朱元璋的为人,所以不敢轻易答应他的请求,不过他也并未直接拒绝。

而朱元璋对于这一切,也并未感到生气。相反地,他一直坚持不懈态度友好的向刘伯温发出邀请。因此,在经历了朱元璋多次的邀请后,刘伯温也感受到了朱元璋的真诚和诚意。

出山任职

下定决心后,刘伯温便出山开始尽心辅佐朱元璋。初次见面时,刘伯温便向朱元璋奉上了十八项建议,还详尽地与朱元璋分析了当下的形势,“仿佛当年诸葛亮再世”的氛围随之弥漫。

而朱元璋在悉心听闻了刘伯温的建议后,也突然顿悟过来。此时的朱元璋才终于明白了眼前混乱局势的来龙去脉,对于刘伯温这位真才实学者更是坚信不移。

在刘伯温的建议下,朱元璋先是征服了陈友谅,随后战胜了张士诚,成功在南京称帝。历经数年的征战,他终于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将元军彻底赶出了中原大地,实现了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

刘伯温也一路陪伴朱元璋征战南北,并且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刘伯温并不在意这些功名。每当朱元璋想要奖赏他的高官厚禄时,刘伯温总是退让不已。

因此最终朱元璋只是为刘伯温封了一个伯爵的爵位。与其他早期跟随朱元璋的大将相比,刘伯温的封爵要低上不少。

党派争斗

洪武元年,朱元璋北上指挥战争,派李善长与刘伯温留守南京。可意外还是发生了,李善长的下属李彬因为贪污的事情败露,感到害怕打算逃跑。

而李善长因为顾及与李彬的同乡之谊便去请求刘伯温希望可以不追究李彬的责任。

然而,刘伯温却果断地拒绝了,并立刻向朱元璋禀报。朱元璋下令处死了李彬,从此可知双方之间的矛盾已经形成。

李善长因此丢失了颜面,由此以后,他总是趁机在朱元璋对刘伯温进行诬告。不过朱元璋对此并没有对此在意,反而越发疏远了李善长。

之后不久李善长便辞官回乡了,李善长走后胡惟庸便接任了李善长的位置。胡惟庸与李善长是同乡,两人都是淮西派。所以朝廷中两派之间的争斗便聚集在 在了胡惟庸和刘伯温身上。

胡惟庸对刘伯温早已心存不满,于是多番计划下他在朝堂上诬陷刘伯温而罪名为谋反。此时朱元璋为了除掉胡惟庸便顺势听信了胡惟庸的话,随后朱元璋罢免了刘伯温的官职。

而在此期间,刘伯温也因为过于操劳加之党派之争染上了风寒,并且情况愈加恶化。

朱元璋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便派胡惟庸带领太医去看望刘伯温。然而,胡惟庸却担心刘伯温会得到朱元璋的重用,所以便借此机会在太医开的药中动了手脚。

刘伯温在服用完药后,便腹痛难忍。他意识到自己恐怕时日无多,于是临终前为儿子们留下遗言希望他们不要陷入党派之争中,努力保全自己。与此同时也留下了那句九代之后必有奇才的预言。

九代奇才

然而,刘链与刘璟两人都在朝为官,很难避免朝廷之间的权力争斗。因此,刘伯温去世后不久他的两个儿子也遭遇了悲惨的结局。大儿子刘链惨遭胡惟庸污蔑选择投井自证清白。

而小儿子刘璟在"靖难之役"中因为反对朱棣而被囚禁,最终在狱中自杀。接着的几十年里,刘家也一蹶不振,直到刘伯温的九世孙刘瑜的崛起,才为衰败的刘家带来了复兴的希望。

刘瑜原本只是处州卫的指挥使。然而,正德皇帝却突然驾崩且没有留下合适的继承人。因此大臣们只好寻求当时与正德皇帝血缘关系最近的一位藩王,也就是嘉靖皇帝来继承皇位。

然而,因为嘉靖皇帝出身于藩王世家,在朝廷中缺乏可用的亲信班底,所以当他继位后,为了加强自身的势力基础,便重新启用了一些曾一度失宠的功臣。

正是在这个时刻,刘瑜引起了嘉靖皇帝的关注,并且由于刘瑜本身才华出众,很快成为了嘉靖皇帝的亲信。

结语

不久之后,刘伯温被平反,他昔日的荣耀再度得到恢复,而刘瑜也顺利地继承了刘伯温当年的爵位,从此开始了他辉煌的人生。这一切再次验证了刘伯温当初留下的遗言:"九代之后,刘家将再度复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正德   青田   嘉靖   元朝   党派   太医   奇才   官职   秀才   临终   争斗   皇帝   儿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