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根“烟台纤维” 何以受全球青睐

泰和新材

莱特美可编制智能纤维

大众网记者 孙毅 烟台报道

小小一根纤维,可以发挥多大的作用?烟台泰和新材的展厅里,各种纤维制品勾勒出一幅恢弘的产业图景。

高弹性的氨纶纤维,长度可轻松伸长5至8倍,回弹后也不变形;耐火耐腐蚀、能承受重卡碾压的芳纶蜂窝,作为机翼填充物在现代飞机上被广泛运用;全球首创的莱特美(litme)柔性可编制智能纤维,因其发光与能量储存的特性,为智能穿戴、汽车工业等多个领域创新提供了新一代基础材料……

纺织材料、航空航天耗材、新能源耗材,小小纤维丝串联起多个产业和领域,也让泰和新材的品牌在业内越擦越亮。

从仅有氨纶一种产品到拥有氨纶、间位芳纶、对位芳纶三大板块、十大产品体系,从年产300吨的氨纶小厂发展至“中国化纤行业竞争力前十强”,30多年来,泰和新材围绕高性能纤维的研发制造不断发力,企业创新活力、竞争实力、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打造出国企发展的“泰和模式”。

“泰和模式”因何成功?这背后,是泰和新材多年如一聚焦主业、创新求变的不懈努力,是其瞄准市场深耕细作、精益求精的拼搏奋斗,也是其作为国企心怀“国之大者”、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双纶”驱动 乘势而上厚植产业优势

在泰和新材,有一面特殊的红旗。

2020年12月3日,嫦娥五号着陆器携带的五星红旗在月球表面成功展开。这面红旗不仅可以抵御月球表面正负150摄氏度的温差,还可以在宇宙辐射环境中保持不褪色、不串色、不变形。

这些性能的实现,归功于科研团队在基础材料中运用了高性能芳纶纤维。这种材料的生产方正是泰和新材。

创建于1987年的泰和新材,是烟台的老牌国企,专业从事高性能纤维的研发与生产,主要产品为氨纶和芳纶纤维及其衍生品。

对企业发展来说,要在市场的“一盘棋”中找准定位,才能更好“落子”。作为国企的泰和新材,深刻分析市场情况后,落子于高性能纤维的研发与生产。30多年来,围绕氨纶与芳纶产品,泰和新材实现了一步步的跨越与提升。

1994年,泰和新材攻克氨纶自主产业化生产技术,建成我国第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氨纶规模化生产线。多年来,泰和新材在氨纶领域一直稳扎稳打,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推出了黑色氨纶、易染氨纶等一系列创新产品,其差异化氨纶产品开发一直保持行业领先水平。

以黑色氨纶为例,因为采用了原液染色工艺,能够减少后道的染色工序,既降低了对氨纶丝的损伤、绿色环保,又能节省下游客户的生产成本。该产品一经上市,便收到了良好的市场反馈。

芳纶产品,泰和新材的另一个核心板块,也是近年来的重点发展板块。

由于生产工艺的复杂性,芳纶产业化具有极高的行业壁垒。泰和新材用“关键三步”,打破了芳纶产业的发展阻碍。

2004年,泰和新材在国内率先实现了间位芳纶的产业化生产。2007年,攻克高性能芳纶纸成型及产业化关键技术,实现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生产的飞跃。2011年,泰和新材再下一城,在国内率先实现对位芳纶的产业化生产,打破国际垄断。

三次革新,奠定了泰和新材在国内芳纶领域的行业龙头地位。伴随着技术不断突破、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泰和新材在更多领域实现了芳纶的国产化替代,也打造出国内唯一的集芳纶原料、芳纶纤维、芳纶深加工产品于一体的芳纶产品链条。

紧跟市场潮流、把握革新方向,多年来,围绕氨纶与芳纶两大拳头产品,泰和新材乘势而上,不断夯实产业基础、厚植产业优势,持续提升在两个细分领域的龙头引领地位。

如今,泰和新材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高性能纤维研发生产基地,其主导产品间位芳纶和对位芳纶产能一直保持全国首位,并逐步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间位芳纶供应商,不断改变着全球芳纶产业竞争格局。

创新研发助力泰和新材高质量发展

创新引领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于企业发展而言,创新是第一动力,是路径,也是方向。作为30多年的老牌国企,泰和新材始终活力澎湃的秘诀,也在于创新。

泰和新材的展厅里,陈列着一本《三字经训诂》。外表看起来,这本书和普通的书没什么两样,纸张也同样柔软平滑。但用打火机点燃它,4秒钟后,纸张并未被烧毁,仅部分发黄蜷缩。这一奇特结果源自该书使用的特殊纸张——芳纶纸。

以芳纶纤维为原料,经特殊工艺编织而成的芳纶纸,不惧水火,耐高温、抗腐蚀。由芳纶纸制备的芳纶蜂窝复材产品,弯曲强度是钢材的7倍以上,一块A4纸大小、几十克重的芳纶纸蜂窝,承重可达2.7吨,可谓现实版的“金钟罩、铁布衫”,在航空、高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回顾芳纶纸的研发突破历程,可以感受到泰和新材的创新之力。

初进入芳纶这一行业时,市场是被高度垄断的,产品购买与使用都受到重重约束。能否破除捆绑,解决技术“卡脖子”难题?

2004,泰和新材组建起近10人的民士达科研团队,集中最精干的技术力量,全方位攻克技术难关。

彼时,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以学习,也没有成熟的设备,研发团队便日夜奋战在一线,一个关节一个关节突破,常常一个数据就要试验数百次。

2007年,第一张“中国造”芳纶纸在泰和新材落地,填补了国内40多年的芳纶纸制造技术空白,开启了芳纶纸国产时代。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经形成了芳纶纸十余个产品系列、数百种规格,实现所有应用领域全覆盖。

在一步步的探索中,泰和新材实现了芳纶纸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全到精的三次跨越,也是在一步步探索中,企业屡屡突破“卡脖子”技术,在自主创新中赢得发展主动权。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核心技术不能只是跟着别人走,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为此,泰和新材不断完善创新机制,形成多层次创新体系。

平台方面,目前公司拥有19个创新平台,组建5个联合实验室,拥有全国芳纶工程领域唯一国家级中心——国家芳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1个,研发成果均代表国内最高水准。今年泰和新材又启动了全球创智中心建设,为聚才引智、涵养人才积极培植沃土。

生产一线方面,搭建起7个工匠创新工作室。通过生产一线的技改项目、合理化建议、技能比武等,调动员工创新积极性。以张峻华创新工作室为例,今年上半年,张峻华团队15人实现24个技术革新成果,预计到年底,可实现50个技术革新成果。

完善的创新体系、丰厚的激励奖励、浓厚的研发氛围,让创新基因深植于企业发展根脉之中,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不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增量”。

截至目前,泰和新材3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次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累计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00项,先后被评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全国质量标杆企业”,并成为中国唯一一家拥有芳纶通用型全系列产品制造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

泰和新材宁东产业园

国企担当 主动作为服务重大战略

实际上,无论是泰和新材的诞生还是发展,都不是简单地追逐市场风口,而是带着浓厚的使命感。

成立之初,企业围绕国家所需和国资所长的氨纶产业发力,奠定了行业领军的基础。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泰和新材观市场变化之“态”,把长期发展之“势”,再次坚定又具前瞻性地将目光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

面对芳纶产业“卡脖子”难题,泰和新材主动担当、承压而上,先后填补氨纶、间位芳纶、芳纶纸、对位芳纶4项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为维护产业链的安全与稳定做出了贡献;

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烟台-宁东”双基地模式,通过东西协作、差异化发展,打开企业发展的新增长极,推动互惠共赢;

围绕国家“双碳”目标,泰和新材再次主动求变,从原料开发、工艺革新等方面入手,加大绿色可持续产品开发力度,打通上下游、完善产业链。

在服务国家战略中不断提升自身优势,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正是泰和新材始终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如今,面对全新的发展形势,泰和新材又有怎样的规划?

“公司的目标是成为全球芳纶行业领导者,要做新材料行业的趋势引领者。围绕市场发力,在红海中开辟蓝海。”泰和新材董事长宋西全表示。

依托当下发展现状,泰和新材做出十年发展规划,将大力实施“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存量业务提升、增量业务拓展、产业链条延伸”的发展路径,推进“一总部五园区”建设,围绕智能穿戴纤维、绿色制造技术、海洋生物基材料、新能源汽车、信息通讯、绿色化工六大赛道谋划新篇。

当前,烟台正在抢抓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机遇,加快构建链群完整、生态完备、特色鲜明、质效双优的产业垂直生态体系。作为烟台市属国企,泰和新材也充分展现国企担当,为烟台过万亿积极贡献“泰和力量”。

今年上半年,泰和新材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总投资120亿元、占地1247亩的泰和新材蓬莱绿色新材料园区全面启动,园区内4个产业化项目全部达产后将实现年营收300亿元、税收80亿元,相当于再造7个“新泰和”。

同时,其旗下子公司民士达和泰和兴先后上市,以此为契机,泰和新材积极谋划,将以“双招双引”、战略合作等方式,精准招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形成先进高分子新材料产业聚集效应,助力我国新材料产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

于实干中浇筑发展的基座,在创新中拓宽奋进的跑道,为引领行业写下主动担当的生动注脚,泰和新材,熠熠闪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烟台   泰和   纤维   国企   青睐   领域   产业   国家   全球   市场   产品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