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一百多年前的影集,为“新政”拾遗补阙

本文素材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相册《仓场验米图》以文字的形式再现了一百年前南运北粮、运河接粮的实际场景和图片。这给研究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作用、南粮北运很多方面的变化、接粮方面的很多细节都增添了很多资料。同时,也可以作为研究晚清“新政”实施情况的相关资料。

虽然粮食的运输和收受并不是众多“新政”改革中的“亮点”,但这正是因为它们不在学界的“关注中心”,也没有相关的史料。 “新政”长期以来一直在处理这方面的问题。对具体改革细节缺乏足够的理解和关注,《仓场验米图》非常有用地补充了这一点。

关于粮食的根本控制和征收,相关史料并不多。

元朝定都北京以来,每年京城征收的赋税粮食大部分都是从南方通过水路运往京城的。为了使粮食运输更加方便,元朝皇帝忽必烈任命水利工程师郭守敬在元大都至通州的通惠河上挖水利工程,使粮食运输得以顺利进行。船可以直达。从通州到积水潭。明嘉庆年间,由于京城南侧修建外城,城内河流已不适宜水运。因此,大部分粮食都是通过东便门外的大通桥下运输,然后通过东护城河水道或陆路运到朝阳门储存。每个仓库都是空的。

入清以后,清政府仍然沿袭明制。直到道光六年(1826年),才首次尝试通过租用商船进行海上运粮。后来因各种原因时断时续,无法通行海运。同治十一年(1872年),随着上海轮船贸易办事处的设立,船舶参与的水路运输进入了新的阶段。主要运输方式变成了粮食海运——先把粮食集中运到上海,再从上海到上海装船,经海运到天津,再经通州运到通州。运河。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实行“新政”后,粮食由船运至塘沽,再从塘沽装上火车,直运至北京朝阳门,实现了“正午到来”,实现了“消除过去的弊端占卜”的目的。

清末新政,又称清末新政、后清新政、1898年维新运动、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政治改革运动。中国现代化的主要事件。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辛丑条约》的签订给清政府带来沉重打击,保守派开始主动进行改革。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尝试在军事、官方、法律、商业、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系统改革。变法的内容大都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1898年变法运动相似,但更深、更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从元代一直到清末,为了保证京城所用粮食的储存安全,粮检官员在进城前都要接受检查。只有经过他们批准、符合储存标准的粮食,才能储存在城市里。为此,清朝专门设立了仓厂衙门来监督此事。仓厂衙门的最高代表称为仓厂侍郎,简称仓厂侍郎。因是仓场总管,所以又简称仓场城主。他的军衔是二等。为了便于管理,仓昌部长由一名满族和一名汉族同时担任;下辖粮食管理司、大通桥监管局、京仓监管局、同仓监管局四个机构。光绪末年,随着“新政”的实施和河运的废除,仓厂大臣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

曹操的粮食接收和储存是南粮北运的最后一个环节。这意味着,曹良从南方运往北京的整个过程只能说是通过了检验验收,到达了仓库。因此,监督粮食检验的仓管员可以说是检验过程中的重要官员。但关于仓库内粮食检验的流程、仓库管理员的监督以及参与粮食检验的其他官员的职责等信息似乎并不多。很多考察水运历史的文章通常都会在一句话中提到这一点。 。特别是清末“新政”实施后,粮食运输发生了重大变化和改革。当每日进京粮食数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粮食接收情况如何?这似乎一直是一个谜。

《仓场验米图》,原创、第一手的南粮北运档案资料

《仓场验米图》 该册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满族大臣桂春和汉族大臣刘恩璞在清都仓昌编撰的。它包含8张照片,桂春撰写的前言,刘恩普撰写的后记,以及每张照片所附的文字说明。可以说,相册通过现场拍摄的照片和文字,全面、详细地描述了整个收粮过程。这无疑是清末“新政”实施后粮食检验验收场景的真实再现。也是极为罕见的南粮北运原始档案资料。

相册高40.5厘米,宽49.6厘米。前后盖均采用纳米木板装饰;封面上刻有官方字体的“仓昌大米检验图”标题。装订采用中国传统的“上按”手法,即从下到上一页一页地阅读,一册共20页。

打开相册后,相册上下两页有归春写的近500字的序言。然后每页有 8 页,每页包含描述粮食检验过程的文字和在粮食检验现场拍摄的照片。照片高26.8厘米,宽37厘米。它是采用当时最先进的火棉胶湿版摄影方法拍摄和冲印的。这些照片不仅尺寸大、保存完好,而且图像异常清晰。卷尾附有刘恩璞撰写的两页五百余字的后记。本书的前言、后记和正文均用墨水写在镀金蜡纸上。然后,采用传统镶嵌工艺将撒有金粉的蜡纸和照片包含在书中,并周围环绕着浅蓝色的龙。有图案的花卉丝绸。纵观整本写真集,加工装饰极其精细,上档次,绝对不是民俗之事。据文字描述,相册中的照片为“火车抵达北京”、“装大米包饺子”、“运米送检”、“在米台上展示样品”、“部分检查大米”、“收集入库”和“风中出售”。 “装袋”、“吹湿风”等八个接粮场面。每幅照片的前言、后记和文字,详细介绍了“新政”实施后粮食检验收货的各个流程、各级官员的职责以及消除过去弊端后取得的成绩。

大变局:曹粮先到天津,再乘火车运往北京

通过对《仓场验米图》中的图像和文字信息的厘清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清代特别是清末“新政”之后有关粮食运输和接收的一些情况。

南粮北运是从元朝到清末历代的重要国策。从归春的序和刘恩朴的后记中可以看出,清末“江浙两省每年从曹白良取一百万石,送至京师”和“江苏两省”浙江则被勒令每年进口100万石草白粮到北京。《仓库详情》。可见,江浙两省不仅是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而且首都粮食的主要来源。

“新政”实施前后,南运京城粮食发生了哪些变化?从归春所写的序和刘恩璞所写的跋也可得知。归春说:“我到了定鼎,沿明朝遗风,向东南送水,顺淮渡黄河,顺南北航道,到达通州。”同治初年,粮食运输“改以轮船、沙船为主,从上海到天津,从天津到通州,均由河运”。随着《新协议》的实施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为“一切轮船至塘沽,火车运北平”。

刘恩普还表示,“天津拨船取消,海运粮食到达塘沽,再通过火车运往北京。”这表明交通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清史稿·卷一百二十二·食货志三》载:“当年(光绪二十六年),南草运河由天津火车运至北京”,比《归春序》所定时间早一年。而《清史稿·卷四三九》中的《荣庆传》描述了水运“新政”的情况:“二十七年,升任达利大臣,兼储储大臣。相反,它们通过火车运输,并合并仓库以筹集资金。 、杜令密的缺点以及仓库事项的监察检查均按要求进行。”与归春序言中的内容一致。

桂春是水运改革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的序言也算是第一手资料,与《荣庆传》一致。也基本证实了《食货志》从天津到北京的水运改为火车的时间是不准确的,更加我们知道,这本相册对于填补史书的空白具有重要的价值。

改革后运往首都的大米“干、圆、净,几十年未见”。

归春所著的序言和刘恩璞所著的附录中有详细的描述。例如:“这些年存储劣势日积月累,由于过去的变化,现在的工资一年只有80万元。”但“新政”实施后,“除了责令各省减税外,江浙两省还每年征收草白税”。京城粮仓应储备粮食百万石,这是铁律。”同时改为“江浙用轮船运水至塘沽,火车运北京”。这不仅改变了以往“种种弊端”的局面,而且达到了“节省运输速度,消除一切旧弊”的目的。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粮食发运的数量和数量可以达到“每天两次中午或之前到达,每天三次在凌晨到达”。中午或之前。每次动用二十辆车将“六千多石”的巨量大米运往北京。

首都稻米检验局自明代起就设在通州大光楼。 “新政”实施后,朝阳门外的太平仓被辟为稻米检验所。这一变化不仅“直接给京津铁路线喂食”,而且彻底杜绝了通州原本在粮食烘干过程中出现的“田里挤满了人,大家都在争抢, “很正常”,变身“实验”稻田,四周都是围墙,上面铺着席子,没人来抓,但五谷杂粮都能收,是一种特殊的场景。

“新政”实施的一部分也是制定新的管理办法和改革政府机构的缺陷,粮食验收也不例外。正如补文所说:“上海办事渐松懈,其弊端已潜伏,故非但不避怨,反而要求严规劝罚。故此年江浙粮运至北平,干净整洁,这是几十年来未见的“我们看到”,从而导致了“每年查收粮食时,一切都与过去不同”的状态。所谓人事管理的意义。”“光绪二十七年,结成新章,任命经纪人易为符头。”采取了“派监事会成员监督”等采取措施。此外,影片中很多地方都强调了“新政”后许多新措施的实施,比如“撤仓节水运”、“变粮”等。的事情,而不是重复同样的错误”。

千里迢迢运到北京,大米不合格怎么办?

太平仓位于北京哪里?大米检验场地有多大?北京史料中对此的记载似乎并不多。这本相册里的描述相当详细。 《开往北京的火车》照片上附有文字:“太平仓在朝阳门前石路南侧,西靠城墙,东临城河。城墙自北向南修筑,一直达城楼东南角。绵延约四里。”而“北半部改为仓米检验场,南半部为江浙大米卸货场。”中间建有“日下苏杭门”作为边界。可见,控米的太平仓胡同虽然以太平仓命名,但绝对不是位于北京西城区的太平仓胡同。另外,太平仓南北四里有余,中间建有“尼下苏杭门”,将卸米和验米分开。如今,朝阳门前的太平仓早已消失,有关它的资料和图片极为罕见。这本相册无疑可以弥补北京历史资料和南粮北运信息的缺失。

《稻台样本》一文中记述,稻检台“高出地面约一尺,用砖砌成,四周巨石环绕,宽数十尺,平坦如石”。它也在平台的西侧,靠近地面。城墙对面,“建有三栋建筑,作为收割稻米的地方”。在台湾东北部,“建起一座高楼,作为仓库,供粮署监事、官员观看”。今日大光重建通州,绝非如此。这座建筑非常宏伟。各级官员收粮、检验的程序,在《稻米分段检验》一文中也有记载。即“江浙委员交出大米样品后,仓库满、汉部长和粮食部门满、汉督察员各分几段,亲自去一一检查袋子”。 。 ,然后用铁探针找到袋子底部的米。现金经过彻底检查后才会接受,如有不符,拒收。”可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这无疑可以丰富楠楠的生活。有关粮食运往北方过程中的处理的历史资料。

另外,除了“拒绝建议”之外,针对草梁长途运输受潮的问题,还有哪些纠正措施呢?专辑还解释说这是一种“风中卖包”、“湿漉漉的风”的方式。对于仅袋底湿的粮食,方法是“叫人先倒掉半袋,用手抓住袋底,高高一抖,随风飘散”。潮水本身就会干涸”;对于湿气严重的人,“命奴婢把米装在坛子里,扔到风里,发霉的米壳被风吹散,湿的被风吹干”。 ”。由于湿度的大小不同,规定“湿度低时刮一风,湿度大时吹两三下风,必须干燥洁净才能收获”。可见,储粮前的防潮措施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当前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

只有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各藏一本。

总之,相册《仓场验米图》以文字和图像的形式再现了一百年前南运北粮、运河取粮的真实场景。这无疑为研究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作用、南粮北运的诸多方面的变化、粮食接收中的诸多细节增添了不少资料。同时,也可以作为研究晚清“新政”实施情况的相关资料。

在众多的“新政”改革中,粮食的运接并不是“重中之重”,相关史料并不多见。在这方面,长期以来对“新政”具体改革细节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这张专辑证明了这一点。一个非常有用的附加组件。虽然“新政”的实施就像一缕夕阳照耀着已经病入膏肓、垂死挣扎的大清帝国,但却没有挽救封建皇帝最终的灭亡。但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仍然值得关注和研究。

据公开收藏记录,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仅存有《仓场验米图》相册一本。其中,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品中可能存在图像或文字缺失的情况。另一方面,这本相册不仅保存了完整的图像和文字,而且文字还写在镀金蜡纸上。很明显,其规格高于其他博物馆的藏品,可见其相当稀有和罕见。文/彭振耀 李泽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侵权,谣言或其它问题请联系删除。最后,大家对于这个事件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新政   拾遗补阙   塘沽   光绪   通州   京城   清末   北京   大米   影集   粮食   年前   相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