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戒规戒律,划一僧尼姓氏的《一代神器》-释道安(续一)

公元379年2月,襄阳城下,烟尘滚滚,杀声震野,前秦军队在围攻东晋治下的襄阳一再失利后,又一次向这座城池发起猛攻。一队队士兵前仆后继,冒着擂石箭雨强登云梯,伤亡者纷纷坠落,城下尸积如山,血流成河。在付出惨重代价之后,前秦军终于攻陷襄阳。

军使飞驰长安,向前秦王苻坚禀告前秦军已经占领南北军事重镇襄阳城,苻坚表情严肃,不为动容。但当军使汇报说前秦军队在襄阳俘获了东晋玄学名士习凿齿和一名佛学高僧时,苻坚神色一变,大喜过望道:“朕以十万之师取襄阳,惟一的收获就是得一人半耳。”这“一人半”中的“半”人,即指东晋玄学名士习凿齿,而“一人”,则是指那位佛学高僧。他就是弘法襄阳、为苻坚倾慕已久并誉之为一国“神器”的佛教大师释道安。

释道安,俗姓卫,西晋永嘉六年(312年)出生于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一官宦人家。他有一个世代通儒、富于封建文化素养并且生活富有、令时人羡慕的家庭。但不幸的是,道安出生之时,正是西晋末年社会大乱之际。八王之乱刚刚结束,永嘉之乱旋踵而起,北方各少数民族上层贵族纷纷起兵,攻城掠地,肆意屠戮,黄河流域生灵涂炭,长期处于苦难的阵痛与呻吟之中。

像千百个在战乱社会遭受不幸的家庭一样,西晋末年的战乱使道安一家蒙受了巨大的灾难。幼年时代,道安“家婴(遭)世祸”,道安成为孤儿,由外兄孔氏抚养。道安七岁时,孔氏按传统教育方法开始让道安习诵儒家经典。道安天资聪明,没几年就熟读了儒家典籍,通达五经文义。童年时的道安在学习上展现出来的特殊才能,令外兄孔氏及乡邻长辈惊异不已。

道安出生之时,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三百余年。但是,从两汉到曹魏的两百多年间,佛教只是在少数人中间发生影响,整个社会对这一外来宗教并没有给予特别的注意。由于最高统治者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佛教可资利用的价值,因此,当时的法律严禁中国人出家,终两汉之世,内地汉人中没有一人抛妻别子、出家做和尚的。直到公元260年,始有颖川人朱士行受戒出家赴西域求法。据说,这是“汉人皆不得出家”破禁的开始。自此以后,便陆续有内地汉人出家,佛教进入社会广大民众中间。

道安孩提时代,佛教已逐渐在北方地区传播流行。常山扶柳一带出现了不少寺庙,开始有人披剃出家。扶柳县令的女儿赵氏,也出家做了名尼姑。或许是天生与佛有缘,或许是从小失去父爱母爱的温暖,过早成熟而看破人世,当然,也可能是在别人影响下少年好奇心的偶然冲动,不管什么原因,道安十二岁时,离开了外兄孔氏家,到一所寺庙剃度出家,当了一名小和尚。

尽管道安从小就绝顶聪明,但却生就一副不讨人喜欢的外貌。他皮肤黝黑,五官丑陋,身材难看。在寺庙僧众中,法师对他不屑一顾,从进入寺庙的第一天起,便让他和其他下层僧众一道,在寺院所属的土地上从事田间劳动。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道安长期执勤于田地劳役,毫无怨言。他辛勤劳作,心笃佛事,虽然未能亲聆法师的讲经传授,钻研佛典,但寺中斋戒及劳作之余能够参加的佛事活动,他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次。终于有一天,道安鼓足勇气,开口向法师借阅佛经,法师给了他一卷约五千字的《辩意经》。这是道安出家数年后第一次接触佛经,他欣喜无比,把佛经小心地揣入怀中,照常下田劳动,休息时便拿出来阅读。当晚收工回寺,他便把经书归还给法师,并请求再借阅别的经卷。

法师面带愠色,责备道安说:“借给你的经卷没读完,怎么又贪求别的经呢?”

道安恭恭敬敬地回答说:“老师给的经卷,我已经全部记诵在心了。”

法师一怔,但并不相信,甚至连想要抽查一下的兴趣也没有,随手又把一卷近万字的《成具光明定意经》递给了道安。

第二天日暮黄昏,劳动回寺的道安又去还经借经,法师当即手执经卷,让道安复述。道安流畅诵出,不差一字。法师大吃一惊,面对这位腼腆少年,内心感叹不已。

从此,道安脱离田间劳役,在法师的指导下研习佛经。他日以继夜,勤奋苦读不辍,很快熟悉了各种经论。在他年满二十岁的时候,法师集合寺庙僧众,亲为道安授了具足戒(即“大戒”,具足意为各种戒条完全充足,佛教一般对年满二十岁以上的男性出家者授予此戒)。受具足戒后不久,道安得到法师的同意,开始出外游学。

公元335年,道安游学来到后赵京师邺(今河北临漳县)。当时正值后赵盛世,北方大部分地区都属其武力统辖范围。为了加强对各族人民的精神奴役和思想统治,后赵统治者提倡佛教,下诏允许各族人民出家为僧。

邺都当时广修寺宇,僧众云集,此时已成为北方佛教活动的中心。

道安到邺都后,以十分虔诚的心情求见了被后赵统治者奉为“大和尚”的北方佛界领袖佛图澄。二人一见如故,交谈了整整一天,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佛图澄的门徒见道安相貌丑陋,全不把他瞧在眼里,但见自己的师父对他特别看重,极为友好,不免觉得十分奇怪。

佛图澄看出他们的心思,对他们说道:“你们可别小看此人,这个人的见识,远不是你们这班人能够和他相比的。”

道安就此留学于佛图澄所在的邺宫寺,做了他的门中弟子。

在早期佛教传播史上,佛图澄是一位极有影响的著名人物。他出生于西域,幼年出家,不仅能背诵百万字的佛教经卷,而且善念神咒,精通方技法术。西晋末年,佛图澄入中原传教,恰逢中原大乱,给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极好的机会。但佛图澄看到,在社会大战乱中,佛教僧人也难逃厄运,胡族统治者的野蛮好杀使不少沙门在传教活动中丧生。特别是后赵石氏父子,在最初创建后赵政权过程中一味讲究武力,根本没有认识到佛教可资利用的价值而对它肆加迫害。据文书记载,石勒用兵时,“专行杀戮,沙门遇害者甚众”。石虎比石勒更残暴,但见比丘尼(尼姑)有姿色者,即强行接纳,肆意凌辱之后再一一杀死。

佛图澄通过对中原形势的冷静观察,认为要传播佛法,必须走上层路线,只有取得上层统治者的支持,借助他们手中的权力,才有可能推动佛教事业的传播。并且,佛图澄还进一步认识到,对于像石勒、石虎这类既野蛮残暴又鄙陋愚昧的人,对他们宣讲佛教哲理无异于对牛弹琴,只有凭借法术使他们信服,取得他们的信任后再慢慢点化争取、说服他们支持佛教。

#佛教#​#妙笔生花创作挑战#​#佛教[超话]#​#佛教公益#​#佛教常识#​#弘扬佛教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襄阳   戒规   后赵   僧尼   经卷   僧众   佛教   西晋   戒律   佛经   神器   统治者   姓氏   寺庙   法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