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皇帝面前,为什么有人自称奴才、有人自称臣?

经常看清朝古装剧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片中的大臣在自称时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叫法,一种叫“臣”,另一种叫“奴才”。


比如在电视剧《甄嬛传》中,女主角的父亲甄远道在面见皇帝时便是自称臣的,而隆科多、瓜尔佳·鄂敏等人却是自称奴才。


还有早年热播的《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铁三角中的两位在乾隆面前也有“臣纪晓岚”和“奴才和珅”的自称差异。



那么这种差异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


用咱们现代人的眼光看,“臣”绝对比奴才好听太多了,哪怕放在清朝以前的任何一个王朝,估计都不会有人觉得“奴才”的称呼会比“臣”更高贵,但偏偏清朝的统治者观点奇葩,在他们看来,“奴才”这么尊贵的词儿可不是您想叫就能叫的。


这事儿还得从满人的习俗说起。


在满语里,奴才除了有奴仆的意思之外,还有展现家奴身份和主仆关系的意味在。


也就是说,自称奴才并非是自甘低贱,反而是表达谦卑和恭顺的方式,甚至被官员们看作一种特殊荣耀。



说白了,如果皇帝能默许大臣自称“奴才”,先甭管您二位在地位上有多悬殊,四舍五入您也能算是爱新觉罗的半个“自家人”,但如果自称“臣”,那您和皇帝之间恐怕就只有老板和员工的“上下级”关系了。


由此一来,就出现了“满人奴才汉人臣”的说法。


尽管大多数情况下,通过民族来界定称谓都不会出错,但也有例外。


比如雍正的宠臣之一鄂尔泰,在奏折中常常会加上“臣”的自称,而出身雍正家奴的年羹尧,也很少自称为“奴才”,这与满汉文化间的相互融合有很大关系。



清朝入关后,越来越多的满臣受汉臣影响开始自称“臣”,而也有不成器的汉臣为了讨好皇帝,学着自称“奴才”,甚至有一段时间,还出现了臣和奴才并称的情况。


直到乾隆时期,偏爱“满洲旧俗”的乾隆皇帝才对称谓的区别做了明文规定。


规定要求,满洲大臣在公事奏折中必须自称臣,而请安、谢恩这类的日常折子,还是要继续称奴才,而汉臣不论什么时候都要以“臣”自称。



据说当时还有一个总督因为上奏时用错称谓,而引得乾隆大怒,遭到了严厉的申斥。


自此,清朝官员的自称才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规范,并被官员们广泛接受、严格执行。



编辑:谢佳漫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奴才   清朝   满洲   雍正   乾隆   皇帝   家奴   奏折   称谓   大臣   面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