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契搭档,跨海“来电”-记建设马来西亚槟城跨海输电线路的中马兄弟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日报社)携手17家兄弟媒体聚合发力,推出“千里同好 大道众行——全国主流媒体大型联合报道”,共同讲好“一带一路”的故事。今天,我们看来自长江日报的报道。

  “我能明白他。”在中国港湾马来西亚槟城项目部,谈起两人的合作,哈菲兹笑着用胳膊肘撞了撞坐在身旁的蔡伟。相识7年,他们不仅成为默契的工作伙伴,也成了好朋友。

  哈菲兹全名艾哈迈德・哈菲兹・本・罗斯利(Ahmad Hafizi Bin Rosely),是一位马来西亚工程师。蔡伟来自中国,是项目负责人。眼下,二人共同投入槟城275千伏跨海输电线路项目中。这一工程横跨槟威海峡,将成为继槟城一桥、二桥后又一标志性工程,为槟城人民提供持续、安全、可靠的电力。

  之前感觉中国人都一样,相处之后感觉不一样了

  8月17日下午,槟威海湾白云朵朵,日照下水面波光粼粼。

  穿戴好救生衣,戴上安全帽,长江日报记者随蔡伟和哈菲兹坐上小艇,驶出槟城港口,10分钟后到达槟城一桥中段海域。一艘海上打桩船停在这里,钢管桩高高耸立,工人们正在对钢管桩进行焊接。

  这是槟城275千伏跨海输电线路的一个施工现场。登上打桩船,蔡伟和哈菲兹两人搭班进行例行巡检:蔡伟对桩基进行质量检测,哈菲兹则对船上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检查。

  船上发电机、焊接声混杂,说话很难听清,只看到蔡伟指指钢管桩,哈菲兹点了点头,用手比画了几下。原来,蔡伟是在询问焊缝检查事宜,哈菲兹回复他——已用超声波探测进行了焊缝检测。

  一个眼神、一个词汇,就能明白对方的意思。多年的工作配合,已让双方有了这种默契。

  7年前,蔡伟因为建设“一带一路”工程来到马来西亚。初来乍到,英语说得慢,带着点儿老家重庆口音,他自嘲“渝式英语”。哈菲兹初进项目部,中文也说得不太好。“一开始,我们都比较社恐,加上语言障碍,相处比较尴尬。”蔡伟笑道。

  蔡伟回忆,刚认识那会儿,他们坐大巴从吉隆坡到槟城,因为堵车,两人挨坐在一起8小时。“一开始眯着眼睡觉,后来醒了,还是得讲话啊。”看着车流,蔡伟用英文打趣说:“你看,我们还得给马来西亚再多修两条高速公路。”一句话让气氛轻松起来。

  沿路,哈菲兹用简单中文试着介绍沿途经过之处,两人都自在了许多。此后,两人交流变得多起来。

  “之前我感觉每个中国人都是一样的,相处之后就感觉不一样了。熟悉之后,心的距离近了,就会像朋友那样相处。”哈菲兹对记者说。

  他就像老师指导学生一样,带着我迅速成长

  哈菲兹今年35岁,皮肤黝黑,头发微卷,五官分明的脸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他是马来西亚土著人,小学时被父母送到华人学校,在一群华人同学中打下了中文基础。现在回头看,“父母很有先见之明”,哈菲兹说,正是这个选择开启了他和中国的缘分。

  大学毕业后,哈菲兹在当地一家高压电塔企业工作。多年来做着相同的工作,他觉得沉闷,想尝试更多,学习更多。

  2016年,中国港湾的一个项目需要一名当地工程师。正在找工作的哈菲兹通过朋友介绍来到这里。

  “我一来就参与了马来西亚SUKE CA4高速公路(城市高架)项目。我对相关桥梁技术一无所知,项目部安排经验丰富的蔡伟带我。他就像老师指导学生一样,带着我迅速成长。”哈菲兹说。

  这一干就是7年。投身中国团队中,哈菲兹从SUKE CA4高速公路项目到槟城跨海输电线路项目,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技术骨干。蔡伟也从副经理成长为项目负责人。

  槟城跨海输电线路是马来西亚首次大规模跨海输电线路架设施工,建设周期短,施工专业性强,安全风险高。施工还涉及多处跨越段,牵涉多个政府机构及公司,准证办理及交通管制难度大。

  哈菲兹负责将来自中国的项目文件翻译成马来语。他工作主动,积极与马来西亚相关部门沟通,以确保施工的合法性和安全性。由于他的顺畅沟通,各项施工得以迅速推进。

  最初,哈菲兹需要蔡伟和他一起,一个一个政府部门跑。现在,哈菲兹一个人就能独立完成这些事务。蔡伟得以有更多时间用于推进项目进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中国同事每天努力工作,这是一种强大的责任心

  在工作模式上,两人颇花了一段时间磨合。马来西亚企业文化与中国不同,一开始,下班时间和周末,蔡伟会联系不上哈菲兹。

  但时间久了,哈菲兹主动融入项目较快的工作节奏中。“我对中国同事的工作态度非常感兴趣。他们每天努力工作,按照计划完成制定的目标。这是一种强大的责任心,我很受触动。”哈菲兹说。

  海上施工要看天气,有时候一个月只有几天的施工期。再加上需要沟通协调的部门多,一旦“拉开栓”,项目即处于高负荷的状态。看到蔡伟为项目进度担忧,哈菲兹会想办法为他分忧。

  槟榔塔之间,是船只往来的航线。为防止船只撞到承台,需要增加航标灯。2022年7月,业主方临时加上这一要求,任务紧急,而符合标准的航标灯从欧洲制作运来,要耽误一个月。

  此时打桩船已到位,如果停工,就会延误工期,造成损失。这让蔡伟备受困扰。

  哈菲兹自发地与各部门沟通,了解具体要求。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制定了一个应急方案。根据航标灯的标准,他和蔡伟花了一周时间,找到相关材料,制作了一批相类似的航标灯,再拿着这个成品去和海事局沟通。

  两人的努力没有白费,海事局同意了他们的应急方案,工程得以正常进行。

  “能为朋友分忧,能在项目上尽自己的一份力,我感到非常自豪。”哈菲兹说。

  感受到制作中国美食的乐趣,与中国文化更近了

  管理着23艘船舶,每日要研究制定施工方案——在前期建设中,蔡伟忙得不可开交。为赶进度,他每天睡眠不到6小时。

  蔡伟今年38岁,在海外工作了14年。从2016年来到马来西亚,因工作繁忙,蔡伟没有机会回国过春节。2022年槟城跨海输电线路项目开工,一个多月时间,他带领大伙租赁好办公楼、食堂、宿舍,初步组建团队,明确内部分工,畅通外部联系。

  记者采访当天,蔡伟的妻女正在项目上度过暑假的最后一天。蔡伟希望多陪伴女儿,特意带她来了项目办公室。尽管不舍得离开家人,但他表示,这是该行业的特殊性,必须做出牺牲。

  闲暇时,蔡伟会和同事们一起打篮球,有时去爬山。附近有座升旗山,在山顶可以俯瞰整个槟岛和施工现场。最近,项目团队又在筹备投标槟城另一个项目,蔡伟态度坚决:“必须拿下,在哪里做建设就在哪里扎根。”

  哈菲兹也很期待这个新项目。拿下它,意味着又有新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学习,他对接下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激情。

  在这个工作场地上,两国同事会一起庆祝两国的节日,分享彼此的文化与欢乐。

  哈菲兹经常带蔡伟和同事们一起参加当地人的婚礼,一起观看马来西亚的传统表演。这些活动让中国同事了解了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也让他们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哈菲兹也对中国文化充满了热情。他对记者说,每到春节,他都会参与项目部组织的包饺子、贴春联活动。他学会了揉面、擀皮乃至捏出形态各异的饺子,尽管不太熟练,却感受到制作中国美食的乐趣。当贴上自己亲手书写的春联时,他觉得自己与中国文化更近了一些。

  在工作闲暇,哈菲兹喜欢向蔡伟和其他中国同事请教中国的历史、地理、传统节日等知识。中国人在海外工程上的巨大成就,让他对中国文化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他对记者说,他渴望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国家,非常想去中国看看。

来源:长江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8

标签:马来西亚   航标灯   线路   威海   中国   搭档   默契   同事   兄弟   感觉   项目   工程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