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87种药食同源的中药汇总|2023年10月更新

“药食同源”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药食同源”是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

中医里的“药食同源”

小王向谢老师请教:“谢老师,‘药食同源’,不知道您能否为我详细解释一下?”

谢老师语气温和地说:“‘药食同源’是中医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意味着医药和饮食有着相同的起源。实际上,饮食的出现早于医药,因为人类最初是为了生存而摄取食物的。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哪些食物有益健康,哪些食物可能对身体有害。

谢老师又说道:“药膳是中医学知识和烹饪经验的结合。它是一种以药物和食物为材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食物,具有食疗作用。药膳不仅将药物融入食物中,赋予食物药用的功能,还具有营养价值,可以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因此,药膳兼具药物疗效和美味。

药膳是“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延年益寿。

“但是,”谢老师的眉头微微皱起,“要注意,食疗并非一刀切的方法。不同的人体质不同,所需的食物和药材也会有所不同。在选择药膳时,务必先了解个体的体质,才能更好地发挥药膳的功效。

小王点点头,表示理解。他问道:“那么,药食同源的理念在中医养生中具体如何应用呢?”

谢老师微笑着回答:“千百年来,中医经验积累丰富。我们通过不同的食材搭配和烹饪方法,可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比如,对于一些寒性体质的人,可以选择一些温热的药材和食材,如生姜、红枣等,来帮助调节体温。而对于湿气重的人,可以选择一些干燥的药材,如茯苓、白术等,来排除湿气。

谢老师继续说道:“又比如陈皮、粳米、赤小豆、龙眼肉、山楂、乌梅等等,它们既属于中药,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也是营养丰富的美味食品。

小王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好奇地问道:“那么,中药与食物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呢?”

谢老师微笑回答:“中药和食物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可以用来防治疾病。但不同之处在于,中药的治疗效果通常更为强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药劲大’。当用药方法正确时,中药的疗效非常明显,但使用不当可能会产生较明显的副作用。而食物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弱

谢老师又解释道:“此外,虽然中药的药效强大,但一般情况下并不适合频繁使用,而食物则是我们日常必不可少的。我们的饮食习惯会对身体的平衡和生理功能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逐渐积累起来的,所以正确合理地调配饮食,坚持下去,同样会起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中药一定要注重产地和环境

小王开口问:“谢老师,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中医采药要讲究道地?我看到您在采集药材时总是特别注重产地和环境,我想了解这其中的道理。”

谢老师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小王,中药药材的生长具有地域特点,这是因为不同的地方拥有不同的气候、土壤和地理环境。这些因素对药材的生长和品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些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丰富、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被称为道地药材。

小王听得入了迷,他深深吸取着谢老师的教诲,继续追问:“但是,为什么地域特点这么重要呢?”

谢老师微笑着回答:“药物的功效与环境紧密相关,这就是为什么地域特点如此重要的原因。比如,有一句古话说得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意味着橘子的生长地决定了它的性质和功效。同样,产于浙江的浙贝母长于清肺祛痰,适用于痰热蕴肺之咳嗽,而产于四川的川贝母长于润肺止咳,治疗肺有燥热和虚劳咳嗽。不同的气候、土壤、地理、生态都影响着药性,使得各类药物因不同的生长环境而具有了寒热温凉的属性。

小王点了点头,感觉自己对中药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他追问:“那么,为什么一些药物的性质与它们生长的环境相反呢?比如附子生长在天寒地冻的地方,但性质却辛甘大热。”

谢老师微笑地继续解释:“这也是中药的奥妙之一,有些药物与环境相辅相成而成其药性,而有些则是在与环境的抗争中形成相反的药性。比如,肉桂生长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南方火热之地,尤以两广多见,其性辛甘大热,具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原的功效。这是因为它需要应对湿润的环境和寒冷的天气,所以具备了辛甘大热的属性。相反,黄连生长在低温、湿润、荫蔽的高山地区,因此具有大苦大寒之性,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另外不同的时节,植物的生长状态和药材的药效都会有所不同

小王向谢老师:“老师,为什么中医采药要讲究时节呢?”

谢老师微笑着点头,示意小王坐下。他开始解释:“药物必须在适当的时节采集,这是因为不同的时节,植物的生长状态和药材的药效都会有所不同。比如,多数全草或叶类药物应在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收。这个时候,植物的养分和活力最强,药效也最好。举个例子,桑叶就以冬至经霜后的为上品,因为在这个时候,桑叶的养分充足,药效最佳。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继续追问:“那花类药材呢?它们又应该在什么时候采集呢?”

谢老师笑着回答:“花类药材一般在花蕾未放或初放时采收,例如像野菊花、金银花等。如果需要使用花粉,就要等到花完全开放时采用,比如松花粉、蒲黄之类。这样采集的花类药材能够保留最多的药效。

小王点头表示明白,接着问道:“果实类药物呢?它们的采收时机有什么讲究?”

谢老师耐心地解释:“果实类药物的采收时机更是多种多样的。青皮、乌梅等果实要在未成熟时采收,因为此时它们的药效更佳。而栝楼、槟榔等则要在完全成熟时采收。枸杞子、女贞子等容易变质的浆果要在清晨或傍晚采收,这样能够保持它们的新鲜和药效。

小王感到受益匪浅,但他还有更多问题:“那根茎类药材和动物昆虫类药物呢?它们的采集时机又如何确定呢?”

谢老师继续解释:“根茎类药材最好在初春或秋末的二月、八月采收为佳,因为这个时候植物的能量集中在根部,药效最好。至于动物昆虫类药物,采集时要抓住它们的生长活动的时机,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这样采集的动物昆虫类药物更具活力和药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小王   中药   药效   药膳   药材   药物   入门   生长   中医   食物   老师   环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