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经济危机之后,慢性萧条对西欧经济转型有何影响?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本头条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搬运必追究!

1873—1896年经济慢性萧条影响欧洲大陆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路径,加速欧洲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催化欧陆整体从自由贸易迈向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政策的博弈同时推动欧洲大国政治生态朝着保守化的方向调整,在某种程度加剧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一战爆发的经济根源之一。

那么第一次经济危机之后,贸易政策的博弈对西欧经济转型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中西欧慢性萧条的主要成因

1873—1896年慢性萧条作为1929—1933年经济危机之前欧洲面临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是70年代前后欧洲经济虚假繁荣、美俄等农业生产大国“谷物大入侵”和制造业倾销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这场本质而言是“通货大紧缩”的经济慢性萧条,首先表现为金融秩序迅速崩溃,更引人瞩目的是农业持续萧条,也包括制造业不景气。

70年代以来欧陆经济发展是带着一定病态的虚假繁荣,19世纪70年代中叶之前欧洲大陆的经济繁荣,带有一定虚假性,其狂野扩张脱离了经济运行的正常轨道。

创建银行、信贷公司、股份公司、贴现公司和其他形式信用机构在70年代前后风靡一时。

铁路的建筑,银行的设立,大城市的兴建,采矿、制铁和机器制造业的进步,整个世界商业的巨大进展。

引起一个史无前例的经济高潮,这种高潮由于公司创设、证券投机、骗局和诡计而不断上升。

特别是创设投机性公司成为该时期经济狂热化的显著特征,如陷入“创业狂躁症”的德国,在1851—1870年间新成立的股份公司只有295个。

在法国战争赔款刺激下,举国掀起开业潮,短期内出现大量带有投机性质的股份公司,1871年有207个,1872年甚至达到479个。

在金融领域,1871—1873年间证券市场中新增登记银行不少于103家,奥地利同样不遑多让。

从1870年至1873年上半年,奥匈的证券发行和创业活动有528次,涉及总额达25亿弗罗林,滥设各种为攫取投机利润的银行和建筑公司。

在19世纪70年代俄国同样是工业滥设的重灾区,这块贫瘠之地短时期内涌入大量外国资本和技术,掀起创业狂潮。

俄国在1861年之前仅有78家公司,资本共为7200万卢布,而自此至1873年共开设了357家股份公司,资本达11.16亿卢布。

过度投资兼技术进步促使生产能力过剩,导致国内、国际经济无序膨胀。

新增投资领域获取利润的竞争白热化必然致使利润率持续下滑,无利可图的后果是投资消失、需求减少,导致新投资领域巨大的生产能力与购买需求急剧降低之间的尖锐矛盾。

现有经济体系开始受到质疑,利息率下降到连经济学家都考虑把丰富的资本视为免费品可能性的程度。

利息暴跌,公众意识到周期性衰退可能无限延长。现有经济制度也似乎陷于崩溃边缘了。

谷物入侵对欧洲农业经济的打击

19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俄国等农业生产大国的谷物大量涌入欧洲市场,“谷物大入侵”包括两个前提,一是交通运输革命。

蒸汽机走出实验室,与船运和铁路运输结合,推动欧洲、北美、印度等地的交通运输网络迅速铺开,特别是把内陆的农业区域联络起来,根本解决了产品长距离运输高成本的障碍。

意味着小麦、黑麦之类体积大、价值低的商品进行远洋运输可能成为一笔合算的交易,国际贸易地理发生巨大转移,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更是其中浓厚的一笔。

二是以美国和俄国为代表的“处女地”农业生产大发展。

农业机械的发明和先进技术的应用,加上低廉的生产成本,推动农业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导致农产品产出大幅增长。

美国小麦种植面积从1870年1899万英亩增长到1886年3680万英亩,产量在1839年、1870年和1886年分别为8482万、23588万和45721万蒲耳式。

而俄国自19世纪初已是欧洲粮仓,农奴改革后南部农业发展的新机遇推动它继续保持粮食生产大国地位。

1871年到1895年是美国食品出口的狂野增长期,大体吻合欧洲农业萧条的持续时间。

欧洲占美国跨大西洋食品出口的比重,从68.3%增长到1880年94.8%。而欧洲进口来源中,美国所占比例从10.5%增长到1880年31%。

小麦则是重中之重,同时期美国小麦出口价值从31.3百万蒲式耳增长到153.5百万蒲式耳,仅欧洲在1880年便吸收了144.8百万蒲式耳,超过总量的94%。

从1860年起到19世纪末,俄国谷物出口增长率远甚于产量增长率,以1860年代的谷物产量和出口量分别为100。

在1890年代和1900年代分别为205、230和505、555,一直是其最大的出口产品类别。

只有在1891—1892年大饥荒期间谷物出口出现短暂回落,印度、澳大利亚、阿根廷和加拿大的谷物也源源不断往欧洲输送。

法国与德国则是欧洲大陆主要粮食进口国,法国自70年代起面临大规模谷物的涌入。

据关税部门统计,仅小麦一项,1860—1865年间年均8百万蒲耳式,1876—1880年年均达到41百万。

德国从粮食出口大国迅速转变为进口大国,小麦1868—1872年间年均进口41.5万吨,出口56.2万吨,贸易顺差14.7万吨。

但1873—1877年均进口58.6万吨,出口49.7万吨,贸易逆差8.9万吨。

而黑麦在1868—1872年均进口46.5万吨,出口16.4万吨,贸易顺差30.1万吨,到1873—1877年均进口95.5万吨,出口15.6万吨,贸易逆差79.8万吨。

意大利的谷物进口也从1881年1474百万公担剧烈增长至1887年10159百万公担。

与“谷物大入侵”几乎相伴相随的是“牲畜和肉类大入侵”,冷冻肉逐渐取代活的牲畜,大规模进入欧洲市场,之前长期由俄国和匈牙利主宰的欧洲牲畜和肉制品的局面被打破。

美国成为最大的肉类供应来源,出口量从70年代年均50吨增长到1900年6.5万吨,并开辟有专门出口到英国以供应欧洲肉制品市场的航线。

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也成为重要肉类供应国,如澳大利亚在70年代前后与欧洲进行冻肉贸易几乎为零,在1881年向欧洲仅运送了1.7万头冻羊,到1891年达到330万头。

较为稳定的农业经济被打破,更多地转向非稳定的工业导致经济潜在不稳定性增加。

制造业倾销对欧洲大陆出口产能的冲击

于欧洲大陆而言,大萧条的发生与英国产品出口迅速增长是同步的。欧洲大陆制造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导致生产过剩的同时,还面临来自英国制造品大量倾销的压力。

英国最主要出口品棉纱出口价值在1871—1872年间达到顶峰。而钢、铁等出口价值在1873年为3775万英镑,达到最大。

包括羊毛、精纺毛纱、传统食品产业的出口也在70年代初创下新高。英国对欧洲大陆的出口在1871—1876年规模上达到顶峰。

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英国凭借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几乎是唯一的倾销国,随着美德等工业国的崛起,自70年代起倾销在国际贸易中达到空前程度,美国和德国转而成为被指责的主要对象。

德国建立工业体系之后,为削弱或摧毁竞争对手以攻占欧洲市场、处理多余的生产能力,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倾销制度。

不过美国在90年代中叶之前只是原材料和农产品倾销国。

到70年代初,美国对欧洲出口产品结构中,原材料占58.1%、加工食品占19.4%、未加工食品占14.4%、制成品占4.8%、半制成品占3.4%。

90年代中叶后,美国半制成品和制成品出口开始迅速增长,从1895年到1914年,美国总出口增长近240%,而同时期制造品出口增长近500%。

其中欧洲是主要出口流向,从1892年到1912年,美国制成品出口额为457.3百万美元,其中出口到英国126.5百万美元,德国与法国分别为208.3和108.5百万美元。

自90年代中叶起,欧洲工业界的贸易保护情绪较大程度上是针对美国和德国的工业品,过剩的生产能力未能找到充分吸收的市场。

“谷物大入侵”和制造业倾销,均离不开盛极一时的欧洲自由贸易体系。以1860年英法科布登商约为契机,自由贸易的火种从英国引入法国,并迅速成燎原之势。

从1861年到1866年,欧洲大部分国家都与法国签订贸易条约与协定,出现了欧洲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贸易条约群集现象,从而形成一张庞大的自由贸易网络。

正因如此,自由贸易网络的实现意味着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在遭遇非欧洲地区商品大规模进入时,近乎无法采取任何防御措施,需面临由此导致的产品市场普遍受到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6

标签:萧条   俄国   西欧   制成品   经济危机   谷物   欧洲   德国   英国   美国   年代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