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的官僚集团无法架空皇帝?

在中国古代史上,常常出现权臣群体:例如在西汉时期有霍光,他废掉了汉废帝刘贺;在唐朝时期有长孙无忌,曾经压制过唐高宗。然而,在清朝时期,似乎很少出现权臣,更不用说削弱皇帝权力了。那么,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需要看到在清朝建立之前,中国北方存在着建州女真这样的部族,他们与明朝时期的原始部族相差无几。在与明朝交战的过程中,为了在制度上对抗明朝,建州女真只能模仿明朝的制度。换句话说,建州女真并没有自行制定独特的体系,他们的制度完全山寨自明朝,这就是所谓的“清承明制”。事实上,不仅是清朝,至少在明清两朝,都没有出现过权臣削弱皇帝权力的现象——当然,这时候有人可能会提到张居正。然而,张居正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权臣,他只是摄政。而随着摄政的结束,张居正也自然恢复了普通大臣的身份。明清两朝并没有出现真正的权臣,这背后的原因还得从明朝的朱元璋说起。



其次,我们要看到宋元时期权臣问题与内阁制度的异同。朱元璋虽然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但他的前半生是在元朝度过的。而在南宋和元朝时期,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即权臣弄权。南宋后期就出现了权臣挟持天子的现象,到了元朝,权臣燕帖木儿甚至参与了废立皇帝的行动。这种情况让朱元璋深知权臣对皇权的威胁。因此,在建立明朝后,朱元璋根据前朝的教训,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其中之一便是取消丞相职务,设立内阁。很多人会将内阁首辅等同于宋元时期的丞相。然而,这种类比是有问题的。因为在明清的内阁制度下,内阁首辅充其量只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在明朝,内阁首辅的权限与皇帝的权限是合二为一的。因此,内阁首辅的权力上限并不高。实际上,从帝王角度来看,朱元璋的这个设计是成功的,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至少在明清六百年间,没有出现权臣削弱皇帝权力的现象。因为许多重大事务,如果没有皇帝的授权和许可,内阁的指令是无效的。在明朝时期,虽然出现了嘉靖和万历时期的怠政现象,许多历史爱好者认为这是内阁可以削弱皇权、维持国家运作的体现。然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如果是在其他朝代,这种长期怠政的现象很可能导致权臣的崛起,最终结果就是权臣篡夺皇位——毕竟,在中国古代社会,权臣发展到一定程度,通常只有两种结局:要么等待被皇帝清洗,这种剧本在两汉时期频繁上演;要么推翻皇帝,自己登基为帝。例如,在南北朝时期,北周的权臣杨坚就是典型代表:他推翻了北周皇帝,建立了隋朝。而明朝时期的嘉靖和万历时期的怠政,导致朝政失职,同时朝廷对地方的控制也日益削弱,于是军阀集团开始崛起,如晚明时期的毛文龙和左良玉,以及晚清时期的袁世凯,都是典型的军阀代表。明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而这种起义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也与当时的军阀坐视不管有关。而清朝则直接落入军阀之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女真   清朝   皇帝   明朝   权臣   军阀   内阁   官僚   明清   时期   制度   集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