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后来怎么样了?31年后顺利产下一子

前言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试管婴儿已经成为一种相对常见的生育方式。每年有数十万个家庭通过试管婴儿技术实现了他们的求子梦想。中国成为世界上每年试管婴儿生育例数最多的国家,这一数字不断增长。

然而,回顾33年前,情况截然不同。当时,试管婴儿技术还处于摸索和尝试的阶段。无人能确保能够克服各种风险并取得成功。尽管如此,1988年,中国迎来了第一例试管婴儿的诞生,这个历史性时刻发生在北京,这位孩子的名字叫郑萌珠。

作为第一例试管婴儿,郑萌珠不可避免地承担了巨大的风险。他的父母是如何下定决心尝试试管婴儿的?在试管婴儿的过程中,他们又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如今,郑萌珠已经33岁了,他的生活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要解开这些疑问,我们需要回到33年前,讲述一个甘肃的夫妻的故事。

一、渴望有孩子的普通夫妇

1988年的盐官镇是个普通的小城镇,这里住着一对平凡的夫妻——左长林和郑桂珍。左长林是一名普通农民,郑桂珍是本地的一名小学老师。两人结婚多年,却一直没有孩子,这是他们心中最牵挂的事。

如许多夫妻一样,左长林和郑桂珍也一直盼望有自己的孩子。在那个年代,子嗣代表着一个家庭的幸福。无论是作为父母的他们,还是身边的亲朋好友,都期盼他们快快有孩子,组成一个完整的家。

多年过去,郑桂珍总是望着别人家玩耍的孩子出神。她开始担心自己是不是有生育问题,于是主动提出和丈夫前往医院检查。检查结果显示郑桂珍患有严重的输卵管堵塞,几乎可以断定此生无法自然怀孕。

这个结果无异于当头棒喝,让郑桂珍泪如雨下。左长林心疼妻子,也红了眼眶。他安慰郑桂珍,一定会找到办法,不能放弃希望。两人四处求医问药,想找到任何一线生育的希望。

左长林无法想象没有孩子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自小与兄弟姐妹们打打闹闹长大的他,非常期待有自己的孩子。他时常幻想着教自己的孩子识字、骑自行车、种地里的庄稼。

郑桂珍也怀着同样的梦想。她想带孩子去公园玩耍,买可爱的小衣服,像其他母亲一样欣赏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瞬间。一个家庭没有孩子的欢笑,对他们而言是多么可惜。

二、中国首例试管婴儿诞生

求医过程中,他们听说北京有专家正在试验一项名为“试管婴儿”的新技术,可以帮助不孕不育的夫妇生育。1987年,左右长林夫妇来到北京,找到这项研究的主要科研人员——张丽珠医生。

张丽珠是我国第一批研究试管婴儿技术的专家。那时试管婴儿技术还非常不成熟,她的团队已经进行了12次失败的尝试。但对渴望孩子的左右长林夫妇来说,哪怕一点希望也要紧紧抓住。经过张丽珠的全力配合,夫妻两人决定进行第13次试管婴儿手术。

当时这项手术对于患者来说充满未知数。它需要取卵、体外受精、移植胚胎等一系列复杂步骤,每一步都存在失败的风险。但左右长林夫妇完全不在乎这些,对他们来说能有孩子就是最大的安慰。

1988年3月10日,在张丽珠医生的见证下,左郑桂珍通过剖腹产顺利生下了一个女婴,这就是中国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她出生时体重达3900克,十分健康。得到孩子的一刻,左长林激动得热泪盈眶,立即给老家父亲捎去这个喜讯。

郑桂珍则在为女儿取名——大名郑萌珠,感谢张丽珠医生的培育之恩;乳名雍龙,取自他们初到北京时参观的雍和宫。一个象征希望的新生命就此诞生在张丽珠医生的产房里。

三、平安健康成长为大

郑萌珠的诞生引发了轰动和广泛关注。但许多人还担心试管婴儿的成长质量是否能与天然婴儿一致。郑萌珠的成长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她从出生起就表现得极为健康聪明,8个月时就可以叫爸爸妈妈,1岁多就能说短句和记住单词。体重和身高也远超同龄人。随访的记者见她玩耍时活泼好动,与其他小孩毫无二致。

养父母看着她一天天长大,心里的欣喜和感恩之情难以言表。他们会在郑萌珠每一个生日里准备丰富的礼物和美食,与孩子一起欢庆成长。郑萌珠也很懂事乖巧,经常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让养父母感受到了做父母的喜悦。

小学时,郑萌珠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各科表现优异。老师和同学都夸她聪明伶俐、乐于助人。放学后,郑萌珠总是背着小书包往家跑,养父母站在门口迎接的笑脸是她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

在步入学龄后,郑萌珠的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她不仅聪明好学,性格开朗大方,和同学相处融洽。养父母和老师都对她赞不绝口。这无疑证明了试管婴儿的成长质量不亚于自然受孕的婴儿。

四、与恩人医生保持联系

在郑萌珠成长的过程中,张丽珠医生与她保持了密切联系。郑萌珠出院后回到老家,但张医生时常打电话询问她的学习生活,就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

有一次郑萌珠被同学异样眼光盯得很苦恼,张丽珠医生立即给她写了封邮件,讲述她当年艰难取舍的过程,鼓励郑萌珠要自信对外。张医生的勉励给了郑萌珠极大支持,她再也不去在意他人眼光,坦然地生活学习。

每年郑萌珠都会给张医生寄去自己的近照,表达自己的成长和感激之情。她内心把张医生视如第二母亲。及至张医生去世,郑萌珠悲痛欲绝,就像失去亲人一样。她至今仍留着和张医生的合影,时常拿出来看看。

张丽珠医生始终关心着每一个试管婴儿的成长情况。她会定期询问家长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也会在假期带礼物去看望他们。对她来说,这些孩子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面对外界的偏见,张医生也会积极辩解试管婴儿的天赋平等。她认为科学只是帮助生命诞生,而生命本身和其他婴儿没有区别。她呼吁大家给予试管婴儿正常成长的环境。

五、回归母校完成传承

2010年,郑萌珠大学毕业,她选择回到自己出生的北医三院工作。对她来说,这里是第二个家,也是她生命的起点。她在档案室工作,主要建立病历档案,这也是在帮助更多不孕家庭。

郑萌珠很珍视这个工作岗位。首例试管婴儿的身份使她对这个行业倍感亲近和荣誉。她希望自己能传承恩人的事业,帮助更多不孕夫妇实现当父母的梦想。

工作之余,她还会接触来就诊的不孕家庭,分享自己的故事以消除他们的顾虑。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试管婴儿也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每当有新生命在这个产房诞生,郑萌珠都会动容落泪。她似乎看到了31年前坚持不懈的张丽珠医生,以及那个躺在保温箱里努力呼吸的自己。她没有让恩人的心血白费,而是将这份爱传递下去。

六、试管二代平安出世

时光荏苒,郑萌珠也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2019年4月,31岁的她回到北医三院原产房分娩。此时距她自己的诞生已过去31年。

在医护人员见证下,郑萌珠通过剖宫产顺产一女。这也是中国首例试管婴儿分娩的案例。宝宝出生时体重3850克,各项指标正常,代表着试管婴儿的完全成熟。

看着母女平安,参与过郑萌珠出生的刘平医生不禁感慨,31年前他们只是完成了试管婴儿技术的第一步,现在郑萌珠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令人欣慰。这无疑进一步证实了中国在该领域技术的成熟与成功。

产房里所有人都为郑萌珠的诞产而感到欣喜。她就像所有母亲一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两眼无法离开怀中熟睡的婴儿。从一个试管婴儿到母亲,她走过了人生的重要阶段,也完成了一种生命传承。

如今郑萌珠的女儿也已经两岁多,健康快乐地成长,和所有孩子一样天真活泼。郑萌珠通过自己的人生再次证明,试管婴儿并无不同,他们也一样拥有美好的成长机会。

结语

31年前,首例试管婴儿的诞生证明了中国医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31年后,她的平安生育再次证明试管婴儿也能正常成长。

从渴望到怀疑,从期待到验证,试管婴儿技术在中国经历了太多质疑与考验。而每一个试管婴儿的成长,都证实了这项技术的伟大意义。它不仅拯救了无数不孕家庭,也代表着人类科技进步的力量。

我们应该珍视每一位医学工作者的努力与付出,感谢他们带来的生命奇迹。也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接纳试管婴儿这个特殊群体,让他们享有和其他孩子一样的成长机会。只有懂得感恩和包容,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试管婴儿   中国   养父母   平安   夫妇   年后   顺利   医生   生命   孩子   家庭   技术   郑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