垛庄,“垛”也躲不过的……

“垛庄”,一个大名鼎鼎的地方。知道“垛庄”,还是儿时在场院里,看电影《南征北战》的时候。但今天要说的“垛庄”,并非电影里的蒙阴“垛庄”,而是“明山秀水”的章丘“垛庄”。章丘垛庄,唐太宗东征,即在此安营扎寨,比武射垛,其历史、其风光、其名望比蒙阴垛庄一点不输。

“9月17日周日,完成计划项目。章丘垛庄镇射垛村,位于齐长城脚下,传说是唐朝李世民大军射靶场演变而来的5个自然村,人少景好。射垛梯田、云中草原、原汁原味的齐长城、红石峪,8公里500米环绕,非常适合我们这个群体休闲运动。早6:00出发”。

队长“动员令”发布后,群东、西两部迅速组建两个精干小队,周日一早,直扑“垛庄”。

“上射垛、中射垛、大射垛、南射垛、下射垛”,“垛庄”五个自然村,皆因唐太宗射垛而名。穿山越岭,过桥跨河,绕过“垛庄水库”,七点半不到,即达“上射垛”村“龙头桥”。这速度,虽不能与当年“六纵”抢占“垛庄”相比,但也可是小小炫耀一把的。

村头研究半天“垛”子的奇异写法,欣赏完魔幻的“龙头”卡通画,拐过古老的“石碾”,沿村中小河,在柔柔的晨光里,伴着初秋的清风,一行人开心地向村西大山奔去。

出村,刚刚拐上村西的小路,一座不大的水库便进入了视野,上到坝基俯瞰,碧水蓝天,青山倒影,如梦如幻。一旁木牌显示,这里竟是一处景区,标识周边景点星罗棋布。想过去,这里定是游人如织;看如今,门可罗雀,破烂不堪,几无人至,令人慨叹。

沿水库南面小路悠悠前行,一片丰收景象。一朵朵或红、或白的喇叭花,在蓝天下肆意绽放;梯田里的玉米,翠绿中金光闪闪;一片少见的红黍,笑弯了高高的小蛮腰;地头的花椒红了,恬雅清新的味道沁人心脾;山楂树上,一个个红灯笼,随风舞动,摇曳生姿。几棵高大的栗子树上,密密麻麻满是刺猬状成熟的栗子,三五村民正开着农用车,扛着长长的杆子,来到栗子树下,用力击打着树上的栗子。那“啪啪”的响声回荡在旷野,更温暖着村民喜悦的胸膛。

看村民挥杆的喜悦和快乐,驴友“叶子”禁不住手痒,一把夺过村民手中的杆子,使劲地向栗子树挥去;乖乖女“小马”也毫不怠慢,一改平日习性,像孩童般嘻嘻笑着跑到树下,帮村民捡起了栗子。那一刻,这二人好像不是来驴行,倒像是农民雇的收栗子的钟点工。

“该走了,该走了”。在队长不停地催促下,几位爱劳动的女驴友,才极不情愿、恋恋不舍地重又踏上前行的步伐。

此情此景,脑海瞬间竟蹦出一句,风马牛不相及的唱词,“路边的野花你不要采”。不过,过后想想,这唱词用在这,也还是有点道理的。

咱是来驴行,不是来打栗子的啊!

“老乡,从这上山怎么走好?”看见靠近山顶那石人了吗?从这里照直走最近,但不好走,从右边山梁可以转上去,但挺远。“怪使滴慌”的,上去干啥。

听罢老乡的言语,队长嘿嘿一笑,看以往地图轨迹,毅然决定,照直登山。

近几次驴行,不知咋的,总莫名其妙遇到些许的意外,心里不禁有些担忧。早上出门时,悄悄问队长:今天路线咋样?队长说:很成熟的线路,路很好走,不累!可看眼前的大山,茂密的植被,坡度很大的山体,心里的小鼓,竟咚咚敲了起来。“这好像与队长说的不太一样啊,千万千万别出现什么意外”。

踏着村民爬山踩出的痕迹,众驴跟着队长义无反顾地向山顶奔去。

初秋的旷野,山花烂漫。路旁的苦菜花、山菊花、马兰花随处可见。那金黄色耀眼的山菊,让你忍不住驻足嗅探,品味那淡淡的清香。一簇簇的胡枝子花,静静绽放,不温不火,从从容容装扮着秋日的色彩。路旁不时出现的南沙参,在晨风中,轻轻摇曳着紫色铃铛,赏心悦目。别处的南沙参,只是偶尔的几株,而此地的南沙参,则几乎遍地都是,让我过足眼瘾的同时,也终于确信“南沙参在泰山周边广泛分布”的事实。

走着,走着,说话间山势渐趋陡峭,灌木愈加茂密起来,村民登山的痕迹,开始断断续续,时隐时现。带队前行的队长,不时停下脚步,查看手机轨迹,选择、比较、寻找着前行最佳线路。

在一处写有“石人峪”三字的山崖旁,队伍第一次失去了前行的方向。队长说:地图轨迹显示,路就在这里,但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直行是稠密的灌木,根本无法行走,一旁是粗壮高大的荆棘,也不可能。无奈之下,还是队长,拿着登山杖就开始了迂回探索,终于在右下方,找到了一段可以前行的路线,大家紧跟其后左冲右突,迂回十几米,方在一棵松树下,回归到了村民登山的轨迹。

站在松树下喘口气,眺望远山、村舍,只见黛青色山峦连绵起伏,白墙红瓦的山村,错落有致地镶嵌在一片绿海中,风光如画。“叶子”开心地举着手中的沙参花玩起了自拍;队长望着“老吴”夫妇,含笑不语;快乐“小马”,此时却一反常态玩起了深沉,那表情似乎还沉浸在刚刚迂回前行的艰难中没有走出。

小憩片刻,队伍继续前行,路愈发的陡峭,前行每一步都变得艰难起来。看队长登山杖忘带,我便责无旁贷地冲到队伍前面,当起了开路先锋。

这开路先锋真不是好当的。驴行的路多数是山野小路,有的根本就不是人走的路,甚至连动物都不走。今天的路,原以为会如队长介绍般轻松自在,结果上来就是个下马威。这余下登顶的路,万万没想到,竟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艰难。

路至少应该十多年无人光顾了,越往上走,路越是被杂草和灌木覆盖的严严实实。忍受着蚊虫的叮咬,“小针刀”的按摩,挥舞着登山杖,不停地清除灌木间的蛛网,用力击打着拦路的枯枝败叶,不时提醒着后面驴友注意的事项,在闷热的灌木丛中艰难爬行。好在这一段,不管怎样,总能找到路,拽着杂草、灌木,攀爬还能坚持。

上到海拔739米之处时,队伍拉开了距离,走在前面的我与队长、小马,突然看不到后面的驴友,大声的呼喊也无回音,考虑到“老吴”夫人体力可能储备不足的情况,以及今天登山的难度,队长赶紧叫停,原地休息,等候他们的到来。

松树古藤下休息,本应十分惬意,但密不透风的植被,却让人如坐蒸笼,每个人都汗如雨下,唯有不停地补充水分。“屋漏偏逢连夜雨”,最需要水的时候,我却不小心,将一瓶水滑落山崖,令人十分懊恼。

忐忑不安地张望、等待,十几分钟后,“老吴”与夫人、“叶子”终于气喘吁吁地赶了上来,心中悬着的石头一下落地。稍事休整,一行人又继续开始攀爬。

前行不到十米,树木突然稀疏,一大片带刺的“小针刀”措不及防,拦在面前。这种外来物种太可怕、太可恨了,几乎每次遭遇,都会让驴友们遍体鳞伤。走在前面,我只好不停地用登山杖击打、挑开,尽量减少对大家的伤害,小心翼翼通过。尽管如此,胳膊上仍然留下了一道道光荣的印记。

刚刚走出这片恼人的“针刀林”,还没来得及喘口气,随之而来的则是更加让人难以忍受的稠密连翘。“太甲山”、“梯子山”的连翘虽然高大、茂密,但背着包,或弯腰,或蹲行,“蛄蛄蛹蛹”总能钻的出去,而这片连翘,你不卸下背包躺平,根本钻不过去。让人恐怖的是,这样的地方竟有数处,躺平前行竟是一个接着一个。

此时,看几位女驴友,一个个面无表情、疲惫不堪,体力似已消失殆尽。队长一方面招呼大家赶紧补充水分,一方面不停地给大家鼓劲加油。“不远了,马上到,坚持就是胜利”等等。

接近山顶还有三十几米时,一大片连翘霸道地横在了眼前,左边是光秃秃陡峭的巨石,右面是深不可测的山涧,前行突然无路可走。与队长不停地探来探去,就是找不到前行的线路。刚开始,大家还没什么,但十几分钟过后,每个人都焦虑了起来,纷纷加入了探路的行列,但结果均无功而返。怎么办?队长说:实在不行,只能原路返回。返回?这怎么可能,但不返回,又能怎样?真是进退维谷,骑虎难下,举步维艰,那一刻,心都要崩溃了。周末不好好在家休息,非要出来自虐为何?但回头想想,队伍中属我年龄最大,大家都在看着我,我要是退缩了,这今天的驴行就彻底玩完了。不行,决不能后退,一定要杀出一条路来。我相信,路就在前方,只是眼前被这大片的连翘遮挡住了线路,趟过去,一定会柳暗花明。想到这些,我与队长说:大家都原地休息,余下的我来,随后,从包里取出自带的简易锯子,对着挡路的连翘开始了清理。一棵、两棵……,十几分钟过去,终于打通了长达近五米的通道,引导众驴安然通过。

从7:26开始,至11:08,经过3小时40多分钟的拼搏,所有驴友终于顺利登上了海拔893米的“石人峪”顶。

冲上山顶的那刻,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路线的选择太重要了,一旦选错,连回头的机会都没有,而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人生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坚持就是胜利!

以往驴行,再险的路段,都不忘留下几张照片,但这次过后翻看相机,这段路竟无留下一张照片,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无限风光在险峰。蓝天白云下,伫立在山花烂漫的顶峰,远眺四周黛青色山峦,众驴友心旷神怡,全然忘却了刚才攀爬的艰辛。

休息片刻,恢复下体力,一行人跟随队长,沿山脊,悠悠地向传说中美丽的“云中草原”走去。

山脊之上,护林员踩出的小道弯弯曲曲,两旁青松苍翠,野花摇曳,微风不燥,山河壮美,行走其间,神清气爽,物我两忘。

一处斜坡之上,一大片红菊、马兰灿烂绽放,引诱的众驴友纷纷驻足观赏拍照,好色之情溢于言表。走着走着,一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我的好奇,这山顶之上,怎会有这么多的水生植物--红蓼?看来这“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说法一点不虚。“数枝红蓼醉清秋”,这大片大片的红蓼,醉了清秋,更醉了众驴友的心。你看,那驴友“小马”,早已醉卧“红蓼”了。

继续前行,蓦然回首,峡谷中“七星台”风景区的“鹊桥”、光顾不久的“岳滋村”,一览无余,尽收眼底。蓝天白云下,魔幻般的光影,将这片山林打造的如梦如幻,恍若仙境。

云中草原到了,只见海拔880米的山顶之巅,平坦舒缓,虽不辽阔,但面积也是十分的壮观,极目眺望,远处的“齐长城”竟模模糊糊。队长说:这片草原,几年前来,都是清一色齐腰高的“黄背草”, 微风吹拂,醉人心怀。如今一些外来物种的侵入,这“云中草原”的景色,比以往逊色多了。说话间,远处一簇高大的芦苇引起了我的兴趣,急步近前观赏。只见这芦苇高大茂盛,白色芦花随风舞动,令人遐思。芦苇并不稀缺,但在海拔近千米的山顶,能有如此茂盛的芦苇,就不得不让人赞叹了。

存在就是合理的,有时看似一些不合常理的事情,其实背后一定有他存在的理由。

来“云中草原”,除了欣赏山顶草原的独特风光,远眺那古老的齐长城外,其实,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在“三界碑”打卡。这里是济南莱芜、章丘与泰安岱岳区三县(区)交界之处,站立在“三界碑”旁,一脚踏三地,豪迈的情怀会油然而生。

时间近午,欢声笑语中,在队长的带领下,众驴友沿山脊,踏上了返程的线路。

小路弯弯,缓缓下行,行走在松、槐杂植的密林中,耳听啾啾鸟鸣,鼻嗅阵阵花香,眼观浅秋风光,心神荡漾。

路旁一棵高大的树木,远观火红一片,近视竟是红彤彤成熟的小山楂。这没有嫁接过的山楂,个头虽小,但却酸甜可口,儿时,秋日登高望远,爬山采摘,这是最爱,今日得遇,焉能放过。来到树下,扯着枝条,不管“三七二十一”便撸了起来,直到一塑料袋装满,方才不舍而去。

这就是原汁原味的“齐长城”了,队长指着路旁一段一米多高的石墙说到。齐长城在济南附近并不少见,但不得不说,这段齐长城,应该是最原始,保存最完好的了。这段齐长城,现在看,不过是碎石垒的一道矮墙,并不算什么,但在两千多年前,齐鲁争霸的冷兵器年代,其作用却是重大的。这附近的山,几乎都是土山,建造这长城的石头,仔细观察,应该大多都是从山下运来,想想这是多么的费工费力,这是多大的工程啊。现在有些人常常妄自尊大,厚今薄古,看看这古老的长城,想想古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需要我们学习继承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队长,真是原汁原味的“齐长城”?驴友“叶子”带着疑惑的眼神望着队长。队长说:怎么了,这还有假?“叶子”不好意思低着头,小声说到:队长,不是的,来时有人交代任务,让我务必从“齐长城”上带点土回去,我怕弄错了,回去不好交代。“谁要这长城土,回去干啥?好有意思。”我不禁哑然失笑。

看“叶子”在长城上虔诚取土,大家耐心休息等待。十分钟过后,“叶子”心满意足地走下了长城,队伍起步前行。来到一棵老杏树下,队长指着一处坍塌的缺口说,就是这了,翻越此处,即是下山的标准线路。看时间,此时已经是12.55分了。

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今日则是上山不容易,下山也难。自此,一路下行,过“连天泉”、“燕窝崖”……,捡栗子、背南瓜、擦肩剧毒的假兰花(乌头花),出出溜溜下到沟底时,已经两点有半,几近晕脱,直到几杯冰镇“大窑”入肚,浑身通透,方才悠悠醒转过来,一盆的五花肉炖豆角,整整吃了六碗……

(宋永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5

标签:章丘   南沙   连翘   长城   灌木   山顶   村民   队长   草原   叶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