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钉子户张秉爱,全村搬迁剩她不走,19年后的结局令人唏嘘

读者朋友们,在阅读文章之前,辛苦您动动小手点击一下“关注”,我们将持续更新历史故事,既方便您后续的阅读,又可以与志同道合的读友进行讨论,感谢您的支持。

“在农村只要能吃苦,生活不比城市差”,秉承着这样的思想,张秉爱送走了一个又一个外迁的村民。

张秉爱所在的村子位于三峡工程附近,当地的村民都已经根据国家的政策纷纷外迁,而张秉爱则成为了村子里唯一的“钉子户”。

张秉爱坚持留在这里的原因无他,就是为了生活,她担心离开村子之后自己找不到谋生的方式。

可是随着三峡工程的推进,张秉爱也逐渐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生活上的种种不便迫使她离开这里。最终张秉爱选择了离开,离开后的她结局令人唏嘘。

当初张秉爱为何坚持不离开?离开之后的张秉爱过得怎么样?

最牛钉子户

张秉爱是湖北秭归的一个传统中国农妇,她在父母的安排下与身患残疾的丈夫结婚,还生下了一对儿女。

由于丈夫没有工作能力,张秉爱一个人撑起来整个家庭,她凭借刻苦耐劳的性格,靠着家里面的一亩三分地养活了全家。

对于张秉爱来说,脚下的土地就是她们一家赖以生存的保障,一大家子人都靠着这些土地来生活,可以说这片土地已经与张秉爱融为一体了。

她每天的工作就是下田干农活,不管风吹雨打都坚持劳作,因为这里就是张秉爱所有希望的来源。

张秉爱有一双儿女,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他们养大,这样以后的日子就可以好过一点,看到一家人其乐融融是她最大的快乐。

此前张秉爱流产了好几个孩子,所以她的身体状况也并不是很好。

不过张秉爱很少抱怨生活的不公,她有着传统农民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虽然有时张秉爱也会被生活的重负压的喘不过气,但她别无选择。

因为张秉爱是家里面的顶梁柱,这片土地就是她的一切,所以她必须要坚持下去。

在三峡工程开始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秭归县的移民外迁潮流,可张秉爱对此却不以为然,因为这片土地就是她的所有。

张秉爱担心一旦离开了这里,她会不适应外面的世界,届时一家人的温饱都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难题。

生活在水库淹没区水位线以下的村民,主要有两种外迁的方案,要么就是离开村子,要么就是不断后移。

国家为了能够减轻当地的资源压力,对离开这里的居民给出了丰富的补贴,因此很多人都会选择直接外迁,但张秉爱却从未考虑过离开。

从1996年到2002年,许多村民都在两期移民工程中陆续离开,渐渐的村子也失去了昔日的热闹。

唯独张秉爱一家迟迟没有搬走,最后成为了村子里的“钉子户”,工作组曾经多次劝说张秉爱离开,但是她面对任何压力都依旧选择了坚守。

当江水上涨的时候,张秉爱就会带着全家往后挪,全家都住在一个简单搭建的小棚屋里。

虽然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只要能够下到地里干活,张秉爱所有的烦恼都会烟消云散。

在张秉爱看来,只要自己还能够劳动,就要坚持在地里工作。

张秉爱代表了许多农民的观念,在他们看来土地能够迸发出无穷的力量,这与现在很多人向往城市化的观念大相径庭。

其实张秉爱之所以会对故土如此留恋,还是因为这是她唯一的生存之路,只有土地才能让她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在乡亲们离开当地之后,村子里的土地就都成了张秉爱的“新天地”,她在这里种上了一片片的农田和树林。

每当张秉爱看到这些劳动成果时总会感到十分自豪,她还期待着几年之后能够看到硕果累累,然而这并不能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相比于大城市,农村的收入和福利待遇都要差一点,但是张秉爱却认为在农村里好好干过得不比城市差。

随着工程的推进,工作组也多次劝说张秉爱离开,每次她都会搬出移民条例与工作组争辩,就是坚持不走。

不过张秉爱一个人的力量,终究还是无法与时代的洪流抗衡,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秉爱也渐渐感受到了作为“钉子户”的压力。

时代的洪流

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通过了修建三峡工程的决议,并决定在2年后正式开工。

消息一经公布就在全国范围内引发热议,大家都对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十分支持,也十分期待工程的早日完工。

可是对于湖北、重庆等地的居民来说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因为工程的开展就意味着130多万居民要离开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将来也没有机会再回到家乡。

为了当地民众的安全,政府规定在2009年之前,所有生活在水位线以下的居民都要离开。

张秉爱所在的村子就在这个范围以内,当外迁名单公布的那一刻,村民内部立刻就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有的人在村子里干了一辈子,坚持不肯离开这里,有的人则十分向往外面的世界。张秉爱属于前者,她对外面的世界感到十分恐惧。

对于张秉爱来说土地就是她的一切,不过后来她得知了这项工程的重要性,内心也开始有一些动摇。

后来村干部也来到村子里宣传,将国家的迁移政策给村民们介绍了一遍,听完之后大部分人都表示愿意搬迁。

因为政府答应会协助村民的搬迁,而且搬迁地的生活条件和发展前景都会更好,政府还会给每家每户一笔补偿款。

在政府的鼓励下,很多村民都纷纷开始了搬迁,但这一切对于张秉爱来说却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因为她坚信农村的生活要比城市好。

家里还有一对儿女要上学,残疾的丈夫也需要照顾,那一笔补偿款对于张秉爱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就在张秉爱下定决心留在村子的时候,其他村民已经开始了热火朝天的迁移,1996年6月1日第一批移民正式开始上路。

他们背着大包小包,踏上了未知的征途,看着生活了几十年的故土逐渐离开自己的视野时,很多人还是没能忍住眼中的泪水。

毕竟在中国人的心里,乡土情怀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无论外面的生活多好都比不上自己的故乡。

有的人甚至还后悔了,哭喊着要下去回到自己的故乡,身边的人则说现在家都已经没了,不要再给国家添乱了。

就是在这样的相互开导下村民们逐渐离开了这里,等待着他们的是美好且未知的新生活,不过这一切都与张秉爱没有关系。

眼看着认识了许多年的村民一个个离开,其实张秉爱的内心也十分纠结,她虽然十分不情愿离开故乡,但是也不禁怀疑自己的坚持是不是正确的。

在张秉爱看来,自己和丈夫倒还不要紧,可万一因为坚持耽误了孩子们的发展,那就麻烦大了。

有一天张秉爱看到邻居正在收拾行李,本来打算带着笼子里面的鸡一起走,可能是笼子没关好,那只鸡直接飞了出来。

这只鸡深深触动了张秉爱的内心,她觉得连一只鸡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故乡,自己为什么就不能够坚守此地呢。

于是张秉爱下定决心要留在村子,并开始了自己的“钉子户”生涯,可是问题也接踵而至。

因为村民的外迁,村子附近的学校也陆陆续续的停办了,孩子们只能够去更远的地方上学。

为了减少孩子们在路上的时间,张秉爱不得不选择让孩子住校。

可是住校带来的就是生活成本的增加,靠着村民留下的土地,张秉爱也算勉强能够度过难关。

靠着在土地种上果树,张秉爱一家的收入也略微有所增加,但除了生活成本以外,孩子们的不理解成了压垮张秉爱的最后一根稻草。

孩子们开始指责张秉爱的“钉子户”行为,尤其是上了高中的儿子,他认为母亲应该要配合国家的政策。

毕竟搬出去的村民都已经开始有了稳定的生活,而自己家却还要在这里苦苦坚持,渐渐的孩子的成绩也出现了下滑。

一系列的压力让张秉爱坚守的信念开始动摇,最终她选择了顺应时代的潮流,可等待她的又将是怎么样的未来?

钉子户的前途

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离开,张秉爱的内心感到十分孤独,可是问题并没有因为她的坚持而减少。

搬走之后的村民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于海拔175米以上的地方修建了一条公路,公路的出现为村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不过张秉爱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改善。

村子里仅剩下张秉爱一家,蓄水线也已经来到了135米,由于村子距离江边并不是很远,万一水位上来了即便是175米以上的房子都很危险。

张秉爱的头上每天都悬着一盆水,不知道哪一天江水就会冲到她的家里。

随着孩子高考落榜,家里面的水电也全部停掉,再加上不断上涨的水位,张秉爱终于还是坚持不住了。

在坚持了7年之后,村子里除了张秉爱已经没有其他人,最终在工作组的劝说下,张秉爱突破了内心的障碍,作出了早在7年前就应该做的决定。

张秉爱一家获得了一笔丰厚的安置费,一家人都搬到了公路附近的安置房里,儿子也获得了进入部队当兵的机会,这一刻张秉爱才意识到搬出来的好处。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当初张秉爱还不理解为什么要搬走,现在她知道自己的坚守都是徒劳的。

为了坚守在村子里,张秉爱让家人忍受了7年的苦楚,醒悟过来的她后悔不已。

当时的张秉爱因为对未知的恐惧选择固守,在她看来至少熟悉的村子能够给她安全感,她甚至将橘子树移植到了175米以上的地方,以为这样就可以一直生活在这里。

事实证明了个人的力量还是无法与时代的洪流抗衡,墨守成规带来的使更多的麻烦,生活也不会因为坚守而变得更好。

7年的时间过去了,从1995年开始三峡地区130多万村民开始迁移,现在他们都已经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秭归的脐橙现在已经闻名全国,当初搬走的村民生活有了全方位的提升,就连最后搬出来的张秉爱也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搬走之后张秉爱一家不用再担心交通的问题,四通八达的公路让他们可以去任何地方,孩子们也都有了自己的工作。

张秉爱夫妻二人靠着此前的积蓄,再加上孩子们已经有了收入来源,一家人不用再为一日三餐而担忧。

后来张秉爱还建了一所新房子,她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十分满意,回过头来看当初坚守的7年,张秉爱也只是一笑置之。

她明白了生活总是要向前看的,如果当初知道现在的生活会过得那么好,她早就已经跟随外迁的村民一起开始新生活了。

结语:

三峡工程对于后世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当地居民为工程作出的牺牲都是有意义的,国家和民族永远都会记得他们外迁的壮举。

诚然,对于农民来说土地就是他们的一切,但这并不意味着离开了土地他们就不会过得更好,张秉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初张秉爱因为恐惧而让自己的家人吃了不少苦,如今因为打开内心而让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如此显著的对比已经说明了一切。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国家作出的决策是无比正确的,三峡工程也必将会继续发光发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钉子户   都会   工程   全村   水位   村子   村民   当初   年后   家人   结局   土地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