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或心脑血管病及三高症等的防治与小肠受盛化物关系密切

心与小肠互表里,心脏病或心脑血管病及三高症等的防治与小肠受盛化物关系密切。


一,心与小肠病机因素

《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主神明主血脉。

故神明失主和血脉不利,是心的根本病理或基本病机。

心与小肠互表里,其相关疾病,临床上症状表现特色与防治因素:

1.心气虚、心阳虚、心阳闭脱。


2.心血虚、心阴虚、心阴亏败。


3.心火亢奋、痰火扰心迷窍。


4.心血瘀阻、塞痛。

5.小肠寒热失调、气化升降胀迫。


6.及心脑血管病及高血脂等三高症。


心脏病的防治中药调理,以“益气生津、祛瘀化痰湿,或温清、补消、泻渗"为法。


二,心与小肠的辨证因素

脏腑气血阴阳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活动的中心,各种原因导致的病变或发展,实际上都是脏腑功能失调的反映为主特色。

中医的辨证方法及防治调理尽管多种多样,而且各具特长,但是其各种辨证方法最终都终落实到脏腑部位上。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为脏属阴,小肠为腑属阳。

心位于胸中,小肠位于腹部,位置位势虽相距甚远,但中医整体辩证或经络阴阳因素上由于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脏腑表里关系,其在生理上或病理性上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的关系。

心主血脉心主神明等生理功能支持管理,有等小肠维持的“受盛化物”的生理功能升降气化循环的新陈代谢是密切联系。

小肠作为“受盛之官”,在“受盛”时可泌别清浊,其中清者可被吸收,经脾气散精而上输于心,以养其心,并助心化生精血;浊者则下输大肠及膀胱而排出体外。故说“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其特色或气血阴阳调和“对心脏病或心脑血管病及三高症等"为主题,具有理论实践意义指导作用。


三,心气虚、心阳虚、心阳闭脱;心血虚、心阴虚、心阴亏败;心火亢奋、痰火扰心迷窍;心血瘀阻、塞痛,小肠寒热失调、气化升降胀迫;及心脑血管病及高血脂等三高症形成,中医“心与小肠互表里"理论,或“自适应、自组织、自调节、自稳态,天地人相参,精气神一体"性,对心脏病或心脑血管病及三高症等的防治具备临床实践调理重要性。

心病和心脑血管病及三高症的病因除了正虚失养外,还容易为火热之邪、情志波动,瘀血阻滞、水饮痰浊、津气失调所伤。心脏病或心脑血管病及三高症等的防治,中药调理应首选属于心小肠归经药物为最高境界。


本文为原创文化知识共享。


如使用不当,概不负责,并保留有关法律权益。原创作者罗占光 。由医道之窗蓝玉堂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小肠   心脏病   寒热   心火   脏腑   表里   血脉   心血   阴阳   因素   关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