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运动和朝鲜

一、从全球语境看三一运动前后的朝鲜社会与文学

解释韩国近代文学非常熟悉的框架仍然是国民国家的观点。在被编入西方近代以后,这种将韩国近代文学主要放在国民语和国民文学为中心进行理解的态度得到了非常有力的支持,直到今天。他们居住在非西方的一个边缘地带,受到以国民国家为基础的西方近代的冲击,必须创造自己的文学典范,但在经历了日本的殖民地之后,这种观点具有了更强的说服力。解放后,情况似乎有所好转,但反而更加强了。在殖民地时代,即使是通过日本,也有不少可以连接到世界的东西,因此其中有不少人还在摸索脱离国民国家框架的其他解释。但是独立以后,由于对克服分裂的统合国家的渴望,国民国家论以外的其他想象力的空间反而变小了。

试图在国民语和国民国家的框架下解释韩国现代文学的努力,尽管有其部分说服力,但却是非常狭隘和不充分的。因为韩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文学家们并不想把自己的文学反思束缚在国民文学的框架里,而是在全球的背景下进行创作。反而因为过度的宇宙主义和国际主义,失去了具体的地盘,甚至发生了触礁的事情。但是,后世文学史家或研究者只想在国民文学的框架下阅读这些东西时,很难正确地读懂其文脉,这是理所当然的。

整个韩国现代文学史都是如此,特别是在阅读3.1运动前后时期的文学时,这种观点更为重要。因为三一运动本身就发生在结束一战的国际政治层面上,而且这一时期很多韩国作家都是在这种全球背景下看待自己和共同体的。策划3.1运动的日本留学生和海外志士都受到了在巴黎举行的和会的极大刺激。当然,韩国知识分子对一战的兴趣在和会之前就存在。因为一战不仅牵涉到欧美,日本等东亚国家也牵涉到其中,所以朝鲜的知识分子也不得不关注。崔承九1915年在《学之光》中写下《贝尔吉姆的勇士》,也不仅仅是出于对欧美战争本身的关注。另外,作为一战的一部分,在东亚发生的日本和德国的战争中,日本占领了青岛,之所以密切关注,也是因为考虑到了日后日本帝国对东亚的统治和朝鲜的独立。日本对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时,认为这是日本企图殖民中国的开始的留日朝鲜人青年与中国大陆和台湾的青年留学生在日本成立新亚联盟党,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事例。但这些都比不上朝鲜知识分子对和会的关注。随着和会开始,美国威尔逊提出民族自决主义,朝鲜知识分子觉察到这一事态将带来的影响,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里。实际上,无论是滞留在日本的朝鲜知识分子为响应这一主张而策划了万岁运动,还是海外知事得知这一消息后争先恐后地派出代表,都是因为他们相信该和会的决定是可以左右朝鲜命运的决定性事情。因此,为了解释3.1运动前后的韩国文学,首先要从非西方殖民地的角度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会的过程和意义。


二、从非西方殖民地看一战与和会

1870年德国统一后,踏上资本主义膨胀之路的欧洲国家发现在欧洲内部很难再扩张领土,于是纷纷向外进军。由于工业化,商品出口市场和原料供应地的扩充迫在眉睫,而中欧随着德国的统一领土被划定,在欧洲内部寻找新的土地已成为现实。最终,整个欧洲面向亚非,但彼此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折中和妥协变得困难。一时之间,绅士的解决似乎是可能的。1884年在德国柏林,欧洲各国聚集在一起,像用尺子量一样划分非洲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事例。在避免国家间战争的同时,也发挥了分享非洲土地的绝妙妥协。实际上,尽管是一场殖民地争夺战,但由于包装成文明化和进步,也掩盖了内部矛盾的暴露。然而,试图殖民非洲乃至亚洲等地的欧洲国家最终未能调和自身的利益冲突,那就是一战。虽然是从奥地利、匈牙利双重帝国的一个领土萨拉热窝开始,但其核心是立足于民族主义的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的冲突。

一战爆发后,亚洲的知识分子对欧洲不再抱有希望。一直以来,亚洲国家被欧洲近代所迷惑,想要一味追随。英国的工业化和法国的共和国理念是亚洲各国都想学习的模式,所以亚洲的知识分子们都想方设法学习欧洲的近代。虽然在此过程中目睹了柏林会议,对近代欧洲文明多少有些诧异,但由于将其视为暂时的、偶然的,仍然对欧洲近代抱有强烈的信任。但是看着一战的爆发,对欧洲近代抱有幻想的事情已经不再可能了。才意识到,欧洲提出的所谓文明化和进步,其实不过是个幌子,不过是争取欧洲之外殖民地的斗争。对欧洲的这种偏离行为一针见血的亚洲智慧就是泰戈尔。泰戈尔也一度是欧洲近代的猛烈追随者。目睹英国瓜分班戈尔的过程中,泰戈尔对英国帝国主义持批判态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泰戈尔正式开始批判欧洲。1917年出版的《民族主义》就是这种批判的集大成者。不局限于欧美的民族主义批判,对照搬欧洲帝国主义的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也进行了强烈批判。

关注一战和会的韩国知识分子对欧洲近代产生了更强烈的不信任。把希望寄托在威尔逊民族自决主义上,策划全民族万岁运动的朝鲜知识分子看到和会的过程,对欧洲不再抱有希望。最主要的是战胜国的态度。威尔逊的民族自决主义原本适用于所有殖民地,但经过巴黎的会议,变成了欧洲地区的战败国殖民地。曾是战败国奥地利匈牙利双重帝国殖民地的捷克获得独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而同样是欧洲国家,作为战胜国英国殖民地的爱尔兰却没有获得独立。因为英国是战胜国,所以不属于英国。何况非西方的殖民地完全在关注之外。不用说战胜国的殖民地,连战败国的殖民地都没有获得独立。在亚洲和非洲,战败国德国的殖民地国家不仅没有独立,反而摇身一变成为战胜国的殖民地。以非洲的卡梅隆为例,甚至出现了战胜国英国和法国分治的怪现象。中国青岛曾是战败国德国在亚洲的殖民地,后来被战胜国日本占据。在这种情况下,曾是日本殖民地的朝鲜完全不可能独立。目睹巴黎和会这一结果的朝鲜知识分子逐渐改变了世界观。那就是欧洲的近代永远不再是我们应当遵循的文明典范。也就是说,人类要想象一个不同于现有欧洲所展现的世界的新世界。以美国为中心建立的国际联盟也只是改变了外表,所以只不过是欧美的潮流。当年在废墟上重新开始的呼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出的。


三、作为欧美近代批判的《标本室的树蛙》

支配廉尚燮《标本室的青蛙》的定调是忧郁。演讲者离开首尔,经过平壤去南浦见金昌亿,也是为了摆脱忧郁而转换心情。在南浦见到金昌亿后回京后,这种忧郁很难平息。当然,见到金昌亿以后,知道朝鲜存在着这样的人,多少也得到了一些安慰,但由于未来的不明朗,仍为忧郁所煎熬。但是演讲者不会像金昌亿一样失去精神。与无法战胜与世界的不和而跑到其中燃烧身体的金昌亿不同,说话者准确地测出了自己与世界的距离。有时因为距离太远,想打退堂鼓,但还是回到原点,守住自己。有时因为距离太小,会感觉到想把自己扔到其中去改变世界的诱惑,但会感觉到无法改变世界,只有自己会消失的危险,就会回到原来。但是演讲者始终没有放松警惕。

真正让我们确认这种忧郁的不是说话者,而是通过他遇到的金昌亿。金昌亿因3.1运动被检出监狱,后来被释放,现在在南浦以狂人的身份生活。观察他为什么疯狂是阅读这部小说的一个线索。由于参与3.1运动,在狱中生活的过程中失去了家人。妻子和别的男人有外遇后,她失去了支撑自己的希望。这个包袱沉重到让人想放弃这个世界的诱惑。正因为如此,读这部小说的人才会被诱惑把金昌亿的忧郁和疯狂与3.1运动的失败联系起来,这种解释有其根据。因为他虽然高喊“朝鲜独立”,但不仅没有独立,还经历了自己的身体被约束,连家人也被解体的悲痛,失去了知觉。

但是这种解释是只想在国民国家的框架下看的想象力的产物。对于金昌亿来说,日本这个帝国无疑是一面巨大的墙,但并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真正被金昌亿视为怪物的不是日本帝国,而是被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武装起来的欧美近代。这一点,从金昌亿批评国际联盟,打出东西联谊会的招牌就可以看出来。疯狂的金昌亿盖了一栋三层房子,叫东西联谊会,象征着在幻想中努力解决现实中难以克服的东西。所谓国际联盟,不过是欧美帝国主义国家的伸张开张。威尔逊的民族自决主义消失的地方就是国际联盟。战胜国想把战败国夺走的殖民地加起来成为更强大的帝国,而协调这一过程利害关系的正是国际联盟。英国和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进一步扩大。一战之前,只有非洲的北部部分地区和南部部分地区是英国的殖民地,塞西尔·罗兹公开喊出的通过修建从埃及开罗到南非开普敦的铁路实现英帝国扩张的梦想似乎是不可能的。然而,英国夺取了中部非洲的德国殖民地,将该地区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这表明塞西尔·罗兹的梦想不是在铁路上实现的,而是在殖民地层面上实现的。在凡尔赛会议之后的1922年,法国在马赛举办了国内殖民地博览会,1931年,法国以“只用一天就搞定世界”的口号,在巴黎举办了国际殖民地博览会,可见法国对帝国殖民地的争夺非常激烈。正是国际联盟来讨论和管理这一切。一战后,除了霸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变化。金昌亿非常清楚这一点,因此批评欧美国际联盟,并幻想地成立东西联谊会作为替代方案。

作品中的画手与金昌亿对世界的认识产生了很大的共鸣。凡尔赛和会及其结果产生的国际联盟不过是过去欧美帝国主义的伸张开业,没有非西方殖民地的自我认识,根本无法带来世界和平。因为不能再把世界的命运交给欧美势力,所以必须建立包含非西欧殖民地利益的新的全球组织。和金昌亿对话后,在寄给首尔朋友的明信片上写道:“我无论如何也不能把事情当成别人的事”,作为演讲者的我和金昌亿分享了对世界的认识。后两段是这种认同的主要内容。

“火的审判不是结束了吗?救主大战中惨烈的硝烟弹雨就是火的审判。”但这场战争为什么会发生?这个世界是物质万能金钱万能的时代线没有睿智没有五伦没有爱的是。是不是因为这个物质,人心被骂玷污了,父子兄弟反目成仇,夫妻不和,左邻右舍一村一村……于是一国与国,相争,毕竟不是因为物欲遮蔽了人心。因此,根据弱肉强食的大原则,世界各国之间以疏识相待,这就是救主大乱,但现在火的审判也结束了。

回名叫什么呢?因为有国际联盟,所以国际和平协会?世界和平会?那也不行!东西方第一要务是联谊,所以叫“东西联谊会”

前者的引文是关于一战的,后者的引文是关于巴黎和会之后成立的国际联盟的。

演讲者虽然分享了金昌亿对现实的批评,但对建造三层房子,在上面挂东西联谊会的招牌的幻想方式并不认同。因为他们知道,这种想法不过是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自我安慰,不能改变世界,最终只会产生针对自己的暴力。比起盖三层房子、挂招牌的方式,在现实与世界的紧张中,了解怪物的真面目,并从全球层面寻求拆除怪物的方案,这一点更加重要,因此金昌亿与之保持距离。在见到金昌亿之前,并没有清晰地了解自己所经历的忧郁。在和金昌亿相遇后,他明确地知道了这个身份,选择了和金昌亿不同的道路。我没有头脑清醒,但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沮丧了。旅行起点上的抑郁和终点上的抑郁性质不同。这不是因为毫无防备地被放在七星板上的危机感,而是因为在准备新未来的过程中感到茫然而产生的忧郁。


4.寻找欧美近代以后

一战及其和会给亚洲知识分子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以至于对欧美近代抱有幻灭已经成为普遍的事情。问题是找到那之后。在欧美近代以后,人们对什么样的世界是可行的进行了各种讨论,但很难如此轻易地达成协议。因为批判欧美近代当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拯救欧美近代以后的新世界更是难上加难。目前的争论是苏联是否真的是这样的世界。一战期间,俄国爆发革命,社会主义苏联成立,许多世界上的知识分子就把它看成是欧美近代以后的新世界,激烈地投身其中。经历过一战的卢卡奇对欧洲资本主义产生怀疑,并迅速倾向于社会主义苏联,就是其代表性的事情。卢卡奇在写那本著名的《小说的理论》的时候,对社会主义几乎不感兴趣。但欧洲国家在争夺帝国主义利益的殖民地过程中爆发战争后,迅速倾向于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并转向苏联社会主义。德国等欧洲期待的社会主义变革没有发生,列宁就对非西方殖民地的反帝国主义运动寄予厚望,特别是动员亚洲的民众。1920年在阿塞拜疆的巴库举行了以穆斯林国家为主的会议,1922年在莫斯科举行了以东亚为主的会议。卢卡奇认为列宁的这种努力是一种替代方案。

不把苏联社会主义作为欧美近代替代方案的人也层出不穷。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一战前后为寻找新世界奔走于地球的泰戈尔。对亚洲寄予厚望,约见多位知识分子,欲谋新路。在巴黎和会上,梁启超看到欧洲国家的行为,冲出会场。1924年,梁启超邀请泰戈尔到中国讨论人类的未来,也是出于对泰戈尔这一面貌的尊重。泰戈尔目睹了一战和巴黎和会,对欧美近代产生了幻灭感,并为克服这些幻灭感寻求了新的全球努力,但他并没有将苏联社会主义视为替代方案。

泰戈尔的小说《家与世界》被翻译成德文在欧洲传播后,卢卡奇曾撰文对此进行批判,可以说是在全球层面戏剧性地展现了在想象欧美近代以后这两种潮流的迸发之间提出的紧张。廉尚燮基本上在肯定社会主义本身的志向这一点上与卢卡奇立场接近,但在对苏联动员非西方殖民地参加世界革命的社会主义志向持批判态度这一点上与泰戈尔立场接近。正是这种立场的表现,在1925年写的短篇小说《轮转记》中,既站在工人的基本立场上,又试图对他们保持距离。如果进入轮转期,就不能再从总督府得到许可,对无法理解殖民地处境的劳动者们感到惋惜的目光正是来自于此。这样的廉尚燮想象的是新民主主义。这个在这个时期没有明确表现出来,但在解放以后却坚定地表现出来,这个概念是廉尚燮一生的志向。更不用说,这也正是出于自己对一战后世界的独特洞察。《标本室的青蛙》是他文学的开端,也是韩国现代文学的开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6

标签:朝鲜   金昌   泰戈尔   国际联盟   和会   欧洲   殖民地   日本   近代   欧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