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延昭:真正的“杨六郎”接过父亲旗帜后在历史上表现如何?



咸平二年(999年)冬天,寒风呼啸,冰雪覆盖辽宋边境。当时,契丹铁骑跨过黄河,驰骋在辽阔的华北平原上。当他们以为可以轻而易举地进攻汴京时,却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高峰。此时,随城城墙上,站着一个虎背熊腰、眉目星光的将军。他目光凝视着远方,神色凝重,却又威严。

几天后,他将带领这座边陲小镇和小镇居民,打败这波入侵的敌人。不仅如此,它将成为辽军未来十年难以逾越的高墙。他就是杨六郎——杨延昭,被辽人视为天之子孙。



▲吴尊饰演的杨六郎

1、将帅背后,勇猛善战

杨延昭,原名彦朗,公元958年出生于太原。他是名将·杨业的儿子。在后世流传的杨家将领的故事中,人们更喜欢称他为杨六郎。这一点也被后人误认为他是杨业的第六子。不过,这个名字还有一个比较传奇的来历,这里暂且不提。我们来谈谈杨延昭的童年。那时的他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人交流。但正如人们所说,七岁就显得老了。年轻时,他更喜欢排兵布阵之类的军事游戏。就连杨业也评价他:“这孩子最像我了”。杨延昭长大后,杨业带他入伍,一起作战。雍熙北伐时(986年),杨业命他为先锋,攻打郢、朔。在朔州城下,燕昭手臂被乱箭射伤,但越战越勇。然而,这是父子最后一次并肩作战。



▲影视剧中的杨家七兄弟

同年七月,辽军发起大规模反攻,宋军形势急转直下。陈家谷战役中,杨业精疲力竭,被俘,因友军放弃救援而绝食而死。宋太宗闻讯,勃然大怒,悔恨不已,还任命杨延昭为崇义副使。不久迁江、淮两都按察使、崇义使、定远军节度使,终任元汴都保州(今河北省满城县)按察使。当宋朝给予他与北京官员同等的待遇时,他也继承了父亲的旗帜,逐渐成长为边防名将。



2、智慧与勇气并存,名将成为第一个成功的人。

咸平二年(999年)冬,辽军侵入北宋边境,河北之战爆发。位于边境的睢城(今保定徐水区)自然成为了辽军骚扰的目标,而杨延昭此时正好居住于此。又变了,防御工事还没有准备好,驻扎在这里的几名宋兵陷入了危险。不过,此时杨延昭并不害怕。他命令城内所有的强者都拿起武器,站在城墙上把守。此外,他还命令人们弄湿外墙。由于时值隆冬,城墙上很快就结了一层冰。当辽兵赶到,想要爬城作战时,却发现无法爬城墙。辽军物资不足,试探了一阵,便仓皇散去。这场战斗清楚地显示了杨延昭作为边防将领的沉着和责任感。

另一方面,宋真宗也于同年12月亲自进军大名府(今邯郸市大名县)。皇帝在大名府监视战况十多天,守边各地都没有收到战报。为此,杨延昭多次要求其司令员傅谦派兵增援。在中山府(今定州城区)驻有重兵的伏谦屡次拒绝,这一情况很快就报告给了大明营。结果,伏谦被指控犯有重罪,而杨延昭作为下属,也被传唤到大名那里接受质询。面对皇帝的提问,杨延昭回答得自信而流利,对边境战争也有独特的看法。这样的表现让皇帝非常高兴,称赞他:“这个儿子有他父亲杨业的风格。”这次接见后,杨延昭被授予墨州刺史,并受到丰厚的奖励。



▲本文所示的中山府、大名府、澶州现在的位置

据宋史记载,当年冬天杨延昭返回边境时,刚刚撤退的契丹军队再次南下。面对逼近的契丹大军,杨延昭并没有表现出惊慌的迹象。他冷静地率领精锐部队,在森林茂密的阳山以西埋伏。当辽军发起进攻时,杨延昭率部从北方发起奇袭。他并没有试图一击刺穿敌人,而是放风筝——引诱敌人。面对宋军节节败退,契丹军愤怒追击,想要杀掉杨延昭。战事一路向山西侧推进,杨延昭的埋伏迅速发起进攻。此举震惊了对面契丹军,最终惨败。

这次战斗,杨延昭一马当先,直接活捉了敌方将领,并将其首级作为战利品献给朝廷。好消息传到朝廷后,杨延昭被任命为当地团使,直接掌管该地区的军事和政治大权。而且,宋真宗趁着这个好消息,对宰相说:“杨斯和杨延昭都驻扎在遥远的边境,朝中嫉妒他们的人很多,我正在尽力保护他们。”这样我们才能取得这样的记录。”可见,宋真宗对于杨延昭这样的边防官兵可以说是非常敬佩的。不过,根据编纂《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李涛的说法,这件事发生在咸平四年的可能性更大。据他查阅的北宋记载和辽国资料,咸平二年、三年并无此事件,但咸平四年却有与之相对应的一场战役。当然,这是题外话。下面我们来看看关于杨延昭的另一场传奇之战。



▲宋真宗画像

3、不顾命运,跨界攻击

几十年来一直守卫边境的杨延昭据说偶尔会绊倒。咸平五年(1002年),辽军袭保州。闻讯后,他和同事们迅速率部支援。临近保州,遭到辽军伏击,杨延昭无奈溃败。这次失败,给了政府中别有用心的人弹劾他们的机会。但好在宋真宗非常宽容,杨延昭和杨思并没有受到严厉的惩罚。后来,次年夏天,契丹再次入侵王都(今保定王都县),陷入危险。此时,本来想针对杨延昭的李继轩却不敢前行了。皇帝抓住这个机会,重新启用了杨延昭,并任命他为首都巡视官。回到原位后,杨延昭响应圣旨,上书阐述秋季御敌方略。随后,他又被调回前线。



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攻入澶州,汴京也岌岌可危。到那时,宋真宗已经将杨延昭的部下增加到一万人。按照计划,边境部队相互掩护,牵制辽军。然而,此时辽军已经威胁到了北宋的首都。杨延昭甚至建议部署王超率兵直接进攻辽国,但被他拒绝了。澶州城内,宋真宗再次来到前线督战。就在这关键时刻,杨延昭秘密率军越过边境,直捣辽国。很快,他们就攻克了辽古城,有效地反击了澶州守军。无奈之下,两面夹击的辽军同意与宋军议和。就这样,双方于次年结束了“澶渊之盟”。



▲宋真宗亲自督战澶州之战示意图

4、杨家传统千秋万代

《宋辽条约》缔结后,杨延昭在边境度过了一段平静的时光。直到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他才最终病逝在他奉献一生的边疆战场上。杨延昭既聪明又勇敢,生来就是为了战斗。在担任边防军人的20多年里,杨延昭经常身先士卒,从不坐在后面。杨延昭每次胜利都会向他的部队发放奖励,但从不关心国内的开支。他与士兵同吃同住,军中也有法令和禁令,所以他的军队常常打胜仗。面对自己获得的诸多功绩,他把这些功绩送给了下属,并提拔他们担任更高的职务。有这样的好上司,杨延昭的下属也渴望为他奉献自己的力量,追随他与敌人英勇作战。



对于辽军来说,就是边境上难以逾越的高墙。契丹人认为他是六郎星(天狼星)的后裔,这就是“杨六郎”的由来。契丹人畏惧他,北宋人爱戴他,甚至连需要维持容貌的皇帝也爱戴他。杨延昭去世后,宋真宗十分悲痛,感叹失去了一位良将。随后他命令内部官员护送杨延昭遗体返回家乡进行妥善安葬。灵柩过河朔时,万民哀悼,痛苦不堪。他去世后,家族的家臣和追随者大多都是凭着才干而被聘用的。而他的三个儿子也被招为官,其中就包括另一位杨名将——杨文广。

杨家三代为国效力。虽然不像广为流传的“杨家将”故事那样悲惨,但却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痕迹。回顾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杨延昭家族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盛的一个缩影。当有风雨大雾的时候,总有一群人,一群像杨延昭这样热衷于报国、立志为人民服务的人,脱颖而出。他们把自己的激情融入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这些人物是引导炎黄人民前进的耀眼明星。

参考:

1.《宋史·卷二百七十二·列传三十一》

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六》

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八》

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4

标签:真宗   崇义   宋史   契丹   长编   资治通鉴   边防   北宋   名将   边境   旗帜   父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