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后,英国与澳大利亚可谓是难兄难弟,两国的经济一蹶不振

在阅读文章之前,麻烦看官老爷们点一下“关注”,墨客在这里感谢大家的关注与支持了。

图文|书山里的墨客

编辑|书山里的墨客

英国和澳大利亚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历史渊源。早在1788年,随着英国第一批囚犯被送往澳大利亚后,澳大利亚的殖民地时代就此开始。

随后,越来越多英国移民来到这片新的土地上生活。尽管澳大利亚居民的身份认同长期以“英国人”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澳大利亚人”的认同感也逐渐增强。1931年,澳大利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成为英联邦内的独立国家。

那么,之后英国对澳大利亚得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变化以影响呢?

虽然澳大利亚的政治地位发生了变化,但其与英国之间仍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经济联系。在英联邦经济体系下,澳大利亚一直是英国重要的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供应地,而英国则向澳大利亚输出工业制成品。

二战期间,尽管日本军队对澳大利亚造成了一定打击,但澳大利亚仍站在英国一边参战。

然而,战争重创了英国经济,英国不得不根据战后的国际环境对外经济政策做出调整,其对澳大利亚的经济政策也随之变化,两国经济关系随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英国经济下滑

二战对英国经济造成了毁灭性打击。英国在战争中损失了160万人力资源,且大量青壮年男性参战导致劳动力严重短缺。

英国的工业生产严重萎缩,1938年至1948年,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从12.5%下降到10.2%,大幅落后于美国。

农业也面临困境,粮食进口减少一半。外贸额大幅下滑,1944年出口总值仅为1937年的三分之一。另外,英国战时军费支出高达250亿英镑,国债从1939年的72.5亿英镑猛增至1945年的214.7亿英镑。

英国的黄金储备和美元储备也几乎被耗尽。这场战争使英国由债权国沦为债务国。

英国为了解决财政赤字,不得不向美国寻求援助。但是,美国利用其对英国的经济援助要挟英国,迫使英国在1947年承诺实行英镑的可兑换,并大幅贬值英镑。英镑的国际地位急剧下滑,多次爆发英镑危机。

与此同时,英国需要大量美元来支付从美国的进口,却无法提供美国相应的回报,导致了严重的美元短缺问题。英镑区曾经缓解了美元短缺问题,但英镑区本身也日益衰弱。美元短缺和英镑危机交织在一起,成为英国二战后面临的两大棘手问题。

二战结束后,英国经济面临空前的困境。工业生产大幅萎缩,农业产量下降,外贸逆差严重,财政赤字高企,黄金和外汇储备枯竭。

英国在二战中付出了巨大代价。全国损失了约160万劳动力,其中大部分是青壮年男性。这导致国内严重缺乏劳动力,各行各业的生产力大幅下降。同时,英国在战争期间国内基础设施也遭到严重破坏,需要大量资金进行重建。这无疑加重了英国财政负担。

二战期间,英国将大量资源用于军事生产,民用经济被严重忽视。到1948年,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由1938年的12.5%下降到10.2%,落后于美国。

主要工业部门如钢铁、煤炭、纺织等产量大幅下降。这直接削弱了英国的经济实力。

二战期间,大量农场主和农业劳动力被征召入伍,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削弱。粮食进口量减少了一半,国内粮食供给严重不足。农业衰退直接影响到国民生活水平。

英国作为一个以贸易立国的国家,对外贸易依赖度非常高。但二战期间,英国的对外贸易几乎陷于瘫痪。到1944年,英国出口总值仅为1937年的三分之一。这导致外汇收入锐减,无法支付必要的进口。

二战期间英国用于军费的支出高达250亿英镑,远超其承受能力。结果国债暴涨,从1939年的72.5亿英镑增加到1945年的214.7亿英镑。巨额赤字使财政情况雪上加霜。

英国的黄金和美元储备在二战中消耗殆尽,外汇储备从1939年的5.74亿英镑下降到1945年的0.05亿英镑。缺乏外汇储备意味着英国失去了国际收支的缓冲能力。

上述种种因素导致二战结束后,英国经济一蹶不振,严重依赖美国援助度日。但美国出于本国利益,利用经济援助要求英国实行英镑可兑换,并强制英镑大幅贬值。这使英镑的国际地位急剧下滑,多次出现英镑危机。

同时,英国需要大量美元来支付日益增长的美国进口,结果造成了严重的美元短缺。尽管英镑区曾经缓解过美元短缺问题,但随着英镑区国家纷纷独立和英镑逐步贬值,英镑区日益衰落,最终无法继续解决美元短缺问题。

这样,美元短缺和英镑危机交织在一起,造成恶性循环,成为战后英国经济的死穴。英国政府为了应对这些严峻的经济困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少政府开支,压缩财政赤字。英国政府削减军费开支,裁减公务员数量,减少政府补贴以缩减财政开支,控制庞大的财政赤字。通过削减开支来减轻财政压力,维持基本的财政收支平衡。

英国对进口实行许可证制度,对非英镑区进口施加高关税,鼓励本国工业发展替代进口。同时给予出口产品以各种优惠,促进出口贸易,缓解美元短缺。

英国利用殖民地和自治领组成英镑区,强制在该区域内使用英镑进行结算,减少美元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元短缺问题。

英国政府主动向美国寻求经济援助,缓解外汇储备匮乏的燃眉之急。但代价是不得不接受美国的条件,如实现英镑可兑换。

英国政府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以获得外汇储备。同时通过鼓励旅游业发展增加外汇收入。

虽说,在一定程度上治标不治本,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英国经济困境。英国经济持续衰退,美元短缺和英镑危机时有发生,最终导致了英镑的严重贬值。

20世纪50年代,英国被迫放弃英镑的可兑换性,开始实行资本管制。至此,英镑的国际地位跌落谷底,英国的世界经济大国地位也宣告结束。

这场英镑危机标志着英国必须面对战后经济衰退的现实,进行广泛的结构性改革,重建经济实力。

战后英国经济衰退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其过度依赖殖民地和不合时宜的经济结构,必须与时俱进进行改革,才能焕发经济新的活力。

英、澳两国的经济往来

尽管面临经济困境,但英国仍想重振国力,重新获得大国地位。因此,英国对澳大利亚的经济政策呈现出既支持又限制的双重性。

一方面,英国需要澳大利亚的支持来增强自身实力。在1947年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谈判中,英澳两国结盟,共同对抗美国的开放贸易主张,成功保留了帝国优惠政策。此外,在英国的运作下,澳大利亚也得到了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但另一方面,英国需要澳大利亚继续提供农产品和原料,因而限制了澳大利亚发展工业的企图。

1950年代,英国强化了对澳大利亚的经济控制,要求其专注农业生产。同时,欧洲国家也在推进经济一体化。

为应对欧洲的挑战,英国一度尝试与欧洲自由贸易区抗衡。但最终,英国改变策略,开始积极谋求加入欧共体。这引起了澳大利亚的强烈不满。

1961年,英国第一次申请加入欧共体失败后,英澳关系出现缓和。但1967年,英国再次表达加入欧共体的意愿,澳大利亚强烈反对英国的举动。

尽管如此,英国还是在1973年正式加入了欧共体,与澳大利亚的经济联系至此基本断绝。

同时,澳大利亚也在减少对英国的经济依赖,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20世纪50年代,澳大利亚就开始与日本加强经济往来。

到了60年代中期,日本已取代英国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出口市场。澳大利亚还积极拓展与亚太国家的贸易,与新西兰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澳大利亚的经济独立性不断增强。

英国最终选择加入欧共体,标志着其与澳大利亚的经济联系彻底断裂。尽管加入欧共体能使英国获得更大的欧洲市场,但英联邦对英国的重要性却在下降。

二战后,英联邦各国的经济实力提升,英国的制造业优势逐渐丧失。加入欧共体成为英国重新获得影响力的途径。

同时,澳大利亚也越来越独立,其对英国的经济依赖程度大幅下降。澳大利亚寻求发展工业经济,与英国的互补模式难以为继。英澳双方都选择了更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英澳经济关系疏远的原因

导致英澳经济关系疏远的原因既有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与双方的发展策略相关。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新的领头羊,其经济实力大幅超过英国。英国需要依靠欧洲的力量来对抗美国,这是其最终选择加入欧共体的重要原因。

澳大利亚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其工业化道路与英国的期许发生了冲突,而亚太地区为澳大利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英联邦国家的经济实力提升削弱了英国的制造业优势,英联邦的重要性下降。基于种种因素,英澳自然而然地选择了相对独立的发展道路。

结论:

如果没有发生二战,英国仍能保持其工业和军事优势,其对澳大利亚的经济影响或许可以持续更长时间。

再有,如果说英国放弃加入欧共体,继续聚焦发展英联邦关系的话!

那么,英澳之间的经济往来也许可以维系比较久。但以上都是“如果”,现实的世界历史并不允许简单的假设。

无论如何,英澳两国最终都选择了对自身最有利的道路。经济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转,各国的联系也呈现出日益紧密的趋势。两国关系的演变也是大势所趋,充满了必然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澳大利亚   英国   英联邦   英国政府   欧共体   经济   难兄难弟   不振   美国   战后   英镑   短缺   美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