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安岭的挖掘,证明东北古老的肃慎人,三千多年前就生活在此处

文|星揽史说

编辑|星揽史说

“小安岭”原系满语,汉译是极寒冷的山岭。它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整体呈西北一东南走向,西北与大兴安岭相接,东北到黑龙江岸,东接三江平原,东南抵松花江畔与完达山脉相连。

小兴安岭山地山岭连绵,长约500公里,由北向南贯穿伊春市全境。多年来,在浩瀚无际的兴安林海中,考古工作者相继发现了黑龙江省伊春市的金山屯区“大棚子”。

林区“小孤山”南岔区“小吉星”等二十几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它们是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稍晚于新开流文化类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它们的发现证明,最晚从三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古老的肃慎人便在小兴安岭境内繁衍、生息了。

从那时起,肃慎人便开垦了这片肥美的土地,在场旺河畔4黑龙江边,在丘陵台地上,在广阔的林海之中,到处留下了肃慎人辛勤劳作的足迹。

当时,生活在小兴安岭山地的肃慎人,在选择生存方式上具有许多优势。当狩猎所获不多时,他们便在兴安林海中采集野生植物作为食物。

当狩猎季节到来、猎物多起来时,人们又可转向狩猎。有些氏族或部落选择依山傍水之地,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村落,他们能够在这里停留很长时间,因为未来长时间内食物供应是有把握的。

正是这种定居生活的出现,才导致了原始农业生产方式的萌芽。原始农业的发明是妇女的功绩,起源于采集。

古时的小兴安岭,森林茂密,水草丰盛,植物种类繁多,为妇女们从事采集活动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她们漫山遍野采集那些可食用的种子、果实、野菜和食用真菌。

她们在长期采集野生植物的劳动过程中逐渐观察到,被遗漏或丢弃在驻地附近的植物种子可以发芽、生长、结果,可以重新长出植物来。受这种现象的启发,她们开始了采集植物种子、平整上地,然后下种,随后锄草和田间管理等种植活动。

最初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粟,现在人们叫它谷子,脱壳后叫小米,它是由一种野生的狗尾草培育而成的。这种原始种植技术的发明导致了原始农业的出现。

从伊春市地貌来看,小兴安岭自北向南纵贯伊春市全境,整个地势西低东高,南低北高,小兴安岭主脉坐落在中部偏北地区。南部地势较陡,中部较缓,北部较平坦。

全市除北部嘉荫县、南部铁力市(现为伊春代管县级市)及自北向南流经伊春全境的汤旺河沿岸有少量冲积平原外,绝大部分属小兴安岭山地,其地貌呈现出“八山半水半草一分田”之特征。

虽然可耕地如此有限,但是三千多年前,境内肃慎人就在这些少量的冲积平原上和居住址周围、河流两岸丘陵地带以及平缓山坡上开始了农作物的种植活动。

黑龙江省伊春市金山屯区北山大碰子遗址则反映出原始农业存在的状况。该遗址位于汤旺河右岸的一座孤山阳坡上。该遗址南北200米,东西150米,呈扇面形向南展开,是一向阳的坡形高地。

它居高临下,依山傍水,既便于防御和警戒,又便于捕鱼和狩猎,是一理想的氏族或部落居住址,也是一处典型的人类定居生活遗址。

在该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中采集到残石磨盘底1件,其长265毫米,宽135毫米,厚54毫米,系花岗岩自然面凿制而成,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棒碾脱壳器的底部,这是一件典型的谷物加工工具。

肃慎人把带壳的谷物放在石磨盘上,用双手握住石磨棒两端,用力在谷物上推拉磨搓,把谷壳搓掉,或再把已经去掉谷壳的谷粒磨碎达到加工目的。

从石磨盘的出土和该遗址向阳坡地上的少量耕地可以看出,生活在这里的肃慎人已开始从单一的渔猎生产转入兼营农耕生产阶段,并掌握了对谷物进行去壳、磨碎的加工技术。

这种加工谷物的石磨盘在黑龙江省伊春市西林区小孤山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中也有出土,并有一件石臼出土。

它说明肃慎人的石器制造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石制用具已经突破了简单的石刀、石斧、石锄等,他们已能制作石臼、石杵及简易石磨等,用来研碎谷粒和其它采集食物。

需要指出的是,从事渔猎、放牧活动都不一定需要定居,而从事农业耕作则必须定居下来。

黑龙江省伊春市的金山屯区大碰子遗址、西林区小孤山遗址和南岔区的小吉星遗址等都是小兴安岭境内新石器时代晚期肃慎人居住址。

这些居住址的房屋多是半地穴式的。这些遗址中均出土了许多肃慎人的陶器残片,多为罐、钵、碗之类器物,它们是先民在定居生活中用来盛水、装食品和储藏农作物种子或蒸煮食物等的器物。

使用陶器是新石器时期人类的一项重要发明

大量陶片的出土表明,境内肃慎人已能在陶客里烧制出各种生活器皿,这就大大方便了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大量陶器的使用,也是小兴安岭境内肃慎人过上定居生活的物证。

而定居生活的存在及上述诸遗址的发掘表明,这里的肃慎人已经有了原始的农业生产,只是这种农业生产尚处于初级阶段,耕作面积小,耕作技术很原始,正处在“刀耕火种”或“锄耕农业”时代。

因而在当时小兴安岭境内肃慎人的经济生活中,原始农业比重是不及渔猎经济的,而采集做为生活来源的辅助手段仍依然进行着。

“小安岭”原系满语,汉译是极寒冷的山岭。它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整体呈西北一东南走向,西北与大兴安岭相接,东北到黑龙江岸,东接三江平原。

东南抵松花江畔与完达山脉相连。小兴安岭山地山岭连绵,长约500公里,由北向南贯穿伊春市全境。

多年来,在浩瀚无际的兴安林海中,考古工作者相继发现了黑龙江省伊春市的金山屯区“大棚子”。

濮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其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与安阳后岗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有许多相似、接近的地方。

濮阳位于河南省东北部的黄河下游平原,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北部与河北省邯郸地区接壤,东北与山东省聊城地区毗邻,东南隔黄河与山东省荷泽地区相望,西南分别与安阳、新乡两市相连。

濮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历史上有名的圣地(徐旭生先生语),这里至今还保留着传说时代的众多胜迹。

近年来为了配合基本建设,我市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几处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配合以前的考古调查,基本摸清了濮阳地区的古文化序列。

自裴李岗一磁山文化、仰韶文化,到河南龙山文化依次叠压有序。在同时期的文化类型中还穿插着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二里头文化、先商文化等类型。

仰韶文化时期与周边关系。

1987年在西水坡遗址仰韶文化层中,发现了三组蚌壳摆塑龙虎图案(中华第一龙),曾经轰动一时。另外还出土了陶器、骨石器等遗物一千余件。

陶器分夹沙(蚌)和泥质两种,以红陶为主,有少量彩陶。器形有火土、钵、鼎、折腹盆、圜底小口瓶。

其文化面貌从灶、敛口平底钵、折腹盆、小口平底鼓腹罐等器形看,与磁山下潘王仰韶文化的大司空类型相同。从出土的敞口深腹鼎、大口圈底钵、红顶碗和彩陶分析,与安阳后岗遗址的仰韶文化接近。

1985—1987年在蒯聩台遗址仰韶文化层中,发现窖穴7个,多呈圆形。出土的陶器中,90%都是红陶。器形有红顶钵、直口折腹盆、小口平底瓶等。纹饰有平行短线彩纹,亦为后岗类型。

濮阳是上古华夏、东夷两大部族的结合地区,两种文化的频繁接触、交往,是炎黄文化形成的重要条件。

在戚城遗址最下一层文化层中出土一件“背壶”,其形制同中期大汶口文化的背壶一样,就是没有系明显是大汶口文化的变异,以此可看到当时两种文化的交流融合之一斑。

龙山文化时期与周边关

濮阳地区经科学发掘的龙山文化遗址有三处。马庄遗址的最下层为河南龙山文化、文化层厚0.1—1.0米,遗迹有房基、灰坑、墓葬。遗物有扁三角形鬼脸足鼎、红(灰)陶蠡、夹沙篮纹灰陶瓶、灰陶单耳杯、器盖等。

陶器分泥质和夹沙两种,以灰陶为主,还有少量棕陶、黑陶、磨光黑陶,纹饰有细绳纹、篮纹、方格纹等。

从文化面貌分析,不但有河南汤阴白营龙山文化的同类器,而且还发现了不少山东龙山文化的同类器。如出土的两件红陶鬻与山东日照两城镇出土的红陶概(069)维妙维肖。

出土的鬼脸足鼎,足为扁三角形,上部横排两个阴刻圆圈,两圈下部中间有一个圈,整体构成一幅面相。虽然其形制与山东龙山文化的鬼脸足鼎不一样,但二者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具有变体隐形的山东龙山文化因素。

蒯聩台遗址龙山文化遗存中,发现房基五个,窖穴46个,可分早中晚三期,早期多为深腹罐,中晚期相当于白营中期,器形有鬼脸式足鼎、附加堆纹器盖、褐陶瓶等。陶质有泥质和夹沙两种,有灰陶、红陶、褐陶等。

像鬼脸足鼎等个别陶器则蕴含着浓厚的山东龙山文化因素。另外,西水坡龙山文化遗存和台山遗址龙山文化遗存中都发现有山东龙山文化因素。

结语

由此可见,濮阳这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既有当地历史文化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邻近地区先进文化的影响和激发,具有多元文化融合的显著特征。

参考文献

1.《金山屯区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50页.

2《.西林区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概述"篇.

3.《南岔区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03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小兴安岭   伊春市   濮阳   龙山文化   仰韶文化   黑龙江省   新石器时代   陶器   遗址   古老   年前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