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蹲点采访昔日红军舍生跳崖护百姓 今朝干群勠力同心谋发展 - 石阡困牛山红军壮举成为新时代奋进力量

迎着金秋的晨光,为了追寻红色足迹,记者走进红六军团18师52团当年浴血鏖战过的石阡县龙塘镇困牛山村,触摸89年前红军战士为了保护贫困乡亲不受伤害,毅然跳下70多米悬崖谱写千古壮举的红色村庄的沧桑变迁。

在困牛山战斗遗址,碧空如洗,层林尽染,山谷幽深,悬崖壁立。黑滩河潺潺流淌,如同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默默地向世人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

松柏簇拥中的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雄伟耀眼,倔傲地伸向天空。89载风云沧桑,这里的山,这里的树,这里的水,历经岁月刀刻,英雄之风依稀犹在,仿佛在向后人讲述着当年红军一路奔波、艰辛壮烈的英雄故事。如今,当年红军为了保护村民,集体跳崖的千古壮歌依然在这里传颂。

地处武陵山脉深处的困牛山村曾是一个贫困发生率高达28.76%的贫困村,只有一条泥土路,无像样的产业。7年过去,村里发展起生态养殖,还种植蜂糖李、沃柑等精品水果,乡村旅游火起来了,成功摘掉了“贫穷帽”。 2021年,困牛山战斗遗址被纳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推进项目,困牛山村被纳入全国第二批、全省第一批23个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之一。

如今,困牛山村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红色内涵更加丰富、富民产业更加兴旺、社会治理更加有效……焕发出蓬勃生机。一个个写满沧桑的“红色印记”被擦亮,红色村庄的风景越来越美、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

红军壮举彪炳日月千秋

尽管岁月流远,但当年红军在山坳上奏响的那一道道嘹亮的军号声永远不会消逝。在石阡县“困牛山红军壮举”陈列室,一把军号斑驳黝黑,引人瞩目。如今,它静静躺在纪念馆的展厅里,成为红军与百姓鱼水深情的千秋见证。

红六军团18师52团司号员陈世荣之子陈德昌说:“这是我父亲留下的军号,他讲,这把军号比他的生命还重要。”这把军号伴随陈世荣走过光荣的一生,见证了一段无比壮烈的英雄史诗。

时光追溯到1934年10月7日,红六军团途经石阡甘溪,遭遇湘、桂、黔三省国民党军24个团围追堵截,部队损失惨重,被迫在石阡、镇远、施秉、思南边界迂回转战。10月15日,红六军团行进至龙塘镇朱家坝,前卫部队遭到国民党湘军阻击。

10月16日,军团部决定从朱家坝向南突围,命令红18师师长龙云率红52团800余人断后,掩护主力转移。接到命令后,红52团主动诱敌,且战且退,将敌人引向困牛山一带。陡峭困牛山,地势险恶,谷大沟深,地理呈布袋状,且三面环水,当地百姓上山放牛,只需守住进山路口即可,因此得名“困牛山”。

10月16日下午三时左右,困牛山战斗打响。此时,经过沿途激战,红52团仅剩400多人,敌众我寡,加上有利地形被敌人占据,战斗愈发艰难。为杀出重围,师长龙云率200多名战士先行突围,团长田海清指挥余部继续作战。面对强敌,红军战士英勇无畏,拼死抵抗,连续打退敌人多次冲锋,为主力部队突围争取更多时间。背靠悬崖,三面受敌,团长田海清中弹牺牲,剩下的战士陷入绝地。

“1934年,9月初9,那天赶场,我父亲被敌军押到前面挡枪把子,红军就无法打了,红军就喊,‘你们不要打,不能伤害百姓’。”面对生与死的抉择和考验,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红军战士宁死不伤百姓,宁死不做俘虏,他们毅然砸毁枪支,义无反顾跳下虎井沟70多米深的悬崖。”村民蔡佐文回忆道。

“等敌人清查散去之后,我的爷爷和村民从虎井沟下来,现场惨不忍睹,黑滩河沟谷里分不清是血还是水。我的爷爷曾经说牺牲的红军战士看着都还是些娃娃的样子。”困牛山村原村支书张国玉动情地说。

英勇无畏,以身赴死,只为贫困乡亲。困牛山血战,跳崖战士大多壮烈牺牲,仅20余人得以幸存,正是由于红52团的巨大牺牲,有力地牵制了敌军,成功掩护军团主力突围,换来了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在印江木黄的胜利会师,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世荣当时是红52团司号员,跳崖红军幸存者之一。跳崖时被树藤缠住存活了下来,后被当地乡亲收养。

“父亲在世的时候,每年都会来困牛山祭拜他的战友。他说,以后我确实走不动了,你们也要替我来。”陈世荣之子陈德昌深情回忆。

困牛山下,曾经见证过红军跳崖千古壮举的黑滩河水静静流淌,诉说着红军战士忠诚无悔的传奇往事;困牛山坚韧如磐的绝壁悬崖威严矗立,印刻着一位位红军壮士伟岸如山的崇高形象。

原石阡县档案馆副馆长杨又铸语速沉缓地说:“宁死不伤百姓,只有我们红军能够做到,只有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能够做到,这说明了红军的伟大,也说明了党的伟大。”

失散在困牛山一带的十多位红军,对此次跳崖壮举记忆尤为深刻。跳崖被树藤挡住得以生存的司号兵陈世荣生前说:红52团为了拖住敌人,战斗十分激烈,“我们400多人,全被打垮”“有一百多红军跳崖”“红军跳崖不是在一处,是一长段,顺河沟一线”。幸存红军黎国兵讲,“红军在川岩坝一个光垴垴上四周被围,边打边退,退到悬崖边就集体跳下去了”。

当地有些乡亲目击了这场惨烈的战斗,记住了英雄的事迹。当年11岁的姚祖华回忆:他当时就躲在困牛山上,“红军是从三步跳上面虎井沟那里跳的崖,红军下去滚成许多草壕壕”。三合乡的刘光荣老人回忆道:“河底下死的多,有些还挂在半岩,到处都是,百把人不止。”核桃湾老人刘朝选回忆:“红军打枪打得很高,不乱打,不打百姓。”

红52团指战员以自己的行动感动了群众,影响了群众。红军到石阡之后,打击土豪劣绅,爱护穷苦人民,对老弱病残的人给予适当照顾,对帮助了红军的群众给钱给物。困牛山战斗中跳崖幸存的红军陈世荣曾告诉女婿覃智学:“土匪(指民团)穿的衣服跟老百姓一样,(红军)分不清是土匪还是老百姓。红军怕伤老百姓,手软,没有狠狠地打。不然,红军不会那样惨,那么多人跳崖。”红军的壮烈行动,感召了当地的民众。1936年1月,红二、红六军团再次来到石阡县境时,已经有了一定觉悟的广大工农群众踊跃投身革命队伍,在短短13天时间里,红军就建立了12个游击大队和两个游击队,扩充了1000多名新战士。

困牛山红军指战员宁死不做俘虏、宁死不误伤百姓,毅然集体跳崖的千古壮举,是人民军队坚持真理、忠诚信仰、坚守理想和不负人民的生动写照,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光辉实践。

青山绵延无语,烈士浩气长存。困牛山百余壮士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绝对忠诚、信念坚定、勇于牺牲、赤诚为民”的崇高精神,至今依然在泉都大地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红色资源成为鲜活教材

硝烟已逝,青山依旧在。由萧克将军题写碑名的"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在红色土地和苍松翠柏的映衬之下,更加庄重、肃穆,已成为各族人民群众凭吊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行进在困牛山,峰峦景秀,溪水潺潺,山花清香,昔日的战场如今一片宁静,只有苍莽林海里的绝壁悬崖,让人依稀能辨别出当年战斗的残酷场景。89载光阴,如刻刀般将那一段悲壮历史深深地镌刻在峭壁之间。站在当年红军战士英勇跳崖的地方远眺,绝壁危崖嵌入苍翠,山脚的黑滩河依旧逶迤,奔流向前。

如今,困牛山战斗遗址已成为各族各界人士开启红色记忆之门的主题钥匙,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课堂。该村充分利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陈列馆、红色大讲堂等多种载体,深入挖掘当地的珍贵历史,充分释放红色资源育人效能,激励人们奋进前行。

薪火相传,蕴于深山的红色历史熠熠生辉,激励和鼓舞着更多的后来人勇毅前行。1936年1月,红军红二、红六军团长征挺进石阡,组建红军游击队,当地群众缝衣制被送红军,800余名石阡贫困子弟走上革命征途……军号悠长,当年红军的后人,以自己的方式感恩先烈、传承精神。

在困牛山村穿行,道路两旁、村居墙上,五角星路灯、红色标语、红色宣传画随处可见,村子里的红色文化气息非常浓郁。如今,红军步道、红色村书、红色驿站、红色教育培训基地配套设施已基本完善,精品水果基地四季花果溢香,产业勃兴……英雄的土地迎来建设美丽红色村庄的佳期,乡亲们过上了幸福安宁的康态生活。

贴耳聆听,倍感震撼。当年红军战士“宁死不当俘虏,宁死不伤百姓”的向死而生和舍生取义,用忠诚和信仰铸就的困牛山精神,89年来,始终被人民所铭记、所传承。

如何挖掘好、运用好红色资源,让红军精神永放光芒?答案在一次次踏访困牛山千秋佳话中越来越清晰:我们必须在铭记中传承红色基因,真正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使每个人在灵魂上补“钙”、血性上“淬火”。

近年来,石阡县成立“困牛山红色故事”挖掘编撰专班,以困牛山红军壮举为主线,进一步弘扬困牛山红军壮举精神。截至目前,收集整理《困牛山红军壮歌》《迟来的烈士证书》《一口红军泉》等红色故事48个,编纂《红军长征在石阡》《红色石阡记忆》《困牛山战斗史实研究》等书籍20余本,发现遗址遗迹11处,建纪念碑8座,收集红军遗物130余件,为全县党员教育培训提供鲜活、生动的本土红色教材。拍摄红色题材电影《浴血困牛山》,拍摄《困牛山红军壮举》宣传片,编排《赞困牛山》快板,开发《浴血战石阡,精神代代传》《红军长征在石阡》等特色课程,进一步擦亮困牛山党员教育红色品牌。

抢抓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项目及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建设机遇,投入资金3200万元,完成困牛山战斗遗址展示园纪念碑广场、红色基地主体建设、宜居农房改造、红军历史步道、游客接待中心等34个项目建设,着力建优建强红色阵地。以困牛山为主线,科学规划打造“困牛山战斗遗址-甘溪烈士陵园-枫香乡警示教育基地”“困牛山战斗遗址-红军长征在石阡陈列馆-红二、红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等5条党员教育精品路线,倾力打造集红色文化、清廉文化、法治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红色阵地,让党员干部在活动中受教育,真正让“红色文化”浸润人心。

线上,开设“党课开讲啦”、困牛山红军壮举、红色故事等专栏,逐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线下,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群活动中心以及党员干部教育现场教学点,让党员干部在活动中受教育。

截至目前,全县共开展红色讲解员培训10多期300余人次,组织人员到县外参观学习、培训100余人,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红色讲解员队伍,为讲好“石阡红色故事”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眼下,该县坚定持续丰富困牛山村红色文化内涵,让一切为了人民的红军精神成为永恒的鲜活经典教材,正在鼓舞着广大人民群众勠力同心,共建美好家园。

红色追寻带动绿色发展

金秋时节的困牛山村,民居错落,田畴淌金,群山多彩,河流清澈,风光旖旎……这里的秋天,满是诗情画意,游人不经意间,就走进了往昔时光的缱绻乡愁。

漫步村寨,环境幽静,道路洁净,一栋栋仡佬、侗家民居庭前院后栽满了翠柏、修竹、桂树、花卉,清香四溢,而文明井然的村风,淳朴热情的民风, 一幅幅红色标语、一个个红色故事调制的红色文化氛围,更是让眼前这个英雄的村庄增添了无穷魅力,成为越来越多的省内外游人心向往之的乡村旅游休闲打卡地,成为寻根乡愁的理想之地。

“我们在村庄规划中注重红色印记布局,在村内、村外每一处都设置有红色标语、红色故事,就是要让游客一进来就看得见、感受得到浓浓的红色文化氛围,让百姓在耳濡目染中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全国人大代表、困牛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鞠华国说。

为充分释放红色资源“育人”效能,困牛山村探索“县委党校+村党支部”管理模式,定期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教师等到困牛山战斗遗址参加红色讲解培训。2021年来,困牛山战斗遗址累计接待党员群众近10万人次,开展党性教育3800余场次。

如今,以“红色资源+村集体经济+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的组织方式,打造生态养殖场、“水稻+油菜”轮作带、林下经济产业带和精品水果园、生态采摘园、特色花卉园的“一场两带三园”生态产业集群。建成年出栏3000头生猪养殖场1个、综合生态采摘体验园1个;发展种植食用菌、蜂糖李、沃柑、奈李、板栗、橘子、甜柿等700余亩。产业辐射带动86户213人就业。2022年村级集体经济积累达44.9万余元。

村民任永贵将自家老屋改造后取名为“红色记忆”,在家门口开起了农家乐,每年接待游客上千桌,年收入超过10万元。

“得益于这个试点建设,我们也学着外面的景区吃上了‘旅游饭’!”任达江一边感慨这些年来村庄的喜人变化,一边向记者摆谈起困牛山百余红军跳崖壮举的英勇事迹。目前,该村又新增农家乐、特色小吃店、小卖部等个体经营户10余家。

红色旅游与绿色产业交相辉映,奏响了困牛山村蓬勃发展的交响曲。困牛山村正在不断挖掘红色文化,写好“红色+”和产业发展“两篇文章”,努力建成基础强村、产业富村、环境优村、文化兴村的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示范村。正着力将红色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以“红色”概念为引领,实现产业大融合,形成景村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加速蹚出“红色+”路子,打造宜居宜业和美村庄。

眼前,红军步道、红色村书、红色大讲堂、红色村庄打造及人居环境提升、红色驿站、纪念碑核心区域景观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依托红军战斗遗址、虎井沟红军跳崖点、红军文物展示中心等红色资源,打造困牛山红军烈士墓、蜂糖李基地观光、黑滩河峡谷风光等旅游观光点,使红色资源孕育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浸润美丽乡村。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号角愈发嘹亮。

困牛山村以“红色网格”为载体,以困牛山红色文化作为创新基层治理的重要支撑力量,创新开展普法工作,用法治力量架起一座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带领群众积极参与红村建设、讲红色故事、传红军精神、育红色家风,提升群众对村庄建设的参与感、满意度,不断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制定了《村民积分制管理办法》《村规民约》,建立“红黑榜”管理制度,不断提升人民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健全完善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积极推行“党群直议”“院坝会”等做法,组织开展“道德模范”“红色家风”评选活动,让乡风更淳、民风更美、家风更正。如今,困牛山村“四在农家”建设蓬勃开展,村庄富了,学风浓了,百姓乐了,环境美了。

红色文化是困牛山的根,是困牛山的魂。在这里,红军精神浸润和激励着世世代代每一个人。

如今,依托红色基因和丰富的红色资源、生态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困牛山走出了红色旅游、生态宜居、产业发展“三条路”。通过对周边生态资源进行整合和创新开发,正在打造成以党性教育、红色研学、企业培训、旅游体验为主要功能的体验型红色美丽村庄。

目前,以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为核心,一条跳崖壮举英雄路,长征步行体验、长征车行游览”两条环道”,三个红色自然村寨,一个红色教育培训基地的”一核一路两环三寨一基地”的文旅景一体化发展格局已经形成。

红色与绿色在这里碰撞。建设红色美丽村庄,擘画乡村振兴蓝图。作为革命老区的困牛山村,正在矢志铺展强村富民的崭新图景。

记者手记:

困牛山红军战斗遗址位于困牛山村东南部,2014年被授予“铜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8年被授予“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困牛山村被纳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省首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之一。

几次走进困牛山,极力品读这座山的“精神密码”。89年前,一场气壮山河的战斗在困牛山打响。红军战士舍身取义、为民牺牲的壮举故事,撼人心魄,更是让人丛生敬仰。

今日困牛山,89年前红军队伍已无处寻访;古战场上,人呼马嘶的声音早已消失。然而,“一把军号”“一双红军留下的筷子”等红色故事,不得不让人为之动容。

红军队伍坚定的信仰,无畏的勇气,才有了困牛山红军战士集体跳崖的壮烈之举。红军队伍所经之处,秋毫无犯,才有了贫困乡亲缝衣缝被送红军的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深情。

红军英雄的身影,尽管发生在89年前,但却让当地人民久久不能忘却。当地村民讲起当年红军的故事时,他们话匣子一打开就完全停不下来,这里饱含的是深情,也是思念。

困牛山红军壮举,用忠诚诠释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高尚情怀。红军长征在人民心中播种了信任,在中华大地上收获了民心。鱼儿离不开水,草木植根于大地。89年来,心怀苍生的人民军队正是依靠广大群众的支持,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

66岁的退休干部陈德昌作为当年跳崖红军幸存者陈世荣的儿子,他经常被请到困牛山为大家讲述悲壮的战斗历史。

困牛山村原支书张国玉说,她的爷爷当年躲在山上,亲眼看见了红军的跳崖壮举。当年红军英烈的悲壮故事,她的爷爷讲了一辈子,她听了一辈子。如今,每当给人们讲起那一段光照千秋的英雄历史,她就会情不自禁,潸然泪下。

山河无恙,英雄不朽。困牛山,英雄山,忠诚山,信念山!困牛山红军壮举丰碑永铸,浩气长存。难忘困牛山!英雄困牛山,红军精神永放光芒!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叶飞

石阡县委宣传部 供图

编辑 田勇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石阡   壮举   红军   军号   干群   山村   今朝   遗址   村庄   昔日   战士   采访   红色   力量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