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云岭大地的瑰丽风景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9月17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消息从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传遍全球,云岭大地一片欢欣鼓舞,各族干部群众在微信朋友圈热情刷屏传播,在热议中传递自信自豪。景迈山上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当地群众载歌载舞欢庆这一期盼已久的重要时刻。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全球首个茶文化主题世界文化遗产的诞生。至此,云南共拥有丽江古城等6项世界遗产,数量仅次于北京,排名全国第二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省。

云南有着丰富立体多样的动植物资源、气势雄伟磅礴的山川江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悠久历史文化。多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和云南各族人民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文化自信,从加强制度保障、加大资金投入、充实机构队伍、完善传播体系等方面着力,久久为功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使世界遗产得到更加严格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茶农采摘茶叶 景迈山糯岗古镇

彩云之南在世界遗产宝库中熠熠生辉

1997年12月4日,丽江古城,一个好消息传遍大街小巷:丽江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从丽江古城开始,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文化资源开始向世界展露自己耀眼的光芒。

2013年6月22日,又一个难忘的瞬间被定格:在柬埔寨金边召开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走上世界文化舞台。2023年6月21日,“云上梯田 梦想红河”——红河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十周年宣传推介大会亮相北京,再次吸引了世界关注的目光。

……

6项世界遗产申报成功之路,可以排出一串串长长的足迹。

景迈山大平掌古茶林 记者 陈飞 摄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确认的人类罕见、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三大类。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能够得到世界的关注与保护。中国政府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后,认真履行缔约国义务,积极申报中国的遗产项目。截至目前,中国共有57项世界遗产。

云南高度重视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1997年丽江古城成为世界遗产之后,我省学习借鉴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新理念,在全国率先开展新型文化遗产如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工业遗产和乡土建筑的专题普查、保护维修、价值评估和遗产申报工作。2010年,在普洱召开“茶马古道保护与发展研讨会”,正式启动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2013年,经过13年的不懈努力,红河哈尼梯田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2021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作为中国2022年世界遗产正式申报项目;2022年9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通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现场考察评估……同样经历13年的申遗路后,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俯瞰彩云之南,6项世界遗产,犹如6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遗产宝库中熠熠生辉:

丽江古城——云南首个世界文化遗产,距今已有800多年悠久历史,雪峰与古城相望,文化与自然交相辉映,是一座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原山水之城;三江并流保护区——世界上蕴藏最丰富的地质地貌博物馆,集雪山峡谷、高山湖泊、冰川草甸、丹霞地貌等自然景观于一体,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石林——展现地球演化历史的喀斯特地貌区,形成于2.7亿年前,经漫长地质演化和复杂的古地理环境变迁,形成了极为珍贵的地质遗迹;澄江化石遗址——世界古生物研究圣地,记录了寒武纪早期古生物群像,是地球生命演化历史的杰出范例,也是著名古生物化石“模式标本”产地;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中国最美的山岭雕刻,1300多年间,当地人民创造了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构”的生态系统,创造了梯田农耕文明的世界奇观;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全球首个茶文化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是保存完整、内涵丰富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保护传承让人类瑰宝绽放出生机活力

积极探索“法治引领、保护优先、注重传承、赓续发展”的保护路径,围绕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保护要求,科学提出制定落实3部法规、聚焦4个重点、实施7类项目的哈尼梯田保护“347”工作思路,持续强化遗产要素保护,致力守护千年梯田的“根”,致力铸牢千年梯田的“魂”,致力延续千年梯田的“脉”,致力激发千年梯田的“韵”,持续推动哈尼梯田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取得积极成果——这是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的红河新路径。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所带来的不仅是自豪和荣耀,更是责任、使命与担当。申遗成功的喜悦之后,我省围绕着世界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发展的探索从未停歇。

严格遵循《世界遗产公约》,建立长效机制,以一流的标准提升世界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强化顶层设计,成立云南省世界遗产管理委员会,与国际组织机构和各国专家展开对话交流与务实合作,出台系列政策措施,严格保护遗产地的资源、生态和环境。配合世界遗产委员会完成了对丽江古城的反应性监测工作,协助国家文物局在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设立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举办哈尼梯田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各方发出《关于梯田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红河倡议》。

加强立法保护,先后出台《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云南省风景名胜区条例》《云南省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开创世界遗产保护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立法的先河。在坚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合理设定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原住居民的权利义务,适当兼顾他们的生产生活需要,提高原住居民与全社会形成合力保护世界遗产的积极性。

家家流水、户户垂杨、花树掩映、一街一景……申遗成功20多年来,不计其数的人从四面八方涌到丽江古城,在这里望山、看水、觅乡愁。丽江古城以“旅游经济反哺遗产保护”的经验赢得世界的青睐,为城镇类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丽江模式”,走出了一条文化遗产与经济社会共生共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这只是我省着力构建以产业发展反哺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一个缩影。

云南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切入点,聚焦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推动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通过开展申遗工作,不但有效保护了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还逐步建立起了与遗产保护管理相匹配的管理、阐释、监测、法律体系,保护管理水平得到新提升。一是建立了遗产管理体系。依靠中国文物行政管理机制与现行管理层级相结合实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构建了国家、省、市、县、镇专门管理机构等5级管理框架。二是建立了法律保护体系。颁布实施专项法律3部、规章制度7部,完成对现行177项相关法律法规的收集整理工作,确保遗产要素保护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三是建立了遗产监测体系。通过线上智能监测与线下人工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遗产监测系统,并制定了应急处置措施,做到及时预防、及时发现和及时处置。四是建立了遗产阐释体系。建立了遗产地、行政村、自然村3级遗产阐释展示系统,设置近200块保护牌和说明标识牌,全面展示了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

金秋时节,漫步景迈山,古茶林郁郁葱葱,村寨里民居错落有致,“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的景观结构浑然一体。申遗成功后,在规范保护基础上开展合理利用,推动“茶+旅游”“茶+健康”等融合发展,着力构建以茶为核心的系列产业集群,在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中,悠悠景迈山将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风姿。

云报全媒体记者 张雪飞 王永刚 胡梅君

推进遗产地可持续旅游发展

——专家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后,遗产地的知名度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提升。基于缅甸蒲甘、福建武夷山、云南丽江古城等国内外众多自然和文化遗产地迅即成为世界著名旅游胜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到访的事实,景迈山可持续旅游与遗产地保护融合发展需要进一步发力推进。”接受采访时,云南省旅游规划研究院院长蒙睿直入主题。

蒙睿介绍,在申遗过程中,云南省旅游规划研究院会同研究院生态旅游研究基地(西南林业大学)、遗产旅游研究基地(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展了多次调研,撰写了《景迈山世界文化遗产地可持续旅游发展应对策略》,从景迈山旅游发展现状评估与问题分析、景迈山可持续旅游发展指导思想原则目标、景迈山可持续旅游发展管理工具、景迈山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主要任务、景迈山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建议等5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阐释。

“要实现遗产地可持续旅游发展,需强化可持续旅游是遗产地发展应有之义的意识,强化研究与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健全和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相关要素保障,注重数字科技赋能。”蒙睿表示,可持续旅游与遗产地保护目标同向、要点同致、价值同等、受众同群,各级各部门不应将两者对立起来,应统筹抓、抓统筹。要加快制定景迈山可持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旅游解说系统专项规划、社区参与可持续旅游能力建设方案,高水平编制以景迈山为核心的AAAAA级旅游景区提升改造方案。升级现有管理机构,建议牵头成立“云南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联盟”,为全省、全国乃至全球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可持续旅游发展贡献“景迈经验”。强化土地保障,立足国土空间规划,以“减法”纾解遗产区内的发展压力,以“加法”增加缓冲区和城镇发展区的建设用地指标;强化经费保障,通过市场化金融手段建立“景迈山遗产地可持续旅游发展资金”,保障遗产地保护工作的可持续进行;加强人才保障,重点建设高素质的旅游行政管理、旅游智库技术、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旅游技能和乡村旅游实用人才队伍。做好监测数据成果转化,助力云南讲好“景迈故事”、做好“景迈文章”、打造“景迈品牌”,以科技推动景迈山绿色发展,赋能生态产品、民族文化的价值转化与实现,推动技术、产品、业态、销售、内容、价值等多方面提质升级。

云报全媒体记者 朱海

景迈山的“蓝朋友”

——记世界遗产背后的消防安全守护者

景迈山遗产区共有9个传统村落,为干栏式建筑木结构传统民居,其中364栋挂牌保护为全国重点文物,306栋挂牌保护为县级文物传统民居。为加强消防安全监测预警,保护好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身着蓝色制服的消防员辛勤工作,他们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景迈山的‘蓝朋友’”。

吴金良是芒景村芒洪村民小组组长,也是景迈山上的一名专职消防队员。“守护好景迈山,村民们心里最没底的就是这些传统木结构居民房的消防安全。”吴金良所在的芒洪村民小组是景迈山上最大的寨子,有210多户人家。加入消防队后,吴金良学习掌握各项消防技能的同时,看到了景迈山消防守护网越织越密,人防、物防、技防等一系列现代化消防安全防控体系在景迈山建成使用,看着这些变化,让吴金良心里有了底气,更加安心。

以景迈山为家建起消防工作站

“大家到1号房集合。”吴金良和另外5名专职消防队员都是景迈山的村民,他们口中的“1号房”是位于翁基村民小组的消防工作站。

翁基古寨是景迈山风貌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消防站建在古寨里,坐落于一栋干栏式传统民居,一楼规范摆放着消防器材,二楼是办公和休息区,这里是村民“家门口的消防队”。目前,景迈山共配置了2个消防工作站。

在翁基消防站,吴金良领到了当天的工作任务,在澜沧县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王杰思统一指挥下,6名专职消防队员开始了巡逻巡查工作,有的队员宣讲消防知识,有的队员检查消防设施,有的队员排查消防隐患,有的队员督促整改。

“守护好景迈山,我们专职消防队员不仅要做专业‘消防员’,还要当好防火‘监督员’、消防‘宣传员’以及应急‘战斗员’。”王杰思说,为发挥好这“四大员”作用,普洱市消防救援支队制定巩固拓展“消防守护景迈山”计划,澜沧消防救援大队指战员采取流动巡防的方式进行前置执勤,长期前置驻守。

通过政府配备装备、专业培训指导、纳入统一调度的方式,普洱市消防救援支队在景迈山搭建起以村小组志愿消防队为第一梯队、周边村小组为第二梯队、政府专职消防队为第三梯队、消防救援大队为第四梯队的灭火救援联动响应体系,初步形成“5分钟消防灭火圈”。

目前,景迈山配备了一支专职消防队和一个消防救援所,建成消防工作站2个,微型消防站12个,新配备水罐消防车2辆及随车器材,消防队员32名,实行24小时执勤,提升灭火和抢险救援能力。

让乡亲们有底配齐消防“四件套”

翁基村民小组村民岩内每天都在村里的消防控制室值守,一旦发现火情警报,他都要第一时间确认处理。

建在翁基古寨的消防控制室与古寨内的各处消防探测器相连接,目前,景迈山在传统村落配建了8个消防控制室,覆盖全部传统民居和文保单位。在村民自家民房的门外,消防报警按钮和探测设备在每一栋传统民居建筑上都能看到。这些设施为消防控制室第一时间掌握火情提供了“火眼金睛”。

“每栋传统民居都配了‘1栓2器1桶’消防‘四件套’,有了这些消防设施让我们心里很踏实。”岩内带着记者来到一栋民居前,一项一项介绍,1栓是消火栓,2器是灭火器和感烟探测器,1桶就是消防水缸。

“要让每个村民都会使用自己家门口的这些消防器材。”王杰思带着专职消防队员打开民居前的消火栓,现场讲解、演示、培训,只见消火栓柜子里分为上下两格,下方摆放着两个灭火器,上方是消火栓出水口,一旁配套了一个应急水枪和一盘应急水带。

当前,普洱市加强景迈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素质提升,累计配备灭火器486个,室外消火栓290套,室内消火柜630套等设施设备,完成消防管网铺设、消防水池9座储水约4000立方,水带530盘,消防应急水枪515套,缓解了“远水救不了近火”难题。

将好传统延续打造群防群治“隔火罩”

11时许,又到了做午饭时间,芒洪村民小组村民倪马开始在火塘里生火做饭。倪马家的房屋是木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一楼堆放生产生活用具,二楼则是集卧室、客厅、伙房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活区域。由于在木质结构的二楼伙房生火做饭,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因此,景迈山的村民们多年来有个好传统,就是在每次外出干活前,都会把火塘里的火浇灭。现在,他出门前又多了一道程序——给火塘罩上一个由消防部门设计的“隔火罩”。“现在出门前用这个罩子罩在火塘上,即便没有浇熄的火它也不会窜出来,我们的房子也安全了,我们去山上干活也放心了。”倪马说。

火塘也成了消防宣传的“学堂”,每天夜幕降临,趁着村民闲暇时间,专职消防队员们走进村民家中,围坐在火塘边,带着村民学习消防安全知识,让村民熟练掌握各种消防器材使用的方法,让村民都成为消防安全“明白人”。

14时许,村寨里传来低沉的“铓”声,两名消防员和村民一起沿着道路分别用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提醒人们外出干活时别忘了消防安全。这是景迈山世代传承的“打更”习俗,普洱消防部门在景迈山推广保留村寨“打更巡逻、鸣锣喊寨”习俗,通过“接地气”的方式持续传递防火“接力棒”,消防守护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云报全媒体记者 沈浩 胡梅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2

标签:云岭   普洱   红河   世界遗产   梯田   云南   瑰丽   可持续   村民   遗产   景观   大地   风景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