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巷陌」百年惠工 百年肇新

沈阳的初秋还是丰腴健朗的,大略望去,草木仍旧苍郁葱茏,色泽仍然滋润饱满,夏日的痕迹还没有褪去的意思,只是天高云淡,和凉爽的风,让人感受到了秋天的味道。

如同这座城市很多繁华的街路一样,位于沈阳北站附近的惠工街依旧车水马龙。这是沈阳人熟悉的马路之一。一座城市的道路千百条,也是有知名度排名的,惠工街算不上最知名,也不是寂寂无名。不过,与这条街相连且同名的广场,其知名度则可以达到妇孺皆知的程度。

这就是惠工广场,一个已经有了一百年历史的广场。在林立的高楼中间的一处绿地,也是繁华的交通枢纽,一百年前,这里则是沈阳民族工业肇新的重要源泉。

位于惠工广场的肇新窑业办公楼。 (资料图片)

百年惠工的过往

在沈阳,有很多“工”字街,保工街、卫工街、祖工街、国工街;振工街、兴工街、铁工街、西工街,仅这八个街道的名字连接起来,“保卫祖国、振兴铁西”,说起来,也是无穷的趣味。不过,说起“工”字街,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铁西区。

只有惠工街例外。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疑惑为什么“惠工”逃离铁西,跑到了沈河区呢?

这其实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追溯历史,已经百年。

20世纪20年代。这是一个外国资本涌入沈阳,纷纷投资建厂,从各个方面掠夺和挤压中国民族工业的时期。同时,也是本土的民族工业纷纷崛起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沈阳,民族工业若破土春笋一样崛起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三个新区的建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时的奉天市政公所为冲破日本等外国资本对民族工业的束缚,将城市发展的重心向城东、城北转移。在东部规划建设了奉海市场和大东新市区,在老城西北规划了“西北工业区”。

大东工业区以军事工业为主,其选址一方面借助了铁路联络线,与奉海、京奉铁路连接;另一方面远离日本控制的南满铁路及其附属地,有利于保密和安全。东三省兵工厂、大亨铁工厂和东三省航空处、飞机场等一系列重要的军工企业均设于此。奉海市场以奉海车站为依托,在奉海站设3条放射状道路,与全区连接,街衢采用放射状和方格网相结合,公所在此规划了大型跑马场和公园、剧场等游乐设施,建设了肇新窑业公司、东兴色柒纺织厂、奉海铁路机械厂。

1923年,“西北工业区”开辟时,在寇家园子建成惠工广场。以“惠赐工业”之意而命名。所以,这个工业区,也称为“惠工工业区”。惠工广场环接6条马路,面积约为1.8万平方米,广场内栽种了柳树、杨树、槭树、榆树、山杏等445棵可供欣赏和休闲的景观树木。

惠工工业区以惠工广场为中心,其路网呈方格加放射状,街坊整齐划一,在此规划并建设了迫击炮厂、电灯厂、文教用品厂和国民大市场等。

惠工工业区建成后,成为了当时沈阳城内举足轻重的工业新区,随着工业的繁荣,也带动了这一带城市建设的勃兴和人口的聚集。以惠工广场为中心,这里成为了沈阳城的繁华之所。

1931年,我国自主设计的第一辆汽车在沈阳问世,其生产地就是惠工广场南侧的辽宁迫击炮厂。

新中国成立后,在原辽宁迫击炮厂的旧址上建设起来的沈阳五三工厂,更是赫赫有名,被授予“模范工厂”称号,成为至今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如今,很多曾经的辉煌,都湮没在鳞次栉比的高楼中。

还好,如今依旧倔强地挺立在惠工广场附近的那个三层小楼,还在讲述着这条街道曾经的辉煌,曾经的故事。

“杜公馆”的百年风雨

在秋日的阳光下,在摩天大楼的包围下,在熙攘的车流中。位于沈阳惠工街92号的这座建筑有点像一个孤岛。

这里,是当年的肇新窑业办公楼。岁月的时光机不停地闪回这里发生的故事,那百年的肇新,却是永远也抹不去的光辉回忆。

我们不妨就从这座楼说起,说一说惠工街的往事,说一说百年肇新的往事,说一说从这里走出去的一个不凡人物的往事。

肇新窑业办公楼,是座中西合璧的三层老建筑,早年民间称之为“杜公馆”。经过岁月的打磨,斑驳的墙体讲述着不平凡的过往。

如今,肇新窑业办公楼,已经是不可移动文物。办公楼占地面积3146平方米,整座楼坐北朝南,呈V字形,正面3层,两翼2层,均为砖木结构。3层上原有一层塔楼,后被大火焚毁,现塔楼的位置是后来建的亭式塔尖,突出了中央楼体的高耸感。

这是一座中西合璧式建筑,从外观看,全楼是灰蓝色与白色线条搭配。门柱顶端饰有希腊古典建筑三种柱式之一的“爱奥尼”柱头,纤细优美。二楼两侧窗外栏杆是葫芦瓶形镂空装饰,中西结合,典型呈现。

楼的后面是透明的玻璃墙体,两翼二楼屋顶覆有中式瓦片。进入楼中,V形结合部是中厅,有X形楼梯通到二楼。一楼和二楼均是一侧为走廊,一侧为办公室。二到三层是旋式铁艺楼梯,栏杆为铁艺卷草花纹。综观全楼,既有西方古典艺术气息,又具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同20世纪20年代沈阳所建的多处奉系公馆风格基本一致。

站在楼前,不禁让人想起这座楼的主人,杜重远。

那时,他很年轻,在沈阳开办了中国人自己的瓷器生产工厂时,才刚刚到而立之年;那时,他很坚韧,东北沦陷让他的瓷器王国毁于一旦,可他从头再来,流亡关内继续宣传抗日救国,不但帮助重整式微的景德镇陶瓷产业,而且成为张学良西安事变坚定的支持者;那时,他叫杜乾学,后取任重而道远之意,将名字改为杜重远;那时,他并不能预知自己的人生,但却在冥冥中选择将自己的人生与沉重的历史交叠在一起……

杜重远,字乾学,号重远,1897年出生于吉林省怀德县一个农民家庭。他自幼聪颖,但家境清贫,在亲朋的资助下,13岁时才读完了私塾。1911年,杜重远瞒着家人来到奉天,考取了奉天省立两级师范学校附属中学。由于杜重远学习成绩优异,在校念书时就享受官费待遇,直至毕业。

杜重远

当时,正是袁世凯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激起民愤之时,杜重远认定:列强之强,在于实业发达;中国之弱,在于实业不振。由此留学日本时的杜重远立下了以陶瓷救国的愿望,让中国不枉称为“瓷器国”。

适逢当时辽宁省要选送学生到日本学习实业,杜重远经过重重考试,官费留学日本入读东京藏前高等学校窑业科,学习陶瓷制造专业,成为中国最早的窑业专业留学生。

1923年,杜重远学成回国,为了实现在沈阳建厂的目标,他投亲访友,多方募集资金,在奉天城北小二台子购地一百亩,创办我国第一个机械制陶工厂——肇新窑业公司。

肇新窑业公司的办公楼,就设在惠工广场南侧,这座三层小楼,在当年是非常时尚的建筑,也成为了当年惠工广场附近的地标性建筑。

百年“肇新”的荣光

以“肇新”命名所创办的窑业公司,不难看出杜重远的深刻用意。“肇新”,意即“始新”,谓新的开始。以“肇新”为窑业之名,即想以此开创中国民族工业新局面,达成以实业救国之目的。

那年,东北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运动正处在高涨时期,一时之间沈阳“八王寺汽水啤酒公司”“惠临火柴公司”等民族工业先后诞生,这种形势坚定了杜重远兴办实业的决心。

不过,他当时仍旧只是一个穷学生,抱负虽大实现起来却困难重重。在杜重远的四方奔波和沈阳市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在沈阳北部的小二台子,一座代表当时先进工艺和民族精神的工厂逐渐建成。一批批红砖从工厂里运送出来,变成了当时正在大规模建设的沈阳城的一座座建筑。

肇新窑业工厂今昔对比。(上图拍摄于民国时期,下图拍摄于2017年秋天)

当时,社会流行用青砖而不用红砖,杜重远工厂开始生产的120余万块红砖全部积压。恰巧赶上东北大学建筑校舍,杜重远积极联系,把积压的红砖全部销出。红砖筑起了东北大学的理工学院、图书馆、汉卿南楼、汉卿北楼、学生宿舍、体育馆等。这无疑对社会上采用红砖,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沈海站、辽宁总站、兵工厂等建筑,也用上了肇新的红砖。

经过三年奋斗,杜重远终于将他的肇新窑业公司办成东北第一座机制窑厂,打破了日本人独占新式砖瓦市场的局面。

1927年,杜重远筹集资金,购买设备,组建制坯、绘釉等车间,用新法烧制陶瓷产品。同时,张学良也从边业银行拨款现大洋12万余元,作为个人股本投资肇新。

肇新窑业青花四五爱国碟(浅绛轩藏)

1929年8月16日,色泽优美、可与日本瓷厂产品一比高低的肇新瓷获得成功,渐渐取代了市场上的日货,每年利润达100万元以上,致使日本瓷厂不得不改为生产耐火砖。

进入1930年,肇新窑业已完全走上良性发展之路,砖瓦与陶瓷生产均达到了相当的规模,生产瓷器已达800余万件,且销售趋势旺盛,民族品牌基本取代了日本等西方陶瓷产品。

此时的杜重远计划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建立一个强大的陶瓷生产基地,以充分实现其实业救国的伟大理想。1930年5月,肇新窑业陶瓷分厂落户吉林省洮南县。在筹划建立第二陶瓷厂的同时,又建肇新窑业学校。

到了1930年末至1931年初,肇新窑业达到全盛之时。1931年上半年,为了进一步扩大产量,肇新在原来已有3座瓷窑的基础上,又投资新建4座瓷窑,产量拟再增一倍。为了扩大瓷器的销售,肇新还在东北地区设了50多家分销代办处,东北很多地方特别是辽宁省内各县均积极推销肇新瓷器,大众也纷纷购买,致使日本等外国瓷器在东北市场“几无立足之地”。

不仅在省内,总经理杜重远在关内和南方各地也加大宣传力度,邹韬奋在上海主办的《生活》周刊曾撰文介绍肇新窑业,从而扩大了肇新在全国的影响。到了1931年8月,九一八事变之前,8个月的时间,肇新已生产日用和工艺瓷器530多万件。

冯麟阁上款釉下五采肇新窑业全景图挂盘(浅绛轩藏)

一件件的机制陶瓷,也从这个叫作肇新窑业的工厂源源不断地走入了中国人的家庭,“肇新”两个字,成为了响当当的名牌,也成为了爱国的代名词。

那时候,惠工广场旁的这座小楼,白天人来人往,夜晚灯火通明,成为了繁忙的办公场所,也几乎成为了沈阳市民族工商业的核心办公区。

谁能想到,这样红火的局面,在1931年9月18日之后戛然而止。

杜重远把日本陶瓷从东北市场上赶了出去,又身为奉天商会会长兼任奉天窑业工会会长,日本人对他自然恨之入骨。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杜重远的实业救国之路不得不停滞,逃往关内。

在北平,他完成了人生中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娶到了心仪多年的女子——我国第一位留日法学女博士侯御之。

杜重远与侯御之在沪完婚,并购置了豪宅,此时的他,俨然已经从贫苦少年逆袭为拥有娇妻美眷和社会地位的人生赢家。

只是当时没有人能想到,命运留给这一对眷属的时间,只有10年。

如果能从杜重远的人生中删掉家乡、梦想、救国这样的词,或许他会有跟妻子白头偕老的机会,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过被占领的家乡,没有忘记惠工广场附近那座办公楼,那彻夜长明的灯光,如今照亮的,是沦陷的故土。

从1931年开始,杜重远作了近百次演讲,并将见闻写成战地通讯,发表在爱国民主人士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上。他还接受江西省省长熊式辉的邀请,任江西陶业管理局局长,重整式微的景德镇陶瓷产业并一度形成中兴局面。

身许家国,惠工广场旁这座小楼的主人,已由一位非常有经营理念的民主工业的实业家,变成了一位充满了爱国热情的民主斗士。

只是,这座小楼,再也没有等回来它的主人。

杜重远的沈阳往事

杜重远在沈阳建陶瓷厂取名,经过深思熟虑,这个名字有着深刻寓意。一个“肇”字即能说明这个企业的不同以往,有着首开、初创之意,即肇始、肇端,杜重远在此字的基础上又加一“新”字,既“肇”且“新”,其意尤为不凡。

杜重远的经营手法也十分灵活,据说曾经拿出大量实用瓷器,挨家免费送给市民使用,使得广大市民逐渐了解肇新窑业,都开始用国产的肇新窑业产品,从而最终取代了市场上的日货,引起了东北乃至全国的振奋。肇新窑业的影响日益增强,在当时就引起行业内外的关注。

《东三省官银号经济月刊》曾以“外人注意肇新窑业”为题报道说:“肇新窑业公司自创制瓷器以来,进步之速,一日千里,为东北新兴企业,以故中外人士,前往参观者不一而足。”

流传下来的一则故事,可以让我们管窥一下肇新窑业当时产品的相关情况。

因为年轻有为、富有爱国思想和创办实业的非凡才能,1927年杜重远被推选为奉天省总商会副会长。同年9月,杜重远在奉天发动和组织了数万人的游行示威和抵制日货运动。

在示威过程中,杜重远结识了洞庭春饭店的堂头(即大堂经理)王星垣。1928年,王星垣独挑门户,筹办鹿鸣春饭店。杜重远得知后,当即答应为新饭店烧制餐具,并为其设计餐具图案。杜重远便在各类餐具上均设有一卧鹿标识,卧鹿中案有“鹿鸣春”三字。盘面书有:福、禄、寿字样。

杜重远共为鹿鸣春烧制近8000件餐具和卫生器具,落款为“肇新窑业公司监制”。餐具烧制后,杜重远派人送至位于商埠地南市场鹿鸣春饭店处,“餐具全部赠送,以表祝贺”。

王星垣经与其他股东协商决定,回赠杜重远股票10股,约合1000现洋。这样,杜重远便成为了东北第一家以股份制形式开设的鹿鸣春饭店的股东之一。

这是有关沈阳著名饭店鹿鸣春与肇新窑业的一段佳话。从这则故事中也可以看出,当时肇新窑业烧制的瓷器范围广泛,瓷器制作精良,已经成为了高档瓷器的代表。

在经营肇新窑业的8年中,杜重远展现给世人的,是一个精明强干的实业家的形象,其实,其骨子里那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从来都没有消散过。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让他所经营的肇新窑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打破垄断的使命。

在1927年被推选为奉天总商会副会长后,杜重远1928年就领导过抵制日货运动,他将“提倡国货”画在瓷盘上,因此肇新窑业出品的瓷器也被称为“爱国瓷”。

经8年努力,肇新窑业公司成为中国北方最知名的陶瓷企业,那个时期,东北日用瓷器生产唯“肇新一帜”,初步实现了杜重远“唯有振兴实业,才能拯救中国”的远大抱负。杜重远欣慰地说:“砖瓦虽小道,但我要替国家争回权利,自此略觉自慰”。

留住历史 重振肇新

九一八事变后,肇新窑业公司落入日寇之手。抗战胜利之后,肇新窑业公司被国民党军队等占据,难以生产,只好停业。新中国成立后,肇新恢复生产,一度产量大增,产品畅销。

1949年3月实行公私合营后,公司业务逐渐走上正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沈阳陶瓷厂生产建筑用陶瓷,肇新窑业生产日用陶瓷,两家工厂分工明确,都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20世纪80年代初,公司效益下滑,1982年被划归沈阳高压开关厂,肇新窑业历经60年,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而见证肇新窑业辉煌一页的,除了肇新窑业办公楼,还有一处位于大东区二台子地区的肇新工厂。

此前人们一直以为该工厂已经不存,直到2018年春天,在纪念杜重远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相关人士又找到并确认了位于大东区沈铁路39号的肇新窑业工厂旧址。

经过90多年历史风云,数次变换主人的肇新窑业工厂,航拍图和当年肇新窑业生产的青花瓷盘上的工厂全景图几无二致。厂房用的全是窄而厚,质地坚致,与民国时期所建东北大学教学楼同样的肇新窑业机制红砖。当年炼釉所用耐火砖垒成的熔炼竖炉还在,炉边高大的铁烟囱虽已锈迹斑斑,但仍能感受到当年窑火熊熊的热烈;而炉边数个炼釉的坩埚,则通身沾满了厚厚的色釉,斑驳而沧桑。

很多热爱这段历史的人,希望将这两处老建筑保留下来并能更好地被利用。有学者建议将肇新窑业工厂旧址和相关窑址做成一个类似于景德镇“陶溪川”一样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

那座矗立了百年的肇新窑业办公楼,将回归本来面目,作为肇新窑业博物馆对外开放。

秋日的阳光的照耀下,百年的岁月平添了这座建筑的历史厚重,老建筑也散发迷人的光彩。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哪怕只剩下这样一座楼,也能让沈阳的巷陌间,留存百年的记忆。

百年惠工,百年肇新。


来源:沈阳日报 作者:初国卿 詹德华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张红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奉天   巷陌   爱国   红砖   日本   瓷器   办公楼   工厂   广场   建筑   工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