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克的孙子萧云松上学时,老师悄悄询问:是不是家庭条件有困难?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萧克上将的一生可谓是精彩绝伦:师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副总指挥、副司令员、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军事训练部部长、党委书记、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等,这些光荣称号任意拿出去一个,都能够让普通人吹嘘半辈子。

但在20世纪70年代,身为萧克将军孙子的萧云松以及萧云志去上学后,却遭到了老师的询问:“你们家里是有什么困难吗?如果有的话记得和老师说。”

萧云松和萧云志两个到底做了什么引得老师询问?

先治国,后安家

萧克上将与爱人蹇先佛于1935年相爱,那时正值战乱,二人在中国解放前一共孕育了三个孩子,但仅有最小的孩子萧星华幸运地活了下来,剩下两个孩子均被无情的战争带走了。

因此萧克夫妇二人对萧星华很是重视,也经常在萧星华面前说道:“星华,在战乱时期真的是有无数的人帮助你,你才能够得到活下来的机会,所以你一定要心存感恩,一定要学会报答。”这些话在萧星华的生命中促使着他成为了一名知恩图报的人。

从父母口中,萧星华了解到母亲第一次生产时,也是红军进行长征之际,在艰难的行军途中,就连战士们都要吃草根和树皮,而蹇先佛仅仅是一名后勤人员,自然不会向上级申请什么特殊待遇。

最终产后未曾休息且一直处于饥饿状态下的蹇先佛最终倒在了行军途中,在她即将永久地闭上双眼时,杨尚昆夫人李伯钊将她的口粮让给了蹇先佛,这口大米救回了蹇先佛,但她自己却也差点倒在红军长征途中,每每提到这件事,萧星华都能看到自己母亲眼中闪烁着泪光。

而萧星华能安稳长大更是幸运:日军发动丧心病狂的“五一大扫荡”之际,萧星华恰好出生,为了家国与民众,身为战士的萧克夫妇只能将刚刚满月的萧星华托付给自己的邻居王金生,之后便立刻赶往前线战场进行作战。

童年带给萧星华的记忆里,没有好吃的,也没有好玩的,仿佛世界都是灰色调的:树皮、树叶、草根等等都被人吃干净了,山是光秃秃的 ,山上的树也是,家家户户也没有粮食,饿死在那个时候已经稀疏平常。

邻居王金生知道萧克一家在为民战斗,他谨记萧克的嘱咐,为了照顾好萧克唯一的孩子,他连夜赶路,走了十几里路才到达城里亲戚家,借来了几斤小米喂给了刚满月的萧星华。在那时,整个村子里的孩子有二十多个,但到最后仅仅活下来了两个。

待到战事稍微平缓下来,萧克和蹇先佛便立刻返回老家将萧星华接到自己身边抚养,看到萧星华健健康康但王家上下均骨瘦如柴之际,二人眼眶里的泪忍不住流了下来,从此,萧克夫妇将王家视作自己的亲人来对待。

萧克对儿子的教育

萧星华对于萧克和蹇先佛来说,实属来之不易,但二人并未溺爱萧星华,反而是对他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

因为战争原因,在萧星华八岁之时,教育条件的简陋也让小星华没有地方可以读书学习,萧克心里对萧星华很是愧疚,他太知道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了,但没办法,战事紧急,萧克只得先将心思放在前线上。

在一次重伤之后,萧克意识到了战场枪炮无情,说不准自己哪天就牺牲了,自己见到萧星华的每一面都有可能是最后一面,为了不让自己后悔,萧克每次下战场之后,回到家里总会挑灯夜战,亲手写下数千常用字来让萧星华学习。

萧星华知道父亲兼顾前线和家庭的不易,他也知道这些字是父亲对自己满满的爱意,萧星华很努力,每次萧克回到家里,萧星华都会将自己的学习情况主动汇报。

在国家局势稳定之后,萧星华终于可以在学校里与小伙伴们一起读书, 在萧星华进入学校的前一晚,萧克对其千叮咛万嘱咐:“在学校里,你就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无论对谁,都不要提及你的父亲,我们只是普通人,就要普普通通的生活。”

萧星华听完之后,就对父亲许下承诺,坚决不会在学校里提及自己的父亲的萧克这件事情,他也做到了自己的承诺,在校期间没有一个老师和同学知道萧星华身份。

成年之后,萧星华凭借自己实力进入到了国家体委所在的武警纪检部,萧克看着自己优秀的儿子,以及儿子领导的夸奖,害怕萧星华骄傲的他只能做一个严父,板着脸教育萧星华道:“必须要多多努力!多多学习!”

父亲对自己的教导,萧星华不仅自己铭记于心,并且在自己儿子萧云志以及萧云松出生后,还经常向自己两个儿子传达萧克的谆谆教诲。

因衣服补丁被老师询问

时间来到1970年,萧克的两个孙子——萧云志和萧云松也到了上学的年纪,不同于大众认知的那样:老一辈与孙辈之间总是隔代亲。在萧克将军这里,虽然很疼爱两个可爱的孙子,但也会经常给孩子讲那些发生在革命时期的故事,借此来让孙子们了解当今的生活来之不易。

等到萧云志和萧云松年龄再大一点之时,萧克就对两个孙子说道:“人民群众才是第一位,没有人民群众,没有先辈们的付出,你们两个也不会有现在的生活,以后在外面不许炫耀身份,更不能提到我是你们的爷爷!”

从这之后,萧云志和萧云松兄弟二人再也不曾在外面提起爷爷的名字,就连学习档案上爷爷那一栏也填了一个假名字。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萧克始终记得战争时候的苦,因此经常将衣服缝缝补补地继续穿着,萧星华受到父亲的影响,也经常穿着旧衣服上学,这仿佛已经形成了一种家族习惯。

而在70年代,中国条件好了很多,百姓生活也好了起来,萧云志萧云松周围的同学已经很少穿带着补丁的衣服。但萧家兄弟俩仍然穿着带有补丁的旧衣服上学,这也引起了学校老师的关注,有次下课之后,老师就将二人叫到一旁进行询问:

“你们两个家里是出什么事情了吗?怎么衣服上全是补丁?如果有困难要记得和老师说,老师能够帮助你们的。”

萧云志和萧云松乖巧但坚定地说道:“我们没有困难,老师不用担心。”在学校里春游,同学们几乎都带着各种面包,萧家兄弟俩吃着窝窝头和咸菜,周围同学都在笑话他们,但他们两个并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丢脸的,只要能吃饱就行。

就在这般严格家风的教诲下,萧克的两个孙子分别考上了天津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

结语

萧克将军的美好品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辈,我们也应该像他们学习,正是因为他们这些革命先辈们的努力,我们才能拥有现在这样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4

标签:孙子   政协全国委员会   老师   学时   补丁   家里   困难   父亲   儿子   衣服   条件   两个   孩子   家庭   萧云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