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为辩白自己主动下场与反贼辩论,乾隆:求求你消停一点吧

在雍正年间发生了一场轰动全国的大案,文人曾静修书给大将岳钟琪希望其能够起兵反清。

后来岳钟琪将这些文书交给了雍正,雍正随后针对曾静的“起义原因”做出了官方答复,并将这些内容编纂成《大义觉迷录》,还要求各地开设讲解此书的课程。

岳钟琪画像

但在雍正去世之后不久,乾隆就立即停止了讲解《大义觉迷录》的课程,还将各地的书本全部回收,凡是有人私藏就会被问罪。

为何雍正如此看重的书籍会被乾隆直接否定,这其中究竟有怎样的原因?


雍正编写大义觉迷录的动机

清王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其从建立伊始就遭到了部分汉族文人士大夫阶级的抵制。

在华夷有别理念的影响下,这些人始终不愿意接受清王朝的统治,给清朝统治者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雍正皇帝剧照

与此同时,他们还利用各种文学作品传播这一思想,这导致清朝初年各地起义不断,大多数起义者都打着明朝皇室的旗号,以推翻满清为口号,吸引了不少汉族民众的加入。

在曾静案中,曾静就对清初文人吕留良所说清朝并非华夏正统的理念深信不疑,这也是其游说岳钟琪造反的根本原因。

雍正深知想要彻底杜绝这类现象,就必须和吕留良进行一次“隔空辩论”。

于是,他将自己的想法写成上谕编入《大义觉迷录》,就是要解释清楚清政府的统治合理性,并驳斥华夷之辩的说法。

吕留良画像

首先雍正先解释了清政府统治的合理性,在《大义觉迷录》中,雍正首先表示:

本朝较之成汤、周武更名正言顺。

这段话以商周二朝的建立类比了满清的建立,表示清朝先祖是为天下伐不道。

之后雍正又利用了儒家学说中有德之人得天下的理论,表示:

列祖之至德感孚,奉若天道者,为从古之极盛,是以皇天之保佑,申命恩厚于我朝者,为从古之极隆。

通过清政府的德行统治,解释清朝能够得到天命眷顾的原因。

针对华夷之辩,雍正继续沿用了德行理论,他认为华夷没有地理之分,真正区分两者的是德行和对文化的接受。

更何况周文王和舜也都非中原人士,但只要拥有德行,他们都成为了华夏的始祖。

《大义觉迷录》书影

与此同时,雍正还对华夷之辩的产生进行了溯源,他提出“华夷之说,乃在晋、宋六朝偏安之时”,意即国家衰弱的时候才有这种理论。

而后来入主中原的,也是南朝眼中等同于蛮夷的北方政权,但这不妨碍北朝被视为正统,因此满清统治者拥有治理天下的道统合理性。


雍正对民生问题的回复

除了对清朝统治合理性的质疑之外,经历了明末乱世的吕留良等人,还对清朝统治者的执政能力表示怀疑。

在他们笔下清兵入关之后各地出现了“人心恶薄日甚,即杀运所开,聊避睹闻,窃恐不免”的现象,这些言论在当时的民众中也颇有影响力。

为此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做了两方面的解释:

其一他向清朝民众解释了明末乱世出现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清兵的入关,而是因为明朝统治不力导致地义军兴起。

古代流民形象

雍正在书中指出“明之天下丧于流贼”,随后其还进一步解释了流民四起的原因。

那就是明朝的政治风气遭到了严重破坏,雍正提出:

故明诸臣各立党羽,连章陈奏陷害忠良,无辜被罚无功滥用,酿成祸患以致明亡。

表示明末严重的党争,才是真正摧毁明朝统治根基的罪魁祸首。

清军入关

雍正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当时的百姓受教育程度极低,且社会消息流通并不发达,大多数民众对于明朝的灭亡还没有清晰的理解。

在他们的印象中,王朝更迭就像历史小说中的英雄豪杰一样,总是一个打倒另一个再取而代之,这让清朝被很多人看做灭亡明朝的罪魁祸首。

同时在华夷之辩的影响下,反清思想极为兴盛。

入关的清兵

因此雍正必须告诉人们明朝的灭亡是因为其自身的腐朽堕落,借此来消解人们对于满清政府的抵触情绪,在这段话的后面,雍正也不忘吹嘘自己和先祖们的功绩,他说:

本朝定鼎以来,扫除群寇。寰宇乂安,政教兴修,文明日盛,万民乐业,中外恬熙,黄童白叟一生不见兵革。

虽然这段话在康乾盛世时是正确的,但满清在建立之初,在多地组织屠城等活动也都是血淋淋的事实。

雍正的这番解释或许能够摘下满清“明朝杀手”的帽子,但其对于政绩和德政的过分鼓吹还是有虚假的成分。


雍正对自我形象的辩白

吕留良的思想从清初便一直存在,但曾静在康熙年间却并没有做出反清的举措。

而他之所以要推翻雍正,就是因为当时民间流传着很多对雍正形象颇为不利的谣言。

曾静剧照

在曾静和岳钟琪的信件中,曾静历数了雍正的十大罪状,其中最令雍正头痛的是曾静指责雍正不守孝道,称其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又逼死了自己的生母,在通过篡位的方式登上皇位后,还残害了自己的手足兄弟,不但不配做君主,就连做人都不够格。

雍正对于这种指控感到非常错愕,于是他花了很大的力气来辩驳曾静的说法。

首先雍正表示自己的皇位是康熙帝传授下来的,而自己能够在众皇子中脱颖而出,靠的就是自己对于孝道的重视,自己根本没有弑父的行为。

对于逼死生母一事,雍正更是斥责其为无稽之谈,还表示在母亲过世之后,他为母亲素服斋居守孝了整整三年,期间不曾听过音乐,也没有外出游览,足见他们母子情深,他又怎么会逼死母亲呢?

康熙剧照

对于残害兄弟一说,在《大义觉迷录》中并没有点出具体的皇子姓名,但从雍正的回复看曾静提到的包括大阿哥,废太子,以及康熙八、九两位皇子共四人。

雍正在书中表示这些人在康熙在世的时候就多次惹得其非常痛心,康熙还亲口下令断绝了和大阿哥的父子之情,因此他们收获如今的下场都是咎由自取,和自己没有半分关系。

此外雍正还在《大义觉迷录》中详细记载了自己对于孝道的重视,他不但在科举考试中加入了《孝经》的内容,还在各地建立了孝子牌坊,要求各地表彰孝顺之人。

从《清史稿》中记载的另外一件小事中,我们也能看到雍正对于孝道的重视。

当时福建罗源人李盛山为救母亲割下了自己的肝脏,最终不治身亡,虽然其举动是为了尽孝,但地方官员认为这是种“愚孝”,不应该被提倡。

雍正帝画像

雍正得知此事后,决定对他进行表彰,但与此同时他也做出了劝解,要求人们不得盲目效仿,以至于损害自己的生命:

倘训谕之后,仍有不爱躯命,蹈于危亡者,朕亦不概加旌表,以成激烈轻生之习也。

雍正帝通过自己的解释,树立了自己孝子的形象,这对于其挽回声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民间舆论的发酵往往不会按照他的设想进行,这也是乾隆登基后火速禁绝《大义觉迷录》的关键原因。


雍正的民间形象

雍正之所以会编写《大义觉迷录》,为的就是纠正自己以及清政府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

但雍正对于民间文化的流行方式缺乏认知,人们往往只会关注事件中猎奇的部分,对于真相往往并不在意。

十四阿哥剧照

因此在《大义觉迷录》发行之后,雍正弑父、残害手足等故事在民间迅速流传,且衍生出了不同的版本。

在曾静提到的故事中,并没有涉及康熙十四子,但很快民间就有了雍正靠改诏书夺取弟弟皇位的故事,在当时造成了极大影响。

再者雍正在书中为了表示自己的心安理得,摘录了大量吕留良等人的作品,以与其进行公平对决。

《大义觉迷录》书影

但在传播过程中,人们难免对自己更容易接受的内容偏听偏信,雍正的解释自然没有吕留良的抨击吸引人,这让《大义觉迷录》的教化作用被彻底消解,反而在民间引发了新一轮的反清思潮。

更重要的是,《大义觉迷录》发行之后,雍正成为了清王朝最有话题度的君主。

这导致雍正的死因,乾隆的身世等事件都成了民众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这对于刚刚继位的乾隆而言无疑是巨大的隐患。

因此乾隆在雍正死后不久,就做出了回收禁绝《大义觉迷录》的决定,这从结果上来看称得上是一步好棋。

乾隆帝画像

雍正的《大义觉迷录》是一本我国历史上罕见的流传于民间的君主文集,从其发行中我们就能看到雍正对于自身德行操守以及政治改革的自信。

我们还能从中看出雍正的执政方针,这对于人们理解清朝中期的政治形势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古籍里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雍正   乾隆   明朝   孝道   大义   满清   德行   清朝   康熙   下场   主动   民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