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大英博物馆》:聊聊文物回归的话题

《逃出大英博物馆》之所以被不少网友们嘲讽,是因为它用一种很低龄幼稚和情绪化的方式,来表达一个很严肃的主题。

但是文物回归的主题本身,其实是需要被客观看待的。

现在国际默认的共识是,历史文物作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理应由那些具有能力条件和信心的国家或机构来保管。中国作为全人类的一员,又是这些文物的母国,自然也有要求保管的权利。这个要求是合理的,但能否被正视和满足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有能力保管好,仅仅作为母国这一条是不够充分的。

孟德公有句名言,

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能哭死董卓否?

你想索回文物,就得用有逻辑有条理的方式,向国际社会展现你靠谱的保管能力和坚定信心,而不是哭哭啼啼一味煽情,这样只能感动自己。

这里必然涉及到历史因素问题,而历史因素则分为有利于中国的和不利于中国的。

有利点在于,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有很多是在中国作为半殖民地的百年屈辱时期,被英国人巧取豪夺来的。尽管当时世界默认遵循的就是弱肉强食落后就要挨打的丛林法则,但这并不能为大英帝国主义的掠夺本质来开脱,大英虽有商业立国的传统,但它获取别国文物并非就全是靠公平透明的贸易来进行的。这一点上,道义在中国。

不利点在于,wg十年期间举国上下曾对文物展开了大规模破坏,或许无法再让国际社会给予信任,这也是知友们嘲笑中国没能力保管文物老生常谈的理由了。但这个理由现在其实已经不成立,因为中国的意识形态在这几十年发生了剧变。

中国的极左意识形态在wg时期一度到达了顶峰。极左就必然要讲国际主义、讲进步性,就是要在意识形态叙事中有意消解民族主义的因素,所以你看那个时候的宣传往往是“阶级兄弟一家亲”“解放全世界的无产阶级”什么的,很少提及中华民族所具有的文化特殊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方便向全世界输出普世的革命价值观,而最能够体现民族文化特征的具体事物,自然是从老祖宗那流传下来的历史文物。破坏文物的行为,并非仅仅是因为好玩和恶趣味,而是一种意识形态具体行为体现。

但是现在的中国,早就放弃了国际主义那一套,专心于搞民族叙事、大国崛起了,我们的目标的是“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网上一帮乳臭未干的小毛孩还在意淫解放全人类什么的,代表不了我们的主要意识形态。

中国早已经从极左转向偏右路线了。而右的路线就是要强调民族主义叙事、民族文化特殊性的,这种情况下,民族历史文物是最能承载这种价值观的东西,别说破坏了,巴不得给它们一个个供起来烧香磕头。从这种大氛围来看,文物回归一定会得到比它们能在任何国家都更精心的呵护,像什么卢浮宫烧了是救《蒙娜丽莎》还是一只猫的问题,在中国根本不存在,一万条猫命也抵不上一幅《女史箴图》。

文物回归既然是广大中国人民的呼声,必须得到有理有据有逻辑说服力的宣传,而不是《逃出大英博物馆》这样哭哭啼啼、儿女情长的辣眼睛低龄化作品。

还是那句话,

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能哭死那董卓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大英   大英帝国   文物   博物馆   母国   国际主义   民族主义   全人类   意识形态   中国   话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