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深一度」变形金刚?擎天柱?研究员带你走进现实版AI全宇宙

变形金刚、擎天柱、伏羲、盘古……它们会在同一时空出现吗?在人工智能的世界里,不用穿越就可以做到,因为它们是最前沿的机器人、算力、芯片和大模型,代表了最先进的科技生产力。

今年4月,我们推出了中欧科技战队,走近科技投资背后的调研一线。这几个月来,中欧科技研究团队依然步履不停。在上周末刚刚结束的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中欧基金科技研究团队负责人杜厚良带着大家走进现实版的AI全宇宙,深度解读机器人、大模型展台背后的高精尖技术与国内外发展趋势。

你知道吗?当今AI领域的当红炸子鸡——大模型都是基于谷歌提出的Transformer(变形金刚)架构;目前最受瞩目的人形机器人是特斯拉的 Optimus(擎天柱);国产“盘古大模型”的垂直B端应用场景已覆盖金融、制造、医药研发、煤矿、铁路等各行各业。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有人看热闹,有人看门道。今天,一起跟着中欧科技研究员来个深度逛展吧!

本次大会最令人兴奋的是智能机器人展示——万众瞩目的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将在国内首次面向公众亮相。

很遗憾,现场的“擎天柱”没有像官方视频里那样动起来,但是我们的科技研究员带来了机器人酷炫外形下的专业内核解读。

视频加载中...

从软件能力来看,人形机器人需要具备三方面能力——文字语义、机器视觉、运动控制,其中最难的就是运动控制。其背后的支撑技术包括大语言模型、自动驾驶技术以及运动、力控算法。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已经发展多年,据说“擎天柱”的运动控制可以精准而轻柔,“落脚”甚至不会打碎鸡蛋。

从硬件能力来看,人形机器人主要由控制器、伺服电机、谐波减速器和传感器构成,这对机械和电子零部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中也蕴藏了国内配套产业链发展的大量机会。

通用型人形机器人最大的优势在于与现实世界的交互,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训练和算法让机器人认知真实的物理世界——达到人类在语言、视觉、力觉等各维度的能力水平。这些机器认知水平的提升,将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人机交互等细分领域带动相关投资机会涌现。

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在业界看来,未来通用型智能人形机器人可以替代人类完成各类重复、危险的工作,机器人也将从制造业走向服务业,从工厂生产走向日常的服务场景,从B端走向C端。AI的发展在不断拓展机器人应用的边界,我们同样期待人形机器人不断迭代,抵达它的“iPhone4时刻”。


今年以来大火的AIGC大模型都是基于谷歌在2017年发布的一篇论文中提到的Transformer(变形金刚)架构。如果没有“变形金刚”,多行并联不再成为可能,也无法积极调用整体算力。

此次谷歌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展台十分低调简单,其真正的技术含金量还需听资深科技研究员娓娓道来。

视频加载中...

如果要发展大模型,算力、算法、数据三个要素缺一不可。而决定算力水平的是AI芯片,芯片设计制造是一门综合科学,需要长期持续的投入以及全产业链配套,也带来了丰富的投资机会。杜厚良认为,国内龙头企业研发芯片的算力参数与海外头部的差距并不大,真正的差距还是在软件调用生态多卡并联架构下的算力调动。目前在国内一些自主可控领域,国产芯片已经得到了一定应用。

从全球来看,通用大模型to C端的头部玩家分别是OpenAI的ChatGPT、谷歌的PaLM 2和Meta的LlaMA。前两者是闭源大模型,最后一个是开源大模型。我们已经开始期待,年底全球最先进的大模型能达到4.5水平。由于我国发展大模型相对较晚,目前国内大模型大部分是基于LlaMA做开源的迭代,真正从底层基座开始自研大模型的仍是几家头部互联网大厂。

伴随从底层基座完全自研的国内大模型厂商水平不断向GPT3.5、4.0迈进,必将“卷”动国产高端AI芯片以及上下游产业链加速发展。


逛展涨知识,我们在研究员的讲解下,搭建起了一点点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基座”。那么如何看待基于底座的进阶应用——人工智能及其产业链?来看一看中欧科技研究团队的回答。


中欧科技研究团队:目前国内外人形机器人更多是在实验室、展馆等场景作为研究和展示用途,仍是在固定场景下的“专用智能”,远期人形机器人一定是从专用智能走向通用智能,从机器人训练的角度,人形机器人更大概率先在工厂落地进行功能上训练迭代,再进一步走向C端的商业场景。

中欧科技研究团队:Elon musk在此次人工智能大会的寄语中提到,未来机器人的数量会超过人类的数量,其计算能力要远远超过人类,这一定是长期的趋势,不过产业的发展依然在依托我们利用transformer等架构在机器视觉和运动控制的突破。中期来看,在一些工商业环境中,机器人代替人去完成一些重复乏味、复杂艰苦的工作是可以预期的。目前来看,我国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距离海外还有一定差距。

中欧科技研究团队:目前在用于大模型训练的场景中,英伟达凭借自身的单卡算力、卡间互连速率、软件生态丰富度等优势在国内外占据市场绝对领先地位。

国内AI芯片起步相对较晚,以海思、寒武纪为代表的头部AI芯片设计团队正在加速研发和追赶,目前在单卡算力方面已经逼近英伟达的主力产品,但是在卡间互连和生态等维度相比英伟达还有明显差距。同时国产高端AI芯片在发展中也面临着制造端的限制,需要配合国产半导体先进制程生产制造的攻坚。

中欧科技研究团队:算力、模型和数据是AI发展的三大要素,其中AI芯片是算力的核心,除了AI芯片,光模块和交换机同样也是算力底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模型训练过程中,由于参数量较大,往往要涉及服务器内部、跨服务器甚至跨集群的AI芯片互连,对于整个系统的高传输带宽有更高的要求,也带动了光模块和交换机用量的爆发以及产品向更高速率升级。

同时,在今明两年800G光模块需求爆发式增长的过程中,核心芯片的国产替代趋势值得关注。

中欧科技研究团队:ChatGPT的发布推动了生成式AI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生成式AI模型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训练,直接催生了对GPU算力的大规模需求。光模块作为算力基础设施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底层算力芯片单卡算力升级和用量提升的过程中实现了从400G向800G的产品升级和用量爆发式增长。

中欧科技研究团队:从年初ChatGPT在国内爆火到现在,以互联网为首的众多公司纷纷加入到大模型研发的浪潮中,陆续发布了对应的大模型产品。而在大模型新品中,既有通用大模型,也有专注细分行业的行业大模型。截至5月底,国内10亿级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就已经发布了79个,研发主体除了互联网,还包括头部软硬件大厂、初创企业、电信运营商等。

从能力来看,根据真格基金的对比测评结果,头部的模型在基础能力部分回答准确率已经达到70%左右水平,虽然相比GPT-4的95%和GPT-3.5的92%尚有差距,但对比初始版本的结果,可以看到过去几个月国产大模型在基础、涌现和垂直能力方面已经有了全面的进步,也让我们对国产大模型未来有了更强的信心。

中欧科技研究团队:自动驾驶通常可以按照驾驶主体和智能程度分为L0到L5六个等级,L0对应无任何自动驾驶能力,L1-L2被称为“驾驶辅助系统”,在此阶段对车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人,从L3开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驾驶的主体从人逐渐过渡到汽车自身。

目前,随着硬件平台和自动驾驶软件算法逐步成熟,L2级别功能部件已经基本成为汽车前装的标配。但由于相关法律和标准尚未落地,尽管当前从部分车企的软硬件准备来看已经具备了L3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力,但在开放式的城市道路上还不能充分施展。因此,L3及以上自动驾驶的全面应用一方面离不开以自动驾驶芯片、算法、高精地图、传感器等核心软硬件的迭代升级,同时也需要技术标准和监管细则的同步落地,预计在5-10年的维度能看到革命性的突破。


感谢中欧研究员虞锦源、薛承沛对此文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擎天柱   中欧   人工智能   变形金刚   人形   研究员   机器人   芯片   模型   团队   现实   能力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