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动荡之际, 道光帝为何放弃能力出众的奕訢而选平庸的奕詝继位

清朝动乱之际,道光帝为何放弃才华横溢的奕訢,而选择平庸的易迟继任呢?在清朝,清朝并没有遵循“嫡长子继承制”,而是采取“功绩入位”的方式,以贤德优秀的皇子来继承皇位。本着“竞争促进发展”的原则,这对于提高皇帝的个人素质无疑是有利的。这也是清朝皇帝和皇子的整体素质远高于明朝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大调子的初衷没有问题,但在实践中还是会因为各种因素而出现很多偏差,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日常工作中也很常见。说到“德”,每个人衡量德的标准都不同。虽然先贤们给出了一些德行的标准,但由于缺乏数据等可衡量的依据,加上德行标准的苛刻要求,这超出了人性的常识。所以谁“更有德”的比较更多地依赖于主观判断,因此“有德”的选择很可能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由于皇帝是凝聚国家力量的至高无上的领导者,一旦选择出现错误,将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尤其是在一个动荡不安、不和平的世界,这种错误会增加。



图1 清宣宗·爱新觉罗敏宁(1782-1850),道光皇帝

清道光皇帝统治时期,中国封建王朝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真正的外来侵略者打开国门之后,就开始在这个曾经称霸东方的庞大帝国中肆虐。此时的清朝急需能人。一个有能力、负责任的领导者可以扭转这种快速衰退的趋势。显然,老道光皇帝没有这样的勇气和能力。执政三十年,最终因病辞官。下一任继任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道光帝在位期间,虽然热心勤政,但政绩平平。他掌权三十多年,并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特点。不过,道光皇帝最受诟病的地方,还是继承人对于皇位的选择。他没有选择非常有能力、很有想法的皇帝六子奕訢,而是选择了固执软弱的皇帝四子奕池。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道光皇帝做出如此错误的决定呢? ?是道光皇帝的个人喜好还是他的无知无能呢?或者说易迟和奕訢做了什么影响了道光皇帝的决定?让我们一起探索、发现这段动荡历史的奥秘。



图2 爱新觉罗·奕訢(1833-1898)、和硕空亲王

1.从小就是好朋友的好兄弟

道光二十年正月,奕詝的生母孝全皇后病逝。当时益勤只有10岁。道光帝将奕池交给奕訢的生母静妃照顾。静妃对奕池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得很好。因为他们是同一个母亲抚养长大的,而且因为一池和奕訢的年龄只相差一岁,所以他们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很复杂。在此期间,两兄弟关系很好。满族人崇尚暴力,所以武术训练是皇子们的必修课。除了练习武术之外,两兄弟还一起学习了一系列枪法和剑术。道光皇帝特意给两个儿子起名以鼓励他们。枪法为“帝华合力”,剑法为“宝峨玄威”。兄弟二人的感情之深,可见一斑。

2.残酷的现实

道光皇帝一生共有九位皇子。当道光帝晚年,继承人必须做出选择时,前三位皇子相继去世。四皇子奕迟,其实是道光帝的长子,是嫡系后裔。的长子。清朝虽然没有立嫡系的规定,但这一地位不应该被忽视。道光皇帝亲自以长子的身份继承了皇位。目前,在年龄上争夺王位的王子中,除了奕池之外,还有五王子易沛和六王子奕訢。其他皇子年龄都在十岁以下,原则上没有资格继承王位。五子夷沛因相貌丑陋,行为乖张,不受阿玛帝宠爱,早年被敦亲王绵开收养为儿子。也就是说,伊沛也被排除在皇位争夺之外,所以未来的皇帝就是伊蓓和奕訢之一。



图3 年轻的奕訢和母亲小静成为女王

对于道光皇帝来说,这两位皇子是他最喜欢的人选。奕迟是他的长子,是孝全皇后的儿子,孝全皇后死后被追封。奕池的文武成就虽然不如六弟,但他虽然为人勤奋,却是接班人的好人选。再看看奕訢,从血统上来说,奕訢的生母虽然不是皇后,但在道光皇帝的三位皇后去世后,博尔齐吉特作为皇妃,已经成为了主要的后宫,成为了名义上的皇后。奕訢的背景当然不差。

论知识,奕訢更是出色。从丛后来编撰的奕訢诗文集《乐道堂诗钞》不难看出,奕訢的文化水平与诗人一样高;

关于武术,此前曾提到,他自幼就练就了一系列的枪法和剑术,而且由于他的武功出色,道光皇帝还亲自赐给奕訢一把白虹剑,并允许他随身携带。 。 ;

论治国安邦的能力,他恐怕要远远领先于他的兄弟们。这一点从奕訢未来在清朝的所作所为就可以看出。

可以毫无疑问的说,奕訢绝对是继承人宝座的最佳人选。但历史就是这样“她不按套路出牌”。道光皇帝放弃了“第一选择”,走向了“第二选择”。为什么在地球上?



图4 爱新觉罗益钦(1831-1861),咸丰皇帝

3. 虚伪战胜了坦诚

有两个这样的故事。虽然出自野史书,但绝非空穴来风。故事一:道光二十八年,晚年的道光皇帝认为决定继任者是当务之急,于是决定重新审视两个儿子夷其、奕訢,重点培养他们的文武。武术比赛就是两个人狩猎,比拼谁能获得更多的猎物。奕訢跑过长江,大获全胜,而伊驰则一无所获,一无所获。老皇帝颇为惊讶,问奕池为何,奕池抽泣着跪下回答。 :此乃百兽怀孕之时,子臣不忍害其性命,灭天族。这句话一下子触动了道光皇帝的心,很快,伊赤的名字就被写在了修建秘藏的密箱里。

故事二:道光三十年,老皇帝知道自己的时代即将结束,想要看望两个儿子最后一眼。这次他问的是治国之策。奕訢对治国理政的阐述清晰连贯,解答流畅,道光皇帝对他赞叹不已。轮到奕池的时候,他没有回答阿玛帝是如何统治国家的。而是跪倒在地,痛哭道:阿玛帝一定会长寿,不会这么早离开自己的子孙大臣。道光帝也很感动,于是更加坚定了立奕迟为太子的决心。



图5 道光通宝

从后来事件的发展来看,可以说这两个故事是有一定依据的。据正史记载,道光二十六年秘密立太子。但道光帝临死前,当着召来守护他的王公大臣在场的情况下,打开密箱,发现了两道圣旨。其中之一就是创造易。他是皇太子,继承皇帝的皇位。与此同时,他把奕訢变成了王子。难道道光帝在道光二十六年就已经决定册封奕訢为太子了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他完全可以同时立伊奇和奕訢为王子,而不必写在遗嘱里。

还有一种可能:太子立位后,老皇帝又重新添加了这条皇令。显然,道光帝犹豫了,肯定是反复考察了兄弟二人。视察的内容无非就是民事和军事技能,所有人都清楚,奕訢比他的兄弟更强。所以,如果夷池不使用诡计,皇帝怎么能得到他的那一份呢?



图6 杜受田(1788-1852),由羲之提供

另外一件可能也反映出一些问题的事情是,一池的老师杜受田去世后,一池坚持追赠老师“文正”。谥号“文正”是官员的最高谥号,杜受田没有这样的谥号。基于他平定国家、安定国家的功绩,皇帝坚持追赠他的导师“文正”。这也证明了伊驰当时的大部分方法都是得益于这位导师的指导。因此,伊赤急于报恩,执意赐谥“文正”。不奇怪。

那么道光帝难道不明白奕迟的手段吗?这么容易就被一池骗了?我想,道光皇帝虽然不是极其聪明,但也绝非平庸无能。他仍然知道他儿子的体重。换句话说,道光皇帝很可能在明知易迟虚伪的情况下创立了易迟。他是继任者。因为在道光帝眼里,一个国王太耿直了。在动荡的政治环境下,即使他有能力,也可能很难管住群臣,治理好国家。而老皇帝或许真的还有一线希望。如果一池真的‘好’怎么办?至少他们的兄弟不会互相残杀。这或许也是道光皇帝立秘盒中奕訢为太子的初衷。



图7(乙琴)咸丰皇帝御碑

有一种说法,奕迟之所以被立为太子,是因为他的母亲孝全皇后。道光皇帝最喜爱孝全皇后,因为孝全皇后的谥号是道光皇帝亲自赐的。在此之前可能是他的谥号。唯一获此殊荣的皇后是孝贤淳,即富察皇后。不过,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或许,道光帝是喜爱无极无,但这肯定不是他最终做出决定的主要原因。总之,伊驰与奕訢之间的王位之争,完全是一场虚伪与坦白的较量。结果是虚伪战胜了坦诚。这场“虚伪”的胜利改变了清朝的统治格局,也改变了我国的政治格局。历史的走向决定一个民族的兴衰。

如果道光皇帝知道了,会不会捶胸顿足后悔呢?

文:王金白

参考:《清史稿》

文字由历史大学团队创作,插图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清朝   谥号   皇位   皇子   道光   长子   动荡   平庸   太子   出众   皇后   皇帝   儿子   能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