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乱世之中,有一家兵工厂,光名字就改了好几回

山东省北部的德州市,曾在二十世纪初晚清时期至民国三十年代,拥有一家庞大的兵工厂。这家工厂因其多次更名,导致各种历史资料中对其的称呼各异。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德州这家兵工厂的历史和生产情况。



1900年7月14日,八国联军侵略者攻占了天津。这群掠夺者进入了北洋机器局,并抢走了该兵工厂大量的武器和弹药,随后对机器设备进行了破坏。1902年秋天,当时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命令将北洋机器局残存的设备运到天津租界进行修复,以免其受到日后的破坏。出于这种担忧,袁世凯派遣官员前往山东德州,在城市西南的运河畔购地,建立了一个新的兵工厂。此外,他还投入了45.2万两白银,购买了用于制造军火的机器设备,这些机器设备来自英国、德国等国。兵工厂在1904年10月竣工投产,仍然沿用了北洋机器局的旧名。该工厂设有12个分厂,包括机器厂、快枪子厂、无烟火药厂、新枪子厂、镪水厂、棉药厂、淋硝厂、木样厂、铸铁厂、熟铁厂、锅炉厂和卷钢厂。后来还增设了一家造纸厂,用于制造装子弹的纸盒。当时,北洋机器局拥有3000名员工和760多台机器设备,主要生产7.9毫米步枪子弹、无烟火药和棉药坯。北洋机器局与湖北汉阳兵工厂、福州船政局、南京金陵制造局和上海江南制造局一起,被誉为晚清五大兵工厂。兵工厂的运营经费来自上海、天津和烟台三个海关的税收。由于资金充足,1907年至1908年,兵工厂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其中9个分厂扩建了厂房,并购置了用于制造6.5毫米步枪子弹的机器和一些无烟火药设备。截至清宣统元年(1909年),北洋机器局共生产了3885.4万发步枪子弹、103吨无烟火药,以及大量白药、炮弹底火和碰火等军火。



随着民国的建立,由于经费不足,兵工厂的武器和弹药生产陷入了困境。此外,厂名和管理单位也经常更改。1912年11月12日,兵工厂更名为德州机器局,几个月后的1913年1月,再次更名为北洋兵工厂。1913年,德州改名为德县,1914年8月,北洋兵工厂也改名为德县兵工厂,直属于陆军部。1915年,兵工厂又被划归督办兵工厂事务处,1917年,再次归属陆军部领导。这一时期正值军阀混战,兵工厂陷入困境,不得不向湖北、甘肃、陕西、江苏和山东等五个省借款,以扩建和改造无烟火药厂。然而,由于各省意见不一,这一计划最终未能实施。面临经费问题,兵工厂不得不多次裁员,到了1924年,员工数量仅剩1700余人。此时,兵工厂的主要产品仍然是步枪子弹和无烟火药,年产量在1500万到2000万发子弹和20到40吨无烟火药之间。



1924年10月,西北军阀冯玉祥占领了京津地区,他的部队将兵工厂的部分机器和员工搬到了河北和山东交界地带,用于建立随军枪械修理所。这进一步加剧了兵工厂的困境。1925年,山东督军、奉系军阀张宗昌也将兵工厂的重要机器和员工并入了他所管辖的山东兵工厂,导致该厂停产。最终,1934年7月,这家饱受乱世折磨的兵工厂被撤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兵工厂   北洋   无烟火药   德州   药厂   军阀   步枪   山东   乱世   近代   子弹   机器   名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