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失名垂,身败名裂-隋炀帝两大过失

隋炀帝杨广已经被贴上一代暴君的标签,写进历史教科书当中。然而,从客观的角度来看,纵观杨广一生,他并非毫无作为,这位文武双全、充满才干的君主,留下了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印记。其中包括杨广开通大运河和完善科举制度,这两项成就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虽然在中国古代,杨广的评价通常是负面的,仍然有些人对他做出了相对公正的评价。例如,唐代诗人皮日休在他的诗中提到:“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事实上,杨广开凿的大运河,影响中国历代,直至清朝时期。同时,现代历史学家胡戟认为,杨广是中国从门阀贵族政治向科举官僚政治转变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之一。他认为宇文泰、宇文邕、杨坚、杨广、李世民和武则天六人都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然而,胡戟指出:“在政治改革中走得最远的是隋炀帝和武则天,可这两位在历史上却是脏水被泼得最多的。”



尽管有这些积极的方面,杨广为何最终沦为统治下隋朝覆灭的君主呢?这主要归咎于他两件严重的错误决策,这两个决策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第一,杨广在位期间的建设和扩张过于急功近利,已经超过了当时中国社会和经济能够承受的负荷。隋炀帝期间,他实施大规模的工程,包括建设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拓宽驰道、修缮长城等,这些项目每次都动员数百万人参与,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种劳民伤财的做法激起了民怨,甚至出现了“丁男不供,妇人从役”的现象。



第二个关键错误是杨广坚持不懈地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隋炀帝连续三次征讨高句丽,这导致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损耗,尤其是在战后,仍然不断征讨高句丽,使人们无法休息和恢复。隋朝动员大军进行高句丽战争,损失惨重,甚至导致社会秩序恶化。许多士兵逃亡,形成乱局,例如王薄在大业七年,聚众于长白山,创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人们不要去辽东送死。随着逃兵的增多,一些人聚集成匪帮,以抢劫为生,导致社会动荡。内部官员也产生异志,例如杨玄感、宇文化及、李渊等,最终隋朝崩溃。

与隋炀帝相反,继承隋朝的唐朝采取了轻徭薄赋政策,尊重民力,才得以保存国家安宁。正如古语所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两个关键错误,使得杨广的治下隋朝陷入了灭亡的境地,无法挽救国运的命运。这也是他在历史上被贴上暴君标签的原因。

1

《隋书》

《剑桥中国隋唐史》

《中国:传统与变迁》

《再评隋炀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辽东   身败名裂   隋朝   大运河   暴君   科举   君主   过失   错失   贴上   中国   错误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