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日本人笔下《马关条约》的签署(3)


……北洋舰队覆灭后不久,清廷决定派遣李鸿章担任全权公使出使日本。李鸿章是清国政坛重量级人物,相当于其他国家的首相职位。 但旅顺失陷,李鸿章被解除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等职权,失去了军事指挥权。


参考资料译自:

大谷正『日清戦争』中央公論新社〈中公新書〉

"下関条約". ブリタニカ国際大百科事典 小項目事典典. コトバンクより2021年1月11日閲覧。

2月10日,光绪皇帝召见军机大臣,表达了对战败的失望之情。当他向大臣们询问补救措施时,大臣们却无能为力,就连一直极力主张战争的翁同龢也无能为力。一致认为,目前别无选择,只能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负责谈判。



对此,清廷于2月22日将李鸿章从天津召至北京,在朝廷前召开会议,讨论议和。 随着一月份在日本召开帝国会议的情报传到清国,清国知识分子逐渐得出结论:不割让领土就不可能实现和平。但李鸿章表示不接受割让领土问题,翁同龢也同意这个想法。



李鸿章进一步建议向英、俄寻求援助,并尝试联系英、法、德、俄各国使馆以实现调停,但均无果。 其他国家也认识到割让领土是不可避免的。



德国提出,如果拒绝割让领土,就别无选择,只能放弃北京,迁都内陆,继续战争。全面抗战对于作为少数民族的满族政府来说是极其危险的,甚至有人担心会引发像太平天国运动那样的内战。



即便是那些主张继续战争的清国高层,也明显认为没有取胜的希望,许多人都沉默了。 然而,也有人提议效仿拿破仑战争时期的俄国,认为“坚壁清野,放弃首都”的是“良策”



到底是割地赔款讲和,还是即使迁都也拒绝继续战争,争论不断。在此期间,李鸿章主张继续战争的论调,等待“割地毫无意义”的舆论蔓延,然后于3月2日宣布割让部分领土不可避免,战争局势紧张,他必须采取一切手段。



李鸿章提到,安史之乱后,即使失去了河西走廊,唐朝仍然创造了“中兴”的时代,甚至举出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朝之后的宋朝(北宋)乃至普法战争的例子,鼓吹“割占的土地可以收复。”



3月3日,在慈禧太后在场的情况下,在北京举行会议,会上李鸿章获准谈判土地分配问题。 3月4日,李鸿章正式受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指示,以割让领土、赔款、承认朝鲜独立等三个条件前往日本进行议和……


参考资料译自:

大谷正『日清戦争』中央公論新社〈中公新書〉

"下関条約". ブリタニカ国際大百科事典 小項目事典典. コトバンクより2021年1月11日閲覧。


#历史# #军事# #日本# #朝鲜# #清朝#

#古籍里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北洋   光绪   马关条约   朝鲜   清廷   大百科   日本人   日本   领土   大臣   笔下   北京   战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