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壮丽 我说长江丨茶马古道今犹在

视频加载中...

江山壮丽,我说长江。我是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县的茶农冉应欢。

在我的家乡,有一段至今保存完好的茶马古道。千百年前,我们的“黔茶”就是沿着蜿蜒的古驿道,被运往码头、口岸,又沿着更广阔的长江去往大江南北。

曾经的普安县白沙古驿道是出黔入滇的重要通道

茶马古道源于古时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历史上,贵州地区在茶马互市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贵州有西南马种中唯一能用作战马的“水西马”,而茶是购买马匹的主要物资。好山好水出好茶,低纬度、高海拔和适宜的气候、土壤环境等天然优势,造就了“黔茶”。

岁月更迭,马蹄声远了,茶香却从未改变。

我的家乡普安位于北纬25度的“黄金产茶带”,有两万多株世界上最古老的四球茶树。它们在深山茂林、悬崖河谷、田边土坎等地方繁茂地生长,被誉为“可以喝的活化石”。

普安的四球茶树是已发现的最古老、最大的古茶树之一

小时候,每到春天,妈妈们都会带着我们去茶园采茶,在茶树上采下嫩芽,把采好的茶装进背篓,背在身上,翻过一座座山去寻找收茶工厂。这家不收,我们就找下一家,很多时候回到家都已经是凌晨了。

高中毕业后,我离开家乡到深圳打工。我发现,我的一个老板每天喝茶、聊天,就把生意谈成了。那时候我不禁感慨:这真的就是我们家乡那片小小叶子的魅力吗?

2013年,我回到了家乡,想方设法进入一家茶企,从零学起,从茶叶的加工到茶园管理,从“茶历史”到“茶文化”,关于茶的一切我都想了解并掌握。

茶园

如今,我的生活与茶密不可分。我们这里的茶园面积也不断扩大,我们合作社的茶叶种植面积由30多亩增加至1300多亩。小小的茶叶,让茶农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我们依靠种茶、采茶、制茶,大家的日子红火了起来。

贵州古往今来一直与茶共生,不仅是茶的发源地,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不仅是饮茶文明的开端,更是茶叶贸易和茶工业现代化的起点。

曾经的古驿道掩映在青绿之中,马蹄印仍清晰可见

今天,在普安县白沙乡卡塘村,还能看到一米多宽的白沙古驿道。栈道上残存的马蹄印,见证了往昔古道上的商贸兴衰,也见证着茶文化的源远流长。茶马古道的路线几乎纵贯整个长江上游干支流的腹地河谷。长江与茶叶,历经千年,始终相伴相随。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郑晓云:

茶马古道是长江上游文明中的一个符号。河道穿越崇山峻岭,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之间的人们的沟通就是要靠商贸。茶马古道就在长江流域上游构建起了广阔的商贸通道,这个通道不仅沟通了各地区的经济,也沟通了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社会交流,使长江上游文明得以充实、夯实,成了一个大的文明。

监制丨高岩

策划丨沈静文 杨宁

记者丨尹平 马宇涵

编辑丨杜希萌 陈宇 丁骁

音频制作丨李晨雨

视频导演丨马宇涵

视频拍摄丨张杰 贵州普安县融媒体中心李洪凡

后期制作丨张永鹏 蔚天雄

设计丨宋瑜珊 曹懿心

学术顾问丨任慧

专家统筹丨高琰鑫

学术指导单位丨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长江   古道   普安县   普安   驿道   江山   茶农   茶树   贵州   茶园   壮丽   茶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