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红六军团800名战士神秘失踪,一把斑驳的军号揭开了谜底


一把斑驳的军号,牵出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


1934年,红六军团800名战士在掩护主力部队撤离时神秘失踪,70年后,一把斑驳的军号揭开了谜底。


军号的主人名叫陈世荣,原名何步荣,是红6军团52团的一名17岁的司号员。


1934年8月,红军长征前两个月。任弼时率领的红6军负责为大部队开路,当他们到达贵州地区时,被湘桂黔三路敌军团团围住,情况十分危急。


18师师长龙云当即请令:“军长,让我带着52团牵制住敌人,等大部队突围后,我们再撤离,保证完成任务!”


任弼时当即同意,一来他对龙云很放心,二来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就这样,大部队开始向黔东转移,龙云带领着52团的800多名战士继续与敌人周旋,而陈世荣是其中的一员,他还是个司号员。


以区区800多人,对抗国民党多达25个团的三路大军,这注定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


但是,打游击出身的红军52团依靠山地和密林的优势,以一当百,硬生生将几十倍于己的敌军挡住了,他们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主力部队顺利南撤后,任弼时军长命令龙云火速撤离,追赶大部队。龙云带领余下的400多人匆忙追赶主力部队。


没想到,行至大田地区时,突然枪声大作,子弹像雨点般地向他们倾泻而下。


原来,此前被52团战士们阻击的敌军并没有就此打住,在得知阻击他们的仅是一小股红军,十分气恼。


随即兵分两路,一部分在后追击,一部分绕道在前面堵截红军的必经之路。就这样,在大田双方再次遭遇。


龙云命令战士们小心掩护,自己站在高处,手持望远镜观察敌军情况。不看则以,看过之后,龙云这个身经百战的红军大将,不觉眉头紧锁。


密密麻麻的敌军漫山遍野,并且,还有一支部队正在向着红6军团主力部队撤离的方向前进。


这可把龙云吓出了一身冷汗。如此声势浩大的敌军,一旦与主力部队遭遇,必定是一次灭顶之灾。


龙云大喝一声:“全员听令,立即西撤,牵制住敌人,决不能让他们追上主力部队!”


得令后,战士们立即调转方向,分散开来,一边打,一边向着与主力部队相反的困牛山方向退去。激烈的枪声在夜晚的山林间响成一片,果然,敌军的火力被吸引过来。


经过一个晚上的鏖战,龙云一队人马终于来到了困牛山。


但是,令他们傻眼的是,这里山峦怪异,到处都是断崖峭壁,高高的悬崖下面,水流湍急。看似是一条伸向远方的山路,就会突然中断在一处断崖前。


由于不熟悉地形,红52团的将士们很快就被困在了山谷之中。


此时的国民党由于抓了很多当地老乡充当兵力和向导,因此,在看到红军进入了困牛山的“布袋”中,反而,不着急了。他们不紧不慢地从三面向着中间山谷地带包抄。


此时,龙云感到情况的危急,如果再不找到突围的出口,极有可能接下来的战斗就会全军覆灭。


于是,他和团长田海清商量决定,两个人各带一支队伍。田海清带领100多人先进行掩护,龙云率领200多人,沿着山路往三步跳方向突围。


二人分手后,龙云率队在夜色和密林的掩护下,成功突出了重围。而进行掩护的田海清、陈世荣等170人利用有利的地势,将重重敌军死死地牵制住。


敌人明明知道,对方兵力十分有限,但是迟迟攻不下来,心中恼火万分。


可他们很快就想出了一个“阴招”:让临时抓来的当地老乡排成几排,走在最前面,国民党军队则躲在老乡们的身后,慢慢向着田海清他们埋伏的地点前进。


由于这些老乡早就被国民党“红军就是土匪”的言论洗脑了,因此,抱有对红军的忌惮与憎恨,甘愿为国民党卖命。


红军是解救老百姓的队伍,怎么能将枪口对准老百姓呢?无奈之下,红军只得不停地后撤。


敌人见抓住了红军的七寸,便一边追击,一边对准红军扫射,田海清团长也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之下。


终于,红军退到了虎并沟悬崖边上,再也无路可撤。眼前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悬崖,身后是为国民党充当盾牌的穷苦百姓,国民党反动派还在嚣张地呐喊:“交枪不杀!”


战士们将手中的枪紧紧地握在手里,睁大猩红的双眼,同时高喊:“宁死不杀老百姓,也绝不当俘虏!”而后,司号员何步荣最后一次吹响军号,170名战士一起跳进了万丈深渊。


清澈的溪流,瞬间被染成了鲜红色。


几乎在同一时间,原本突出重围的龙云部队,却意外再遭敌人援军袭击,最终,200多名将士经过殊死搏斗,战尽最后一滴鲜血后,全部壮烈牺牲。


此后,数十年里,红军多方寻找红军52团的800名将士,尽管大家都知道他们在困牛山一带与大部队失散,但是,没有人知道他们的下落。


直到2001年,当地党史工作者杨又铸,意外发现困牛山的一个延续多年的习俗:每年清明节,周围的百姓都会自发的到一处悬崖下祭拜。


在他的不懈努力和多方了解下,终于找到52团唯一的幸存者,当年的司号员何步荣,一部尘封70年的英雄赞歌就此在人们的耳畔唱响。


何步荣当年被悬崖边上的藤蔓缠住,后又被老乡救起,这才成为这段悲壮故事的唯一见证者。而此时的他,已经随养父母改名换姓,娶妻生子,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


只是,他还会经常吹响那支已经锈迹斑斑,伤痕累累的军号,以此来祭奠和怀念昔日的战友。


如今战火停歇,山河无恙,百姓安康。先烈们的故事荡气回肠,向革命先烈致敬!


#头条文章养成计划##历史##妙笔生花创作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军号   司号员   断崖   军长   敌军   谜底   掩护   斑驳   红军   国民党   悬崖   老乡   主力   战士   部队   敌人   方向   神秘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