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耍了?洪都拉斯造了一座桥,一场大风过去,桥还在,河跑了

文|鲸探所

编辑|鲸探所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洪都拉斯为了方便本地居民出行,于是耗费巨资在家门口的河上建了一座吊桥。

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他们的桥却经常被大雨摧毁,政府只能屡次进行重建。

后来,他们又想要重新修建一座能够抵御恶劣天气的桥,可是就在大桥建成的一年后,洪都拉斯的人们却成为了全世界的笑柄。

在经历了一场大风之后,他们的桥还在,可是河却跑了。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洪都拉斯乔卢特卡河上的两座桥

洪都拉斯是中美洲的一个小国,面积仅1.1万平方公里,属于典型的热带气候,年均气温在25-28°C之间。

这里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平原和丘陵,海拔不高,沿海地区为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

但是这里距离赤道很近,又夹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气候湿热多雨,尤其是5-9月的雨季更是降水高峰,北部地区的年降雨量高达3000毫米以上。

许多地方受到降雨的影响,每年都会出现所谓的“鱼雨”奇观,也就是海水被大风卷上天空,鱼也随波逐流,然后像下雨一样重新落回陆地。

而洪都拉斯的乔卢特卡河发源于内陆高原,蜿蜒流经同名城市乔卢特卡。

为了改善交通和促进经济发展,20世纪30年代,洪都拉斯政府决定在首都特古西加尔巴市附近的乔卢特卡河上决定修建一座跨河大桥,连接河两岸的交通。

当时洪都拉斯因为与美国的关系密切,于是政府便决定让美国工程部队来设计和施工这座桥梁。

而美国的工程兵则参考了旧金山金门大桥的设计,在乔卢特卡河上建造了一座类似的悬索式桥梁,并且命名为乔卢特卡桥。

乔卢特卡桥全长300米,主塔高达100米,刚建成的时候,就成为了全城的地标。

可惜好景不长,这座桥使用不到20年就开始损坏。

因为洪都拉斯的暴雨和飓风太过频繁,悬索桥结构根本就经不住风雨的冲击,所以这也就需要频繁维修,更是严重影响了当地的交通。

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洪都拉斯政府无法忍受这种低效的状况,决定绕行新建一座更牢固的大桥。

这次政府放弃了悬索桥的设计,而是选择拥有先进桥梁技术的日本公司来负责新桥的设计和施工。

新桥由日本技术团队设计,采用了顶级水泥和专门的防飓风技术,被称为“抗飓风桥”,而修建耗资1300万美元,长达1.8公里,桥面宽度达12米,设计载重达50吨。

1998年8月,新桥建成通车,受到各界盛赞,而这座新乔卢特卡大桥取代了老桥,成为了当时日本公司在拉美建造的最大跨度桥梁,也是洪都拉斯历史上最长的桥梁。

当时日本设计师信誓旦旦地保证,这座新桥可以抵御任何猛烈的飓风冲击,经过多次风雨考验,这座乔卢特卡新桥的确非常牢固,成为了连接两岸的生命线。

而事实证明,他们的桥确实非常坚固……

飓风来袭

1998年10月,一场飓风突袭了中美洲地区,给当地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这场风暴名为米奇,在加勒比海迅速生成并快速增强,最终发展成为了最高等级的5级飓风。

而米奇飓风挟带着时速高达290公里的狂风和暴雨,横扫了中美洲多个国家。

在这之后,米奇飓风行动缓慢,在经过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和尼加拉瓜等国时,长时间盘旋并停留在这些国家上空,这也为当地带去了灾难性的洪水和泥石流,估计这场飓风给中美洲地区造成了将近6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其中洪都拉斯受灾最为严重。

根据统计来看,米奇飓风导致中美洲超过1.1万人遇难,另有1.1万人失踪,其中洪都拉斯约有7万人死亡,是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这也是中美洲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飓风灾难,其破坏程度超过了1974年飓风奥尔琳造成的损失。

而米奇飓风过后,洪都拉斯约有150万人无家可归,占了全国人口的20%。

不仅如此,米奇飓风还给当地带来了1900毫米的降雨,其中洪都拉斯乔卢特卡城的降水量就高达912毫米,是当地气象站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大量雨水导致河流泛滥,洪水冲垮了无数交通设施,洪都拉斯国内超过70%的公路和桥梁都不同程度受损,整个中美洲地区都陷入了严重的断水断电状态。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乔卢特卡城,一座耗时两年建成的乔卢特卡大桥,却在这场风暴中完好无损。

或许是建造质量过硬,它成功抵御住了5级飓风狂风的袭击,没有像其他桥梁一样被洪水冲垮。

这座桥梁经受住飓风猛烈袭击,原封不动地屹立在乔卢特卡河上,看似坚不可摧的大桥成为飓风过后河畔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但是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流经桥下的乔卢特卡河,却已经改道到了桥的几百米外。

这场飓风带来的暴雨导致河水冲刷改变了河道方向,大量泥沙堆积在桥墩周围,最终将河水“赶”到了桥梁一侧。

正是如此,才有了桥还在,河却跑了的事情,在这之后,乔卢特卡桥成为了一座无人问津的“观赏桥”。

河“走”桥“留”

要知道,乔卢特卡桥是按照抗震设计标准建造的,可它却被改道的乔卢特卡河“抛弃”。

巨大的洪水冲毁了乔卢特卡桥周边的公路,并开辟出新的河道,原有的河道被泥沙填埋,桥下不再有河水流过,这也使得乔卢特卡桥顿时失去了作用。

这座32米长的钢筋混凝土桥原本服务于连接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尔巴和圣佩德罗苏拉两个城市,每天有上万辆车经过,可一场飓风就让它失去了价值。

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一方面是飓风洪水的威力远超预期,达到了500年一遇的程度,乔卢特卡河改道也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桥梁设计和水利工程存在问题。

乔卢特卡河两岸并没有搭建牢固的河堤,无法阻止泥沙流入河中,桥梁长度仅按原有河道设计,未考虑河道可能改变,河床浅窄,又无船舶通行,桥洞高度不足,种种因素导致乔卢特卡桥难以适应环境变化。

尽管桥身本身质量是合格的,能够抵御飓风冲击,但是公路和河道的变化还是让它无能为力。

再说了,乔卢特卡河水浅流变,本来就容易改道,这次飓风只是加剧了河流的改道程度。

由此可见,在桥梁设计时,建筑者并没有考虑到河流可能会发生改道的情况,也没有预计未来环境可能会发生变化,结果就出现了“画蛇添足”的局面。

相比之下,我国的黄河水利治理则更为周全。

黄河桥梁长度远超河面宽度,桥下设置牢固桥墩,江河两岸修建牢固堤坝,拦截泥沙,种植植被固定两岸土壤,这些措施减少了黄河改道的可能性,避免重复乔卢特卡桥的窘境。

我国水利部门还从源头上治理黄河,在上游地区架设泥沙拦截大坝,减少泥沙流入河道,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在干旱时节调节水量,防止水土流失。

经过5年的修复,乔卢特卡桥终于重新连接到公路网,不再是一座“无处之桥”,当地政府终究没有选择拆除这座桥重建,而是进行路基修复,让桥梁重现价值。

这座桥也因其“奇异的命运”而成为旅游景点,每年都有游客慕名前来参观。

它提醒着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还需充分考虑自然力量的变化,做好应对准备。

只有尊重自然,适应环境,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生。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6

标签:洪都拉斯   中美洲   特古西加尔巴   黄河   泥沙   日本   河道   飓风   大桥   洪水   牢固   河水   大风   桥梁   两岸   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