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伟大的父爱:用生命编织的游戏,保护了儿子的《美丽人生》

“这就是我的故事,我父亲做的牺牲,也是他给我的礼物。”

前言

《美丽人生》是一部讲述父亲用谎言编织游戏,最后父亲成功保护了儿子的童心,而父亲却倒在了纳粹的枪下的故事。

这部电影于1997年上映,上映之后反响强烈,在第71届奥斯卡颁奖舞台上,一举获得了最佳外语片奖和最佳男主角奖,成了那届奥斯卡最引人注目的电影。

这是一部关于父爱的电影,影片中利用多种表现手法来深化这一主题。

背景描述深化主题

这部电影的背景是二战,从影片题材上来看《美丽人生》不同于以往的反战题材片,它并没有采取一贯的压抑、深沉的艺术表现手法再现战争的残酷。

而是通过喜剧手法诠释主题,这种黑色喜剧的表现效果更具震撼力,更能展现出战争的残酷。

也许是前面部分太过于美好,电影后面随之而来的就是死亡,通过对战争的残酷描写侧面展示出父爱的伟大这一主题。

在影片中,由于纳粹对犹太人的政策,主人公圭多和孩子也被抓到了集中营,圭多为了不让儿子感到害怕,告诉他现在其实是在玩一个游戏,只要小乔舒亚能够挣到一千分,就会有坦克来接他回家,小乔舒亚充满了期待。

在电影最后,导演确实让一辆坦克开到了乔舒亚的面前,把他抱到了坦克上,前后呼应的这一情节。

这表明着父亲圭多的“谎言”并没有成为谎言,它真的实现了,小乔舒亚的童心再一次得到了保护,他得到了他赢得的,这让观众动容。

集中营的日子很艰苦,圭多干着繁重的工作,经常累到直不起腰,但是只要回到宿舍看见乔舒亚便立马一副很轻松的样子,继续着他的这个善意的谎言。

导演对于战争残酷的叙述也在这其中慢慢展开,这些跟圭多一样的犹太人没日没夜的工作,吃很少的食物,却干着与之不相符的工作。

每当有犹太人受到迫害和侮辱时,圭多一直用“善意的谎言”来安慰乔舒亚,乔舒亚也信以为真。

不得不承认,也正是这“善意的谎言”一直都在给予乔舒亚信心,让他的那颗幼小的心灵没有被这战争残酷的阴霾所笼罩,乔舒亚依旧充满信心,在他眼里这就是个游戏而已。

在圭多给纳粹军官做“翻译”的情节中,其实圭多并不会德语,那他怎么敢去给这些“魔鬼”们当翻译?

这不禁让观众十分担心,他要做什么?

但结果让人意外,圭多听不懂德语,在军官说话的时候,他为了让小乔舒亚相信这个“善意的谎言”,把那名军官的话全都改成了这个谎言的“游戏规则”。

这让小乔舒亚更深信不疑,但同时观众也可以感到在这种残酷的条件下主人公圭多的勇敢。

作为父亲他冒着生命危险,冒着随时被下面犹太人揭穿的风险,义无反顾地举起了手,用自己的行动来维护乔舒亚的天真。

这更能展现出他的勇敢和机智,也是一个父亲对于自己孩子竭尽全力的父爱,深化了这一主题。

其实圭多就是个普通人,前面的人物塑造也显示出来了。

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用着自己的行动来反抗着这场残酷的战争,反抗着对他的侵害,反抗着对他年幼儿子的伤害,这就是对伟大父爱的生动展示。

通过对这战争环境的残酷描述,来侧面展示出圭多对儿子的爱护,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拼命保护。

乔舒亚就是他拼了命都想要保护的人,面对残酷的现实战争,主人公圭多尽自己全力来维护小乔舒亚的那份天真,这使得父爱这一主题更能深刻表达,令人动容。

人物塑造深化主题

影片主要塑造了主人公圭多这一形象,其中的电影情节都是通过这一人物塑造来展开讲述的。

对于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导演是下了功夫的。主人公圭多是个生活在意大利的犹太人,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开个书店,然后能够娶个媳妇,再有个可爱的小孩。

看似就是最平常不过的想法了,导演让圭多实现了,得到了一个欣赏他的妻子,还生了一个小孩,但开书店并没有成功。

这时候对于犹太人的歧视已经逐渐显示出来了,这是导演对于情节的铺垫。

在圭多没有开成书店而去当服务员这一情节中,其中导演对于情节的巧妙设计以及人物塑造的成功,让这些都看上去十分合理,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表达出了犹太人的不利境地。

在乐观的圭多眼中,他依旧用他那“滑稽”的动作来逗乐妻子和儿子,首先是圭多冒充视察人员来到多拉的学校跳“脱衣舞”的滑稽场景,这一幕是为了引起多拉的注意,从而体现圭多是一个既勇敢又富有幽默感的男人。

其次是圭多在被处死之前向藏在铁窗中的儿子摆出小丑般的走路姿势,这是他为了不让儿子害怕并且快乐地走向死亡,体现了伟大的父爱,也为接下来发生的情节有了铺垫。

特别是在电影中,主人公圭多与儿子之间的快乐时光,让不少观众为之动容,并深有触动。

音效烘托

片头音乐是影片配乐核心,比如在圭多冒充罗马官员在学生面前去讽刺“日耳曼种族优越论”。

以及后来圭多和多拉一家三口骑着自行车自由自在穿梭在街道的时候,那轻快而富于弹性的节奏是对于圭多善良、乐观的真实写照。

音效的使用在这里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之后多拉看见圭多父子二人被抓住的情节中,忧郁的音乐一直贯穿其中,这是对于多拉内心心理的写照。

这也让观众对这父子二人的状况很担心,音乐的烘托完美地表达了这种感情,增强了电影感染力。

人物神情

这其中穿插了一个不美好的小插曲,在圭多与儿子去一家蛋糕店时本来都要进去了,但是在书店门口却立了一块告示:犹太人与狗不得入内。

当儿子念出来这句话时,圭多很淡定地给儿子解释。

其实观众可以感觉到圭多当时的担忧,他害怕儿子知道什么,也怕给儿子留下不好的印象,但是他极力保持镇静耐心地给儿子解释。

这时候其实就已经埋下了谎言的伏笔,这岂不是父亲圭多对儿子的爱?

圭多极力地去维护儿子的那颗童心,通过对圭多这一人物形象的描述以及对于事件的展现,从而突出父爱的伟大这一主题。

细节描述深化主题

从这部电影中,有一段圭多在集中营里放歌的情节,他冒着生命危险,担心多拉的安全,趁着纳粹管理疏漏播放了《霍夫曼的故事》其中一首歌。

导演在这也另有深意,因为这首歌是圭多带着多拉去听的,可以这样说,这就是圭多和多拉之间的暗号,想要告诉多拉自己和儿子的情况。

也希望多拉能够不放弃希望,传递出坚强的信念,这时候的这首歌也就被赋予上了反抗的意味。

导演对这一歌曲细节的处理,是对于人物情感的一种直接阐述,令人感动更令人心痛。

这部电影中,其中有很多导演精心安排的细节,用来烘托出父爱的伟大这一主题。

在电影最后圭多被抓的情节中,圭多被纳粹大兵押着走,正好路过了那个铁垃圾桶,圭多知道乔舒亚正在里面看着自己。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且滑稽的动作,他故意大踏步地往前走弯腰滑稽地往前走,这把藏在里面的乔舒亚逗笑了,他更加确信这是个“游戏”了。

但是随着圭多被押进了一个胡同,然后从胡同里传来了枪声,小乔舒亚却浑然不知。

导演对于这个细节的处理可以说是出神入化,特别是对于圭多故意滑稽地走路经过乔舒亚的垃圾桶。

这一细节的表达让观众感动,圭多在他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维护这个“善意的谎言”,用自己的最后行动让乔舒亚安心,继续把“游戏”进行下去。

在他焦急的时候,是父亲圭多给了他最后的安慰,让他又充满了信心,赢得最后的“坦克”。

最终乔舒亚被开着坦克的士兵救了,但是圭多却再也没有从那个阴暗的胡同里面带着微笑走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并没有用镜头去拍摄圭多被杀的镜头,有人猜测是因为他不想破坏这“美好”,是对于小乔舒亚心灵的这份美好。

导演对于这个细节的处理深刻诠释了深沉的父爱这一主题。

圭多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他的目的很纯粹,就是想要保护自己的孩子,给自己的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不想因为这残酷的战争给他的孩子留下终身难以磨灭的影响,希望他的孩子可以能够乐观地面对生活的苦难。

这就是一个父亲最普通的想法,虽然普通但是有力量,给观众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力和冲击力。

这可能也正如导演罗伯托·贝尼尼说的:他的目的是想要人们展现战争创伤下的真实的犹太人的世界以及灾难中的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父爱   多拉   纳粹   儿子   犹太人   主人公   谎言   情节   残酷   导演   观众   父亲   战争   生命   美丽   人生   主题   电影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