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能超越中国?至少四方面印度已超越了中国,但最大弊端更致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自从今年莫迪“历史性”访美过后,美印关系突飞猛进。

得到军事、经济、科技等领域扶持的印度,走路都呼呼带风。

这个时候,再跟中国比较,印度的底气似乎更厚实了几分,张口闭口就是要在多少年内赶超中国。

但也有人说,如果放下成见,理性看待,其实会发现印度至少在四个领域已经做到了超越中国。

这是哪些领域呢?

印度能真正做到全面赶超中国吗?

印度在四个方面超越中国

印度超越中国,人们首先肯定会想到人口。

今年4月,印度人口以14.25亿超越中国亿登顶世界第一。

这几年,中国结婚率与生育率的下降,大家都有目共睹。

这是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规律,当然也受到经济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不过,印度显然暂时没有这方面的烦恼,人口冲刺的劲头十足。

当人口超越中国的那一天,印度别提多得意了。

毕竟人口代表的是庞大的劳动力。

现在印度显然是想配合美西方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新的“世界工厂”,复制中国人口红利的成功模式。

说完人口,我们来说说印度的产业。

现在印度已有两项产业超越了中国。

其中一个就是制药产业。

很多人是从《我不是药神》开始了解到印度的仿制神药。

他们的仿制药有着和正版药一样的功效,同时还具备低廉的价格优势。

所以销售量在全球是相当可观。

尽管这是一种“假药”,但好歹能治病,能解决印度大部分贫民的大问题。

就如印度西普拉创始人所言,他在乎的不是专利和知识产权,而是人类的生命。

而印度之所以能打出仿制药的招牌,一是其天生的“世界药房”,拥有众多奇珍药材,二是政府的的大力支持。

印度第一位女总理英迪拉,为了让普通老百姓吃得起药,收购了大多数英国控股的公司。

其以低廉的价格,逼死了昂贵的药企产品。

印度政府长期以来也不保护药品知识产权。

本土药企就这样大摇大摆仿制外国药企产品,还能得到政府的快速审批。

即使被起诉也不怕,政府总是偏向自己人。

印度的另一个产业——电影也比中国发展得好。

说到电影生产基地,一定少不了好莱坞,另一个就是印度的宝莱坞。

宝莱坞之所以能在全球电影界混出头,不外乎两个原因,创新和审核限制少。

我国的影片总是玩老掉牙的套路,整体缺乏创新意识。

一些厉害的片子在国内都没法播放,要么只能去国外参展。

印度片就相对干想干拍,拍出来也没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束缚。

可以拍血腥暴力,也可以拍贫富差距、社会黑暗甚至宗教或政府的虚伪。

题材和深度上的宽松,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这就是印度电影屡受好评的原因。

最后,印度超越中国的领域就是与美西方国家的亲密度。

印度被英国统治了三百年,上层阶级大多亲英。

而且印度独立后,用不着攀关系,西方和苏联自己就送上门了。

印度天生占着一块儿好地方。

地盘大,人口多,占据印度洋C位,还是中国的邻居,无疑是在亚洲打造桥头堡的极佳人选。

冷战期间,印度是美苏好处两头吃,借着他们明里暗里的帮助,欺负周边国家,得到一批国防武器,坐稳南亚一哥的位置。

步入新世纪,印度更懂得如何利用自己与中国的微妙关系左右逢缘。

其不必明确站队,就能享受一些只有美国盟友才有的待遇。

而美国明知是套路,仍然乐此不疲。

近几年,印度趁中美对抗没少从中捞好处。

他们承接了美西方从中国转移的产业,经济迅速发展。

莫迪都敢放话要在25年内,成为发达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

不可否认,印度借着这阵东风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在以上四个领域都做出优于中国的成绩。

但若说仅依靠这些就要超越我们,那无疑是天方夜谭。

人口、产业、同美西方的关系,这四个方面虽然反映了印度的优势。

但同时也向人们展露出印度发展道路上的危机。

印度的危机

人口是一把双刃剑。

庞大的人口或许可以转化为财富,也可能成为难以消化的包袱。

一个国家能不能依靠人口获得红利,光有数量规模当然是不够的。

最重要的,还是得看人口的结构与质量。

这一点正好直接击中了印度的要害。

理论上讲,要取得人口红利,首先产业结构要发展合理,才能带动劳动力实现就业。

在劳动参与率以及劳动生产率都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口红利自然会显现出来。

这对印度来说显然是一个难题。

虽然印度人口众多,其结构也比中国年轻。

但是真正能转化成人力资源的太少太少了。

2022年,印度的劳动参与率竟然还不到50%。

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印度人都是无业游民。

而参与劳动的人口中,根据经合组织数据,77.6%的人高中都没读完。

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凤毛麟角。

其中很大一部分有了条件,还涌去发达国家。

低质量的劳动力带来的自然是低劳动生产率(每个就业劳动者能够生产的价值)。

2021年,印度单位劳动生产率只有为6千多美元。

而我们是印度的2.5倍。

再看印度的产业结构。

很多人都知道,印度的经济发展路子很奇葩。

别人都是发展工业奠基,印度却反其道而行之,不顾自己落后的经济基础一来就搞第三产业,然后再发展工业、制造业。

事实也证明了此路果然不通。

虽然印度在2014年提出“印度制造”,然而其制造业比重,反而还不断下跌。

到2021年,印度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50%。

农业与工业占比都在20%左右。

制造业占比仅约14%。

也就是说,印度经济至今还是主要依赖服务业。

对一个人口大国来说,若没有工业底子就很难带飞其他产业的发展。

若没有制造业就无法融入全球贸易,更不能带动劳动就业。

前面提到印度领的两个产业,电影服务业就不说了,也就一个制药领先中国。

其他的就没有拿得出手的。

制造业是最能吸纳就业人口的产业。

服务业也只有现代服务业对增加就业有利。

但印度的服务业仍是以传统为主,像IT技术外包业务占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

经济结构如此,就决定了印度大量人口无法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

同时也是因为劳动力素质不足,导致印度难以实现更广泛的经济结构转型。

所以,印度要想成为世界大工厂,复制中国的人口红利,的确还需要很漫长的路要走。

而印度现在拥有的庞大人口俨然已经成为压在头上的负担。

别看印度农业占比是中国的两倍。

但印度的粮食产量还不到中国的一半。

据统计,印度长期饥饿人口早已超过了2.2亿。

不过很显然,比起由内到外改革印度的人口与经济困境,印度政府更热衷于从外借力来实现自身的腾飞。

其实比起新中国,印度刚独立的时候条件好太多了。

至少他们本土拥有英国留下的工业底子,不似我们完全从一堆废墟里白手起家。

但是印度却不珍惜这份条件,反而不走寻常路,也不追求独立自主。

莫非真是印度人基因里的“懒惰”在作祟,使他们明明有强盛的野心却不愿为之武装实力?

莫迪自诩聪明,在中美俄三方之间周旋讨好处。

此举看上去混得风生水起。

国防军事上有俄罗斯和美国的援助,经济上又有西方和中国的投资。

然而偷懒惯了,印度更无法专注发展自身的工业。

无法拥有独立的国防制造技术以及独立自主的外交,永远随风摇摆,难成气候。

今天,印度会把人口、产业、外交政策视为优势。

明天,它们就可能成为压垮自己的危机。

不过跟这些比起来,真正让印度难以成为强国、赶超中国的根源还是印度的体制。

体制不改,印度难成强国

不可否认,印度是拥有巨大潜力的国家。

但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其体制还是走不出发展的困境,咱们一一道来。

第一,印度需要等级体制的改革。

提到印度宗教,人们脑海里可能马上会冒出佛教。

实际上,佛教在印度基本上没什么市场。

印度有十个宗教,但80%的人都是印度教徒。

而我们所知道的种姓制度,正是印度教的产物。

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征服了古印度人,为了更好地实行统治,确立了种姓制度。

即,将人分为四个等级,最低等是贱民。

它强调人生而不平等,今生的一切早就由你的前世决定好了。

雅利安人种,几乎垄断了上流社会和中产阶级。

这部分人口不到印度人口的五分之一。

他们之下压根就没有什么小康群体,几乎都是赤贫。

这样一个安于现状又缺乏反抗精神的国家,除了其地理位置的因素,难怪会在历史中长期遭受外部入侵。

如今的印度人早已被此等级制度驯化成奴隶。

底层贱民人口庞大,占了全国人口的大多数。

对他们来说,奋斗改变命运就是一句屁话。

因为他们连奋斗的资格都没有,当然不会相信勤劳致富、知识改变命运。

他们缺乏拼搏的动力,既然自己就是个贱民不如早早放弃自我,随波逐流,省的白白浪费时间做无用功。

当然,也有少数人想要逆天改命,也的的确确通过奋斗改变了命运。

甚至还当上了印度总理,但绝大多数人不信自己只信命。

这种社会普遍心理无疑会成为阻止国家进步的枷锁。

这就是印度年轻劳动力素质低,就业率低的主要原因。

第二,印度需要政治体制的改革。

印度是联邦共和国,总统是象征性的。

总理才是为首的部长会议才是权力中心。

这套政治体制,是继承英国留下的西式民主制度。

各国有各国的制度,只要适合自己那就是好的制度,但是民主制度真的适合印度吗?

印度有几百个民族,上千种语言,十个宗教,社会矛盾是难以想象的尖锐。

在这种条件下,的确可以缓冲一定矛盾,但是却严重阻碍了国家的发展进步。

不论什么阶层、哪个民族或哪个利益集团,他们都能通过民主制度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随之而来的是各方势力的争权夺利与政府决策的犹豫不决。

各方力量之间的文化、宗教、等级壁垒太大,很难达成统一。

尤其是涉及到体制改革。

这种触碰各方利益的敏感问题,基本就是遥遥无期。

不好容易决策下来了,但印度各邦自治权力过大,中央难以团结地方,其意志也顺利执行。

印度自诩民主之母,但连印度人自己都认为,印度民主太多,反而形成一个没有什么话语权的政府。

在此制度之下,印度的种族、宗教等矛盾永远也得不到解决。

社会根本无法形成一股合力,经济的发展永远会受制于政治体制。

莫迪上台后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没有触及体制核心,也就谈不上变化。

比如推行“印度制造”,结果制造占比还逐年下降,原因离不开低素质劳动力。

又比如,提倡消除贫困,盘活非就业人口。

尽管搞了一些政策,但不改变根深蒂固的“贱民”思想,此举也没啥效果。

还有,主张提升政府效率,打击腐败。

此举依然治标不治本,重点都跑偏放去打击基层腐败了。

总之,体制问题才是印度发展的症结所在。

不从根本上改善社会的种种矛盾,印度永远无法拥有凝聚力,无法真正成为大国。

这一点,印度真应该学学中国,独立才能行稳致远,自强方能战无不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印度   中国   贱民   印度人   英国   红利   弊端   劳动力   服务业   体制   宗教   人口   制度   产业   政府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