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允许任何人对中国动武!”一个被国家隐藏了28年...

我不允许任何人对中国动武!”一个被国家隐藏了28年的名字首次发声,他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脊梁”!


1952年,新中国诞生不久,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诞生了一个可爱的孩子,父母给他取名“于敏”。

这个名字,寓意着勤奋好学、聪明伶俐。而这个孩子,也的确在后来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名字的含义。


于敏从小对科学知识就充满了热情,一有空就拜读家里的科普读物。他渴望用科学的力量,为新生的中国增光添彩。


高中毕业后,于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物理系。严格的学习和浓厚的科研氛围,使得于敏获得了系统深入的物理知识。他勤奋好学,很快就成为了系里小有名气的学术能手。

大学毕业后,于敏又顺利通过竞争性考试进入北大研究生院学习。在这个聚集着中国顶尖科研人才的殿堂,于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他白天听着导师的讲课,专注地记录着笔记;晚上则泡在图书馆,查阅大量英文文献资料,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日复一日的学习和研究,于敏对原子物理学的理论和实践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很快就成为了这个领域的新星。


那时正值20世纪60年代,中国决心打破长期以来外国势力的技术封锁,自行研制原子弹。“两弹一星”的口号自上而下传遍了大江南北,无数优秀科研人才加入到这场事关中华民族命运的保家卫国伟大实践中来。


国家组建了专门的核武器研制机构,集结了一大批顶尖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艰苦的环境与繁重的任务并没有阻碍他们对科学事业的热情,所有人都在各自的位置上癫狂工作,全力以赴。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1964年10月16日,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成功爆炸。这一历史性时刻,中国终于摆脱了核大国的技术独占和核威胁,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地站立起来。全国上下由衷地沸腾了,人们激动地拥抱着彼此,热泪盈眶。


收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后,于敏激动得难以入睡。他躺在宿舍的硬板床上,望着灰蒙蒙的天花板,心中涌起了强烈的责任感。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继续努力,在核科学技术上有更大的建树,以让中华民族强盛起来。


1967年,年仅34岁的于敏被任命为氢弹研制工作的总设计师。这是国家对他才华的肯定,也是非常艰巨的使命。


工作地点在遥远的新疆戈壁滩,那里气候极端恶劣,生活设施简陋。临行前,于敏只对妻子说了一句“我要出差了”就匆匆踏上了艰苦异常的科研之路。


酷热的阳光像烈火一般炙烤着沙漠,简陋的帐篷轻轻一碰就飘起灰尘。于敏和同事们不得不就地取材,利用粗糙的原料搭建实验室。艰苦的环境丝毫没有阻碍科学家们的工作热情,他们白天进行复杂的实验,晚上围坐在一起讨论技术问题,所有人都倾注着心血。


于敏更是夜以继日地工作,浑身心都投入到这项事业中。他时时刻刻牢记着国家的嘱托和人民的期盼,无论多大的困难都没有动摇他的决心。


终于,在持续不断的努力下,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自主研制的氢弹在戈壁滩上空成功爆炸。那一刻,于敏激动地流下了热泪。他知道,这个成果不仅彰显了中国科学家的智慧与能力,也让中华民族真正具备了自保的实力。


为保密工作,于敏的名字并没有公之于众。28年后的1995年,他的贡献才第一次被国人知晓。但于敏从未在意名利,他只希望自己的工作能为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复兴贡献一份力。


于敏用生命践行了什么叫做“国之脊梁”。一个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自强不息的奋斗,改变国家的命运。


于敏先生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时时刻刻牢记身上的责任。就像他曾说过的那句话:“我不允许任何人对中国动武!”这句话,既是他的座右铭,也该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信念。


让我们学习于敏先生的奉献精神,用我们的双手劳动,守护家国安康;用我们的智慧与汗水,继续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娱评大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罗布泊   中国   氢弹   戈壁滩   国家   新疆   脊梁   原子弹   中华民族   艰苦   热情   科研   名字   努力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