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党员李敦白:两娶中国姑娘,在周总理的劝说下回美国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解放战争时期有这样一位特殊的美国军人,他奉命来到中国服役,最终却脱离美军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当时延安有名的洋党员。

由于身份特殊,曾两度遭受冤屈。可他始终初心未改,保持着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与信任。

此人就是李敦白,一个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市的犹太人。

李敦白原名里滕博格,他的家族在查尔斯顿很有权势,按说像他这样的名门大少从小锦衣玉食,身边佣人环绕,很难对贫苦百姓产生同情。

可这位少爷多少有些与众不同,他对当地富人剥削压迫黑人的行为非常不满,即使他本身也是既得利益者。

从17岁开始,里滕伯格就十分热衷于黑人解放运动,但凡有进步组织发起的学生运动,总会出现他的身影。

1942年21岁的里滕伯格应征入伍时遇到一个问题。

根据美国规定,军人不允许加入共产党。

而此时的里滕伯格已经是一名拥有两年党龄的美国共产党员。

为了顺利入伍,他只能忍痛退党。当然这一切不过是表面文章,他心中的信仰一刻也未曾改变。

1945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许多来到中国参战的美国士兵迫切希望退伍回家。

为了让这些士兵尽快与家人团聚,美国军方决定,将一批服役时间未满的新兵派往中国,将老兵替换回国,其中就包括里滕伯格。

9月15日,里滕伯格登上了飞往昆明的军机,一想到自己即将见识到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风采,里滕伯格心里就十分激动。

两个月后,里滕伯格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并且与当地的共产党员取得了联系。

在此期间,在当地一位书店老板的建议下,里滕伯格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李敦白。

不久后,在昆明地下党负责人李国华口中,里滕伯格得到了一个让他异常兴奋的消息,领袖毛泽东想要学习英语,正在为找不到一位优秀的英文老师发愁。

这对他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在中国的这段时间他听到了太多关于毛泽东的故事,虽然未曾谋面,但是在里滕伯格心里早已对伟人对革命圣地延安充满向往。

可惜就在他打算毛遂自荐之时,一道退伍命令不期而至。

为了继续留在中国,里滕伯格马不停蹄地找到了自己的上级。

“我希望能继续留在这里为国家服务,我的中文很好,一定能帮得上忙。”里滕伯格对面前的上校说道。

“是的,你的中文对我们很有用处,可是这并不能成为你违反军令的理由。非常抱歉,现在请你回去收拾东西准备回国。”

上校毫无余地地拒绝道。

离开后的里滕伯格并不死心,好不容易有个到延安工作的机会,说什么也不能放弃。

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里滕伯格已经顾不了许多,一咬牙干脆朝着部队司令部走去。

当司令官欧雷德听完他的请求后,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士兵你很好,从现在开始你不必理会退伍的命令,准备去上海陆军总部工作吧。”

1945年11月,里滕伯格奉命来到了上海。

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包括徐迈进、宋庆龄、陶行知等。

在这里,里滕伯格利用空余时间拜读了许多中国进步学者的文学著作,对中国共产党的向往之心变得愈发浓烈。

在此期间,里滕伯格利用美国军人的身份多次为中共上海地下党提供帮助。

有一次徐迈进拜托他搞一台大功率的收音机,要知道这东西在当时可属于违禁品,被捉住是要吃牢饭的。

里滕伯格作为一个自始至终也没有从事过地下工作的小白,说不害怕那是假的,可出于对朋友的义气,他还是冒险搞到了一台。

交接当天,里滕伯格坐上了一辆事先约定好的公交车。

而那台收音机则被他用东西包好放在了身旁的座位之上。

不久后徐迈进现身,按照计划坐在了他的身旁。

此时只要等到下个车站,徐迈进抱着收音机走下公交,任务也就顺利完成了。

直到徐迈进抱着收音机走下公交,任何意外都没有发生。

眼看事情就要办妥,仍旧坐在车上的里滕伯格不由得松了口气。

可就在此时,透过公交的玻璃窗,里滕伯格猛然间看到有一名巡警正在向徐迈进走去。

这个发现让他顿时脸色大变,如果徐迈进手中的收音机被警察发现麻烦就大了。

有心提醒徐迈进快跑,可公交已然开出很远,即便他大声喊叫对方听到的概率也很不大。

再者说,就算徐迈进能听到他的声音,那旁边的警察也同样能够听到,届时徐迈进同样在劫难逃。

无奈之下,里滕伯格也只能选择听天由命。

失魂落魄地回到住处,里滕伯格心里还在为朋友担心。

此时电话铃突然响起,忧心忡忡地里滕伯格被吓了一跳。

略一犹豫,里滕伯格便接起了电话,让他感到意外的是,电话那头竟然传来了徐迈进的声音。

原来里滕伯格看到的警察并不是要检查徐迈进手中的包裹,而是犯了烟瘾找他借个火。

1946年初,里滕伯格再次收到退伍命令,此次欧雷德将军也爱莫能助,想要继续留在中国,唯一的办法就是在这里找到一份工作。

这对于普通的美军士兵来说很困难,但是对里滕伯格却不成问题。

别忘了在上海他的朋友可不少,而且每个人的社会背景都不简单。

听说了他面临的困境,宋庆龄立刻伸出援手。

她二话没说就接给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卫生部的副主任写了一封介绍信。

很快里滕伯格的工作就得到了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救济总署视察员。

说白了,他的这份工作就是负责监督联合国救济物资的分发,因此需要经常出差,而且去的地方都是贫困地区。

这样一来,在工作过程中里滕伯格见识到了中国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政府官员对普通百姓的无情盘剥。

如果说在此之前里滕伯格对国民政府多少还抱有一丝幻想,那么在见识到了这些社会底层的真实现状后,他对这个腐朽的政府已经彻底绝望。

某天,里滕伯格接到上级命令,让他到湖北省大悟县宣化店去做驻地代表。

要知道宣化店这个地方可是解放区,接到这个命令的里滕伯格兴奋得整个晚上都没有睡觉。

终于等到了前往解放区的机会,不知道那里究竟是否跟自己心中所想一样,会不会让自己感到失望。

1946年4月,里滕伯格到达宣化店后,他吃惊地发现,这里的老百姓与他以往见到的截然不同。

在他们的脸上,里滕伯格看到的不是冷漠和绝望而是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向往。

这里的官员从来不会剥削压迫他们,甚至还会主动帮助他们干活。当人们与士兵擦身而过时,都会热情地与他们打声招呼。

在宣化店的这段日子是里滕伯格来到中国后过得最轻松写意的时光。

不单单是这里的氛围让他感到舒服,而且作为救济总署的观察员,在其他地方他每分每秒都要盯紧救援物资,稍有疏忽就会给贪婪的政府官员可乘之机。

而在宣化店,就不用担心这点,通过观察他有理由相信,即便没有他这位观察员的存在,这里的官员也不会干出中饱私囊之事。

因为他知道,这里的官员是真的在为百姓谋福利,即便此时正处于国民党大军包围之下,军队给养严重不足,他们也不曾拿过百姓的一针一线。

在宣化店工作期间,里滕伯格与驻扎在此处的李先念相处十分愉快,如此平易近人的将军是其生平仅见。

不只是他对中国共产党给予了极高评价,他的许多战友亦是如此。

在那段时间,里滕伯格心中最为不解的就是,为什么自己的国家会将如此优秀和善的一群人视作洪水猛兽。

一位与他关系不错的上校曾经对他说过:“我们之所以把他们当作敌人是因为他们跟苏联亲近。”

一句话让里滕伯格恍然大悟,原来在政治家眼里根本容不下那些与他们意识形态不同的存在,即便对方再优秀也不行。

可在里滕伯格心里却觉得跟这样一群人相处格外愉悦,此时的他对解放区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

1946年5月的一天,正在村中散步的里滕伯格突然遇到了一位老乡。

略一思索,他便想起前几日听人提到,北平军调部执行处处长白鲁德将军要到这里视察,想必就是此人。

事实正如里滕伯格所料,对面的美国人正是白鲁德将军。

此时的白鲁德将军也很吃惊,他实在没有想到能在这个穷乡僻壤见到一个美国人。

相互介绍后,白鲁德将军了解了里滕伯格的身份,犹豫了一下,白鲁德便俯身在其耳边小声说道:“如果可以的话,你还是尽快离开这里吧,我们已经在督促国民党进攻这里了。”

乍一听到这个消息,里滕伯格顿时面色大变。

他无论如何也无法相信,自己的同胞竟然会打着调停的旗号制造战争。

第二天,里滕伯格便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李先念和赶来开会的周恩来。

他带来的这个消息对我党非常重要,狠狠地打脸了那些将停战希望寄托在美国人身上的同志,使全党更好地统一了思想。

离开宣化店后,里滕伯格感觉非常不好,黑暗的国民政府,让他感到心灰意冷,想找机会去解放区,又没有门路。

思前想后,他最终决定先回美国。不过在回去之前,跟自己的朋友告个别还是很有必要的。

只是他没有想到的是,当他赶到南京与周恩来告别时却获得了意外之喜。

“你先别急着回国,如果你真的想到解放区去,我可以帮你想想办法。”看着面前心情低落的里滕伯格,周恩来柔声说道。

这句话落到里滕伯格耳中可谓是如闻天籁,他激动地握住周恩来的双手,高兴得像个得到糖果的孩子。

不久后在叶剑英的安排下,里滕伯格坐火车来到了张家口。

在这里,他应聂荣臻之邀成为了广播电台编辑,从此与广播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几经辗转,里滕伯格终于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成为了中央领导的翻译,并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胡宗南进攻延安后,广播电台转移到了太行山区,里滕伯格也调到了这里。

在太行山区跟他搭档的播音员叫做魏琳,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小姑娘。

巧合的是,两人曾经在张家口就有过接触,在太行山区的合作让他们的感情迅速升温。

1947年10月,里滕伯格与魏琳喜结连理,朋友送上一幅漫画,上书“洋人何必忧天,有情必成眷属”十个大字。

全国形势一片大好,自己又收获了爱情,一切看起来都是如此美好。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一年半以后,里滕伯格因受到斯特朗间谍案的牵连,不幸被捕。

直到1955年4月4日,他的冤案才得以昭雪。

出狱这天,他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爱人现在情况如何。

可惜的是,在他被捕3年以后,魏琳就选择了再婚。

此后,里滕伯格进入了中央广播事业局工作,并在一年后与王玉琳组成了新的家庭。

对于此前的冤屈,周恩来和毛泽东都不止一次表示,这是我们的错,是我们对不起朋友。

在一次交谈中,周恩来曾劝说里滕伯格回到自己的祖国,但是他却表示自己喜欢中国,愿意留在这里。

在接下来的那段特殊时期,作为一个洋人,里滕伯格的境况可想而知。可是,王玉林却始终对他不离不弃。

1980年再次平反后的里滕伯格,想起周恩来曾经的劝说,最终决定带着妻子儿女离开这片他深深爱着的土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
里滕伯格的一生波澜壮阔,前往战乱中的中国可能并不是出于他的本意。

他虽然是一名军人,但是却远远称不上勇敢,听到轰炸机的声音他会瑟瑟发抖,看到四处乱飞的子弹也会充满恐惧。

但是他的心里是明辨是非的,也是向往光明的。

正如毛泽东所说“里滕伯格称得上一名坚强的国际民主斗士。”


感谢您阅读到这里,我们将持续更新,点个“关注”既方便您后续的阅读分享,又可以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探讨,再次感谢您的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0

标签:李先念   美国   宣化   中国   太行   周恩来   延安   中国共产党   解放区   上校   下回   收音机   党员   将军   命令   姑娘   朋友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