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屈辱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被请出场外,含泪立誓2年后一雪前耻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1983年9月,澳大利亚堪培拉召开了《南极条约》第12次协商会议。来自各国的代表汇聚一堂,其中包括中国代表团的郭琨、司马骏和宋大巧等成员。郭琨是中国代表团的领袖,同时也是南极考察办公室主任,被誉为我国最杰出的地质与极地研究专家之一。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对于郭琨来说具有极大的意义。他怀着满腔热情,希望在这个会议上与世界各国的学者们深入交流,了解南极地区的最新研究进展。然而,现实却远远出乎他的意料。


在会议开始时,中国代表团的桌上只摆放着寥寥数页的会议流程简介,而其他国家的代表则面前堆满了大量的资料。更令郭琨感到不安的是,在会议进行到表决环节时,会场内突然响起了一声尖锐的敲击声。

所有人的目光齐聚在中国代表团身上,接着,大会传来的宣布让人们目瞪口呆:“中国代表,请退场,到会议室外面喝咖啡,等待投票结果。”郭琨和他的团队被“请”了出去,这种耻辱让他们的眼睛涌红,但他们无法反驳,因为当时中国并没有在这个国际舞台上享有投票权。


会议结束后,大家纷纷离开,然而,中国代表团却没有收到最终的投票结果,他们精心准备的报告似乎变得毫无意义。中国成为唯一一个被请离会场的国家,郭琨坐在大堂上,心情沉痛。

但是,在那一刻,郭琨下定决心,他发誓有朝一日,中国将会在这样的会议上堂堂正正地进行投票,不再容忍屈辱的经历。那个会议的背后,涉及到了《南极条约》。


提到南极,人们常常会联想到它广袤的冰川、壮观的冰山和绚丽的极光,但南极也是一个隐藏着巨大资源的宝库。这片白色的大陆拥有全球72%的淡水资源,地球上90%的陨石都源自南极。南极磷虾的产量高达一亿五千万吨,而煤炭、铁矿石、原油、天然气等资源也蕴藏丰富。此外,还有超过220种金属矿产,包括金、银、铂等。


然而,这个世界上最偏远的地方在19世纪才被一群勇敢的探险家发现。随着南极大陆的开发,越来越多的国家,包括英国、挪威、澳大利亚和法国,都开始对这块新大陆抱有野心。在20世纪初期,南极地区的领土争端不断升级,特别是在1950年代后期,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竞争使局势更加紧张。

那个时候的中国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和机会介入南极问题,只能在一旁默默观望。直到1959年,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南极条约》,旨在限制各国的行动,减轻南极地区的紧张局势。这份协议规定南极是全人类共有的,各国应以和平方式进行开发,并禁止在南极进行任何军事活动。此外,南极问题必须由全体协商国共同表决,联合国全体成员都有资格申请加入。


中国于1983年申请加入《南极条约》,并受邀参加堪培拉的会议。然而,根据条约规定,只有协商国才能投票,中国只有发言权,没有决策权。这就是为什么在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在关键时刻被"请"出会场的原因,这是一种屈辱的经历。

这种情况并不是中国第一次经历。早在1919年的凡尔赛会议上,中国外交官被迫签署《二十一条》,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的利益被忽视。二战结束后,雅尔塔会议上,中国再次被牺牲,美国政府答应苏联的不合理要求,导致外蒙古永久脱离中国,东北失去出海口,中美苏关系也随之改变。


但中国人从不气馁,新中国建立后,尽管国家贫穷

而落后,但科研人员们投入了大量精力迎头赶上。在南极科学研究领域,中国一度是一个空白。相比之下,其他国家早已建立了长期考察站,而中国甚至没有一个夏季考察站,更不用说冬季了。当时,中国甚至还没有南极的地图。

然而,正是在这种困境下,中国代表团于1983年积极应邀参加了《南极条约》会议。然而,由于条约规定,只有协商国才能投票,中国只有发言权,没有决策权。于是,在那个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多次被"请"出会场,之后也没有得知会议的具体内容和投票结果。


但是,中国代表团没有沮丧,他们以忍辱负重的决心,立即回国寻求解决之道。郭琨召集了一群科学家,请求在南极建立一个科研基地。不久后,这一提议得到了批准。许多爱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纷纷加入到南极考察站的建设中。

中国人深知,建立自己的科考站不仅关系到国家实力,更关系到国家尊严。于是,1984年11月20日,两艘船,“向阳红10号”和“J121号”,启程前往南极,装载了大量生活必需品和591名科考队员。这是中国首次进行南极科学考察,邓小平为此感到非常自豪,他写下了这样的话语:“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


然而,南极科考的挑战远比他们想象的要艰巨。中国缺乏破冰船等必要设备,无法与其他国家相提并论。但中国科考队员充满激情,不畏牺牲,不畏艰险,坚持进行了一场艰苦的战斗。

从九月开始一直到十二月,他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南极。海上频繁刮起狂风,被困在南极的队员甚至留下了一句话:“如果发生意外,请把我埋在南极。”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动了所有人。


1985年2月20日,中国首座南极科考站——长城站正式启用,原计划需要三个月才能完成的建设,却在40天内完成。中国五星红旗在南极乔治王岛的西侧飘扬。郭琨看到中国国旗升起,热泪盈眶,昔日的耻辱烟消云散,中国终于在南极有了自己的科考站!

不过,尽管中国取得了巨大进展,仍有人对中国的南极科考站提出质疑,认为它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考察站。但这些挑战并没有让中国南极科学团队灰心,相反,他们更加投入到南极科考站的建设中。


1989年,中国建成了第二座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山站,地点位于南极圈。南极科考人员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强大。此后,中国的南极科学研究不断增加,目前已有5个科学考察点。从南极科研的后来者到如今的领军者,中国在南极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对国家和民族都是一种荣耀。

1985年10月,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了《南极条约》第十三次磋商国大会,中国代表团的郭琨再次参加。在会议上,经过一次特别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加入《南极条约》协商国的提案,这标志着中国在南极问题上获得了发言权和投票权。中国代表团举杯庆祝,终于一雪前耻。


中国的南极探险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贡献。第一个长城考察站成立后,中国相继建成了中山、昆仑、泰山、罗斯海新站,每个考察站都有着各自的任务和目标,为南极的开发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中国的南极探险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世界了解南极提供了宝贵数据,中国在南极问题上的声音再也不能被忽视。


中国的南极征程充满了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正如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充满挑战的南极大陆上,中国科考队员们一次又一次地超越自己,最终,中国不再是那个被"请"出去喝咖啡的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堪培拉   中国   南极   苏联   投票权   科学考察   澳大利亚   科考   发言权   屈辱   国际会议   场外   条约   代表团   会场   年后   本文   代表   会议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