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圆桌派》谈酒论道,这次他专门写了一本书

著名聊天真人秀节目《圆桌派》中,有一期由嘉宾们且喝酒且畅谈,既聊如何喝酒、喝什么酒,也聊酒背后的众生百态。


其中,嘉宾丁学良传授谈酒论道,令观众印象深刻。


他说,想进入朦胧而又美好的微醺状态,在西方要喝红葡萄酒,在亚洲要喝绍兴黄酒,在日本要喝清酒——因为它们没有经过蒸馏,留下了很多生物化学物质。


他说,俄罗斯的作家讲过的最清醒的话,都是醉酒以后……


其实,丁学良的嗜酒是出了名的,号称平生品酒三千种,三十岁之前一天能干一瓶白酒,即便到了中年仍然每天三分之二瓶葡萄酒,然而更关键的是他懂酒。


喝酒的人很多很多,懂酒的人却很少很少。哈佛才子丁学良不但懂得“酒中的文明”,而且懂得“文明中的酒”,他是中国学术界的当之无愧的“酒仙”。


他自启蒙念书起,就发现好的小说一定有酒文化在其中,但小时候一年只有过年祭祖宗和陪客两种机会沾酒。


而如今,他几乎天天都喝酒,但一年最多只会醉一次,此外他走遍世界,在文明的源头寻觅美酒所下的功夫,不亚于他做学问下的功夫。


于是,丁学良把自己与酒的故事写进《酒中的文明》一书,以小人物讲小故事的方式展现大千世界中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世俗文明与超凡文明、华夏文明与异域文明。


说起谈到喝酒的书,许多人都会想到《世说新语》,阮籍酒后作文,时人以为神笔;吝啬鬼王戎回忆竹林,感慨视此虽近、邈若山河;富豪石崇令客饮酒,饮酒不尽辙斩行酒美人……


《兰亭图并书序》卷局部,明,许光祚绘

画里的人不是在喝酒就是在准备喝酒


《世说新语》作为一本名士教科书,是“一部由许多颇短的小故事编纂而成的奇书”(季羡林语),其中的魏晋风度离不开酒。


相形之下,这本《酒中的文明》亦自成一体,它毫无书名所给人的那种学究气的感觉——其中有庄严也有诙谐,有沉重也有潇洒,有睿智也有荒谬,常常令人如饮春醪、莫逆于心。


今天让我们穿越古今纵横中外,跟着哈佛才子丁学良一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品万种酒。



以写诗的方式念酒友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全球觅美酒的故事在古代就已有之,而寻觅美酒最有名的实践者便是雅号酒仙的李白。


凡是中原大地稍有名的地方早先都会有“太白酒楼”,这大概是当年李白遍寻天下美酒的一点铁证。


马鞍山以前有一个品牌的名酒就叫做太白酒,后因历史缘由停产


李白天下觅酒经历中很重要的一段,便是宣城美酒引来酒仙太白的故事。


当时大唐朝廷政事军事大乱,李白官场不顺,朝廷不给他发工资,虽然吃饭不成问题,但严重影响了他喝酒的爱好。


李白长安落难之时,他那在宣城郡做地方小官的远房堂弟李昭,写信邀请李白到宣城长住,他夸宣城是南朝谢朓非得久待的地方,环境好、风景好,而且宣城还出美酒!就是这最后一点,让李白匆忙跑到宣城。


今日的宣城风光


从第一次到宣城五十二岁到去世六十一岁的九年间,李白基本都在宣城周围转悠,期间至少来过六次宣城,光从李白的众多诗歌中就能揣摩到宣城为何能牢牢粘住他——宣城的酒好!

宣城酒坊最好的一家老板姓纪,历史上没有留下这位普通劳动者的名字,只有李白的诗中记录下当时乡亲们称这位酒坊老板为“纪叟”,他总拿最好的酒给李白喝,还从不收李白酒钱。

翻阅李白在宣城期间的诗歌,里面很少提到李昭,更多提到纪叟——八年里,他们之间的酒谊深厚超越了同宗的血缘关系。

纪老爷子去世时,李白在他的酒坊里喝得半醉半醒之间,写下挽诗:


《哭宣城善酿纪叟》

纪叟黄泉里,

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

沽酒与何人?


八百多年后,李太白与纪叟的酒情友谊还感怀着诗人文士。明代大文人梅禹金曾有一诗道:


《保丰台登览怀李白》

白也白也今在无,

尔其如在归来乎?

文章光焰高万古,

万古精灵当与俱。

忆昔老春悲纪叟,

恨不夜台且沽酒。

试今而复兹地游,

善酿主人一何有?

太白楼,原名谪仙楼,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的太白楼,以李白楠木雕像演绎了诗人中年与晚年时期的精神风貌



以做学术研究的态度寻觅酒

——喝酒的五项基本原则

听完了古代酒仙与酿酒大师的故事,我们再来听听今日酒仙丁学良以做学术研究的态度喝酒的故事。

他为自己制定了喝酒的自我控制之五项基本原则:


有人没人一个样

心情好坏一个样

有菜没菜一个样

天气好坏一个样

国内国外一个样


中国老古话说,“一人不喝酒,两人不赌钱。”而丁学良无论是一个人还是跟朋友相聚在一起,都要喝酒。


《杯酒人生》剧照


杜诗圣云:“自吟诗送老,相对酒开颜。”李诗仙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心情好坏直接影响了古人饮酒的兴致。而丁学良则无论情绪好坏,都不影响喝酒,因为喝酒本身自有它的独立价值和意义。

他说,皖南家乡有句俗语:“一粒黄豆三杯酒。”喝酒的人只要有酒,就不计较菜多菜少,菜好菜坏。一粒黄豆分两瓣,三杯酒就下肚了。

对此,资深编辑龙希成博士曾问他,“为什么是两瓣黄豆三杯酒?三杯酒要三瓣黄豆才能送下肚呀!”他笑称龙博士太执着于逻辑思维而喝酒的功力太浅。


原来,会喝酒爱喝酒的人第一杯酒进嘴之前,是不吃菜的。第一口酒才最解馋!喝酒的时候“菜多败味,菜少伤胃”,吃太多的菜会把酒的味道给破坏了。


李太白深明此道:“客到但知留一醉,盘中只有水精盐。”


天气好坏也不影响丁学良喝酒。天气好时,丁学良就在室外长途步行晒太阳、想问题、构思写作,而天气不好这些活动便难以欢快地进行,但喝酒并不在被天气随意主宰的范围内。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丁学良都要喝酒,但他一年喝醉的次数不会超过一次,他总是严谨系统、自觉自愿地控制着。


不喝酒的情况只有两种,要么是生病要么就是前一天喝过了。



以惋惜的心境锐评酒

——许多饮者根本不懂酒

李白关于喝酒的诗举不胜举,最让丁学良印象最深刻的是“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中国人饮酒,无非是葡萄酒、啤酒、白酒——但当今的中国饮者,有点可怜。

中国人讲究交情面子,喝烈性洋酒和葡萄酒是常事。摆上桌的葡萄酒,包装漂亮,价钱昂贵。但只要离开了中国内地,就可以拿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价格买到喝到同样品质的外国原产葡萄酒。

他对葡萄酒有特别的鉴别力,知道什么样的葡萄酒大概是什么价位,什么样的葡萄酒在国际市场上有什么样的评判状况,什么样的葡萄酒配什么样的菜,什么样的酒要在什么样的气候或什么样的节气喝最佳,什么样的酒要配什么样的杯子……


酒架上的陈年红酒


他说啤酒,在欧洲,只要酿造啤酒,主要原料必须是大麦小麦,不能用其他原料。不仅是出于价格因素,更是对老传统的维系。那种麦香令口腔上部都能充分感受到的酒本身的细腻悠久香味。

而中国人喝的许多啤酒,用的原料不是大麦小麦,没有麦香味,而是大米酿的,成本较低,喝到嘴里没有收尾爽的味道。对于这些不正宗的非麦原料制的啤酒,丁学良不会浪费。在云贵川滇吃火锅时,他会要两瓶啤酒倒进火锅里,这是对它们最好的待遇。

他说中国的白酒,茅台、安酒、怀酒、珍酒、习水大曲、黔春、湄窖、鸭溪窖……那些形形色色的地方优质酒,各有特色。

如果是贵州出来的老牌子酒,就有酱香的复合味道;如果是四川出来的,就有浓香的澎湃味道;如果是山西出来的,就有清香的爽朗味道;如果是湖南出来的,就有糯米香的诱人味道。


中国伟大的白酒传统就体现在这种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之上。然而现在,很多老酒的传统都不在了。


丁学良收藏的中国老牌子白酒,有的只有一瓶,有的只有半瓶。为什么要留着?要给中国早年那些伟大艺术品,留下一点记忆。


这样看来,喝酒也成了学习,好酒是一件艺术品,多喝一种不同的好酒,就是多欣赏一件艺术品。



给我“Better!Better beer!”

——在匹兹堡找酒喝

大匹兹堡市是美国钢铁业和煤炭业的中心,在美国工业化历史上相当于鞍山在中国的地位。而丁学良在匹兹堡找酒时,正值当地工业化大转型。


匹兹堡市风景与俄亥河


那时的丁学良每月有八百多美元的生活费,在很多同学眼里,就是个“小资本家”,在重要的中国留学生聚会中,总是他买一部分单。而在各种聚会上,他最在意的还是酒。


丁学良介绍了他的喝酒经验,即不能从最好的酒喝起,这样以后喝的酒就没有味道了;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只能从最普通的酒喝上去,一步一个台阶,这样才有指望,才有前景。


而在匹兹堡,要想从最低档的酒喝起,就得喝他们工人阶级的酒。于是丁学良的匹兹堡找酒之路是从没有商标的劳动人民啤酒开始的。


在此之前,他从没喝过啤酒,喝啤酒对他来说就是喝“西方文化”,这种啤酒就是再难喝,他都会带着想象和感情把它喝下去。


此后,丁学良在找酒的道路上继续进步,从没商标的钢铁工人酒逐渐喝到了有商标的钢铁工人酒。后来还有过和作家王小波一起喝酒的故事。


王小波与李银河在美国匹兹堡


每次聚会,第一个来串门和最后一个走的都是王小波,他那时没有奖学金,认为跟丁学良不是一个阶级,总说:“丁学良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资产阶级分子’,喝这么好的酒!”。等他后来有点钱了,也请丁学良喝百威清啤。


丁学良的英文口语不好,但并不影响他疯狂找酒。他把手放在没商标的啤酒瓶上面一点点,说向买酒的人讨要更好的啤酒(“Better!Better beer!”),意思是要比这啤酒好一点点但又不是那么好的啤酒。


于是卖酒的介绍了一瓶比没商标的啤酒好一点点的“钢城”牌(Iron City)啤酒,它的商标像中国大跃进时期的商标:工人的膀子肌肉一块一块的,拿着大榔头,头上戴着帽盔,还有钢铁出炉时闪耀的火花。丁学良觉得这酒要是在在中国一定畅销,是特供无产阶级喝的酒。


丁学良就是这样,走遍天下学习美酒体验酒统,他对自己如此评价——在国外追寻酒的步伐虽然不算很快,但扎实、稳健、持续,一步一个风格,一步一个方向,一步一个道道,一步一个地区,几步一个国家,漫步追寻过大半个地球。


活动

关于丁学良教授的喝酒体会你有什么想说的

2位优秀读者将获赠此书

跟着哈佛才子丁学良一起品味酒中的文明

酒中的文明

作者:丁学良 著

本书从文明史和社会史视角,畅谈作者数十年来在世界各地寻觅酒、学习酒、探讨酒的故事。有人生、有家族、有乡土、有地域、有民族、有国家、有世界;有社会变迁的震荡、有小人物碰上大时代的因缘、有大人物震撼小人物的奇遇;有庄严也有诙谐,有沉重也有潇洒,有睿智也有荒谬。

-End-

观点资料来源:《酒中的文明》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在文明中寻觅美酒

在美酒中品位文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匹兹堡   宣城   太白   酒坊   圆桌   黄豆   李白   美酒   白酒   葡萄酒   中国   好坏   啤酒   味道   商标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